为什么走出农村的孩子,混得再差也不愿再回农村?

作为一个从农村走出来的农民子弟,对于农村我真的没有太多的感情和留恋。

即使知道这样说肯定会被很多人喷,被很多人不齿,但我还是要这样说,因为这是我的真实感受。

土地情怀

我们经常听到有些人说:中国人的土地情怀是渗透到骨子里的,内心对土地的热爱和依恋是什么时候都不会改变的。

是的,无论是哪个朝代,无论走到哪里,无论是在最适合放牧内蒙古还是在最寒冷的西伯利亚,中国农民都会播下希望的种子,再贫瘠再荒凉的土地也会在中国农民勤劳的双手下焕发出生机。

但在这背后,是一双双长满厚茧粗糙得像老树皮一样的双手,是许多70多岁的老人仍在下地干活,是外出务工的农民子弟不再对丰收欣喜若狂,是文人根本体会不到的汗水、驼背和病痛。

为什么走出农村的孩子,混得再差也不愿再回农村?


再见了,土地情怀。

为什么走出农村的孩子,混得再差也不愿再回农村?


乡土人情

善良、朴实永远都是农村人的标签。在这个表面的标签下,更不乏讽刺、羞辱、取笑、伤害和拳头。

很多事情根本理说不清,事辩不明。地界石被移动了,你家门口端对着就是一个旱厕…解决这一切更多的不是说理,不是知识,而是拳头,是宗族势力。

人生观价值观

考学是跳出农门的最好出路,放在几十年前或者更早,就是唯一的出路。

几千年来十年寒窗一朝得中,学而优则仕,每个人都知道学习好就能当官,就能成状元。虽然这句话的本意并不是这样,虽然更多的农民并不知道除了状元还有榜眼、探花,但这并不影响所有人对“学习好就有出息”的认知。

每个父辈都希望孩子考学跳出农门,只是在农村太难了。

一、二、三年级通通挤在一个教室的复试班,受教育的时间无形中就被压缩了一多半,授课的老师是高中毕业就已经不错了。复试班结束,面对的就是每天往返几里十几里的求学路。冬天雪再大再冷都没什么,下雨天经常布鞋就陷进泥泞,一使劲鞋帮子出来了,鞋底却不见了。

为什么走出农村的孩子,混得再差也不愿再回农村?


早早地就落在了起跑线后面,而录取的分数线并不会因此而降低。

课外阅读除了伟人选集别无他物,有的只是乡间流传的各种鬼怪故事,家长辅导就更是个笑话,小学三年级就完全可以当家长的老师,交公粮也不用害怕算错账了。

连环画小人书也还是上了初中班里为数不多的城里娃才有,这个时候更多的是父辈的耳光和叹息。父辈不怕吃苦,不怕因为孩子上学而少挣了多少公分,少打了多少粮食,痛苦的是所有的付出根本看不到考上高中的希望。

地挨着地,房贴着房。一垄土,一道水都是财产,都是生计,都是活命。这就是所有感情的承载,是一辈辈叹息的循环。

出去了就不愿再回去,宁愿每天早晚挤公交,月底剩不下几文,哪怕终其一生也拥有不了属于自己的一个栖身之所。

唯一牵挂的是老屋日渐苍老的父母,当这一切过去,留下的只是苍白的可以教育后辈记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