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們真的只有家長督促才會努力麼?

今天,是開學的日子,小睿的朋友一位二胎麻麻卻愁容滿面,老大要上小學一年級了,孩子很興奮,自己卻開始擔心他的課業成績,老二也要上幼兒園小班了,雖然暫時沒什麼作業,但是怕孩子會有分離焦慮。

還有的麻麻說,這都只是毛毛雨,接下來,作為家長還要學會做手工,查資料,懂奧數,教英語,能說會唱,什麼PPT、PS等等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


孩子們真的只有家長督促才會努力麼?


此外還得時刻保持順風耳技能蒐羅教育的最新資訊,確保孩子不錯過任何“別人家孩子”正在接受的優質培訓,等孩子下了課就要馬不停蹄的安排好各種興趣班的順利轉場,同時,做好筆記小抄,回家後能幫孩子輔導補習,也難怪不少陪娃的家長都把自己練成了鋼琴10級... ...

不寫作業,母慈子孝,陪娃作業,雞飛狗跳的場景,估計隨著開學的到來,即將再次隆重上演。

原來從小到大我們學的數理化文史哲、以及培養的琴棋書畫等等技能本領,都是為了給孩子陪讀而準備的。

我們不僅每天要接送孩子去往各種學習培訓班,還要陪著孩子一起聽課,在家長群裡打聽各種信息,面試各路家教,考察各類培訓機構,連哄帶罵,逼著孩子一遍遍練習。


孩子們真的只有家長督促才會努力麼?


原本想要佛系養娃的我們卻被“別人家的孩子”影響到焦慮失眠... ...我們那麼努力,就是生怕因為自己的疏忽沒有成為“別人家的父母”,才導致孩子沒有在起跑線上搶先一步,也擔心孩子將來會埋怨自己為什麼沒有從小逼他一把也能成為天之驕子。

家庭條件稍好些的甚至考慮是不是讓孩子從小就上國際學校,一路精英路線都已全程備份。

身處帝都的家長們一定都聽說過一種超能母親叫“順義媽媽”,她們辭掉金領白領的工作,專心全職陪娃,帶著孩子穿梭於各種培訓,只不過把奧數換成了美國曆史或者英國文學,家長們討論的不是課堂作業,而是最新的國外名校排名,比拼的分數不是期末考試,而是託福... ...


孩子們真的只有家長督促才會努力麼?


他們並不僅在北京的順義,而是一種代名詞,還有更多的朝陽麻麻,海淀麻麻,上海麻麻等等都同樣的為了孩子將來能夠上海外名校,從小就給孩子請了一對一私教,每週數次,每次課數百元,投入巨大。

無論家庭條件如何,都是同樣的焦慮,不是因為擔心孩子將來上不了大學,找不到工作,而是擔心上不了別人家孩子能上的大學,找不到別人家孩子能找的工作。焦慮,更多的是來源於與別人家的對比和競爭。而且,越中產,越焦慮。

然而在國外,卻是另一番景象。小睿曾去訪問過北美的一所寄宿學校。

下午三點左右,學校教