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封人:有點意思!心理學分析,你會愛上哪一類人——可能已經在童年時註定了

我們的童年經歷,有可能對我們的內心形成建設,讓我們傾向於愛上某一類人——我們成年之後尋找愛,不見得是尋找正向的“友善,關切”;也可能是在試圖——“重現小時候被愛的感受”。


這裡,我們要對“愛”進行重新定義——愛是複雜的體驗過程。它不見得完全是溫柔的,仁慈的——我們幼年時期體會到的愛,也會和一些痛苦的體驗交織。這個交織的結果,就形成了我們對“愛”的需求。
比如說,我的父母是軟弱而沮喪的,我在成年後也更傾向於找一個“內心脆弱”的人做伴侶,因為ta會給我帶來一種微妙的熟悉感。
這個理論就能解釋一些“看起來很奇怪”的現象——為什麼明明有的人在我們看來很“渣”,很“狡猾”,很“不靠譜”,很“不成熟”,但偏偏就有人愛ta們,還愛得死去活來。很可能就是因為,這些人身上,在我們看來顯而易見的“缺點”,恰好就命中了另一些人的“需求點”。
從這個角度來說,人與人之間的選擇,也沒有絕對的對錯,而不過是需求的匹配——基於這個認識,我們對他人,對自己,都會有更深的理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