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小农家的暮》:探析刘半农笔下白话诗语的蜕变

中国新文化运动先驱刘半农先生,1920年2月赴欧学习,经过一年时间,他在伦敦写了《一个小农家的暮》,并发表在了《新青年》第九卷四号上。同年,他的白话诗《伦敦》《奶娘》《回声》《稻棚》也在《新青年》上发表。

在这几首诗中,《一个小农家的暮》是最具代表性的。他用干干净净的语言将三幅农家图景描写得真实而细致,既实现了白话诗创作过程中质的蜕变,也寄托了真挚的思念之情。

《一个小农家的暮》:探析刘半农笔下白话诗语的蜕变

从文言转向白话写作,是一场浩大的工程,语言、语法、标点等的革新与改变都是前所未有的。诗歌本身高度的写作要求,也加大了白话诗的创作难度。《一个小农家的暮》能够在五四文学革命之后,迅速实现蜕变,是写作者努力汲取白话诗初创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的结果。

本文将分别从五四文学革命时期的白话诗和《一个小农家的暮》,来分析各自的白话诗语特色,以探析刘半农笔下的白话诗语蜕变。

一、五四文学革命时期,稚嫩的白话诗语

《一个小农家的暮》:探析刘半农笔下白话诗语的蜕变

早在唐朝,就出现了以民间讲唱文学为主要代表的白话文学,同时也出现了以天台山国清寺隐僧寒山和拾得,以及王梵志为代表的白话诗写作者。晚清以前,文言占据主要地位,白话诗始终无法得到文学大家的一致承认,直到1917年五四文学革命,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白话诗才真正开始走向了文学的主流舞台。

这一时期的白话诗写作,就像幼儿蹒跚学步一样,照着“大人”的样子,一步步向前。虽然“走路”的姿势略显稚嫩,但是也可以理解。因为在没有现成白话诗语借鉴的情况下,又有着唐诗宋词这样博大优秀的古体诗背景,要开创一种新的白话诗写作方式,比翻越一座大山还要艰难。从今人的视角来看,先辈们的实践是让人敬仰和佩服的,他们开创了白话诗写作,为后世的写作者开荒扩土,这才有了今天现代诗的蓬勃发展。

刘半农在《初期白话诗稿》中收录了1917-1919年间胡适、李大钊、陈独秀、周作人、鲁迅等的26首白话诗,以新文化革命为主要目的,诸多文人学者对白话诗进行写作探索,其功绩是显著的。

《一个小农家的暮》:探析刘半农笔下白话诗语的蜕变

晚清到民国初期,各大学者积极翻译西方的文学著作,这种西方翻译体中的语言语法特点促进了现代白话文的形成,而五四文学革命时期的白话诗创作更是受到了西方翻译体的影响

《初期白话诗稿》中鲁迅先生的这首《他们的花园》,出现了破折号、引号、分号等分段符号,以及连接词语的一些介词,这些都是结合传统语言习惯后,在翻译西方著作的过程中演变而来的。

同时,整首诗立足于刻画真实的生活场景,白话口语和散文写作特性在这首诗中恰到好处得融合,使得语言更加质朴,情感更加真切。

山中即景(李大钊)

是自然的美,是美的自然;

绝无人迹处,空山响流泉。

云在青山外,人在白云内。

云飞人自还,尚有青山在。

初期白话诗创作,也具有文言诗语的部分特点,如李大钊的这首《山中即景》,一是保留了五言体诗的结构,改变成口语;二是继承了文言诗语的韵律美,使用倒装和词语的反复增强了诗语的音乐性。

《初期白话诗稿》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研究材料,鲁迅和李大钊的这两首诗是具有代表性的,他们对白话诗创作的初探,展现了这一时期白话诗语的写作特色,

文学评论家夏济安在《白话文与新诗》中说这是一种“雅俗兼收,古今并包,中西合璧”的文体。

纵然刘半农先生收集的诗稿中,白话诗语仍旧比较稚嫩,创作者将中国传统的文言、白话和西方的语言语法进行尝试性的兼容,还处在一种学习和融合的阶段,但是这种探索性创作为后期的诗歌写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具有极大的价值和独特的意义。

二、《一个小农家的暮》:迅速蜕变的白话诗语

《一个小农家的暮》:探析刘半农笔下白话诗语的蜕变

(一)白描技法,勾勒出三幅温馨的农家生活图景

《一个小农家的暮》:探析刘半农笔下白话诗语的蜕变

“白描”既是中国古老的画技方法,也是一种很受欢迎的文学写作手法。在文学创作中,白描指的是用语用句中不加以渲染,而是以朴素简单的文字来描写一幅幅画面。在古诗文中,白描手法常常出现,如《诗经》中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王维《竹里馆》中的“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等等。

刘半农的这首《一个小农家的暮》就使用了白描技法,勾勒出了三幅温馨的农家生活图景。不同于古人用文言白描,他是用新白话驾驭这种白描手法,以精准的词语有序地连接各个画面,不显冗杂、啰嗦,将农村傍晚生活场景描绘得有声有色。诗歌中也不乏诗意的涌现,没有了初期白话诗语的混杂现象,语言处理得相当干净。

她在灶下煮饭,

新砍的山柴,

必必剥剥的响。

灶门里嫣红的火光,

闪着她嫣红的脸,

闪红了她青布的衣裳。

短短6行2句将“灶”、“山柴”、“火光”、“脸”、“青布的衣裳”巧妙地贯连了起来,勾勒出了一幅农妇夜炊图景——农家妇女在厨房煮饭,灶膛中传出了新砍的山柴燃烧时“必必剥剥”(象声词)的声响,灶门里柴火嫣红的火光照到了她嫣红的脸上,也照到了她的青布衣裳上。

诗人以山柴的燃烧声响和火光为线

,将农妇在厨房做饭的样子勾勒了出来,让人不由自主地想到了农家房屋顶上升起的袅袅炊烟,闻到了随风飘溢而出的饭菜香味,仿佛也可以看到温馨的农家傍晚生活正在上演。

他衔着个十年的烟斗,

慢慢地从田里回来;

屋角里挂去了锄头,

便坐在稻床上,

调弄着只亲人的狗。

他还踱到栏里去,

看一看他的牛,

回头向她说:

“怎样了──

我们新酿的酒?”

第二幅图,诗人将视线从室内转到了室外,农夫从田间回家,挂好了锄头,就坐到稻床上逗狗,再去栏里看牛。一幅普普通通的归家画面,却在诗人的描写中变得韵味十足。

农夫“衔着个十年的烟斗”,“慢慢地”回家,可以看出这是一位喜好抽烟的老农,即使田间劳作稍许累,他也会享受着归家的傍晚时光,慢慢地走着。“挂”完锄头后,就“坐”在床上“调弄”与他亲热的狗。然后又是“踱”步到牛栏边,看看家里的牛儿,或许是在看草料还有没有。这时,他还“回头”问妻子新酿的酒如何。

一连串动词,勾勒出一幅农夫的悠然自得和缓慢的农家生活图景。

门对面青山的顶上,

松树的尖头,

已露出了半轮的月亮。

孩子们在场上看着月,

还数着天上的星:

“一,二,三,四……”

“五,八,六,两……”

他们数,他们唱:

“地上人多心不平,

天上星多月不亮。”

傍晚时分,一半的月亮已经从山顶松树尖头露出来了,场上的孩子们看着月亮,数着星星。“一、二、三、四……”/“五,八,六,两……”小孩子是如此可爱,数着数着都数忘了,天真烂漫的孩童形象跃然纸上。

孩子们不仅数星星,还唱着歌谣:“地上人多心不平,/天上星多月不亮。”童心未泯的孩子还不理解这首歌谣的意思,他们纯粹觉得好听好玩。然而从孩子们口中唱出来,听者就会有着两种不同的感受,一是孩子们的纯真可爱,二是诗人或许以此表达着一种现实不公的社会现象。

《一个小农家的暮》:探析刘半农笔下白话诗语的蜕变

(二)情与景的完美融合

《一个小农家的暮》中,诗人一点一点叙说出了农人夫妇和孩子们的傍晚生活场景。虽然是在叙事,却没有了初期白话诗较大的散文韵味,而是更加诗意地描绘,每一句诗都蕴藏着丰富的农家生活,并将情与景实现了完美融合。

诗歌是诗人情到深处的产物,他写下这首诗时,还在万里之遥的伦敦,异国他乡的孤独生活,加剧了他对祖国、家乡、农村、亲人的思念之情。曾经温馨的农家生活场景,深深刻印在了诗人的记忆中,于是他用诗歌描写出了傍晚时分的农村生活景象,寓情于景,含蓄地抒发了内心浓郁的情感。

他始终无法适应国外的饮食习惯,于是夜炊图中农妇精心准备饭菜,诗人将菜肴的香气四溢、美味可口隐藏在诗语中,也正是表达了自己对家乡饭菜的一种怀念,对亲人的思念

傍晚归家的农夫悠然自得,闲适从容,是诗人喜欢的,然而想到当下战乱四起,自己又胸怀报国之志,这种生活状态只能是一种内心的美好向往了

孩童们数星星和唱歌谣时,表露出的天真烂漫,也是诗人的一种向往,毕竟人成年之后要扛起很多重担,孩童时光已然一去不返,那时的稚气让诗人既怀念又神往。

《一个小农家的暮》:探析刘半农笔下白话诗语的蜕变

结语

从1917年五四文学革命开始,到1921年写下这首诗,短短4年多时间,刘半农对白话诗的创作就有了很大的蜕变。《一个小农家的暮》再也不是单纯的模仿,它有着自己的特色,开辟了中国新田园诗的写作道路。

看着现代诗语的发展情况,回看初期白话诗语,会发现这一百多年间,经历过重重磨难后,诗歌写作越来越丰富、迷人,这些都是前辈们在不停地研究、创作中取得的优异成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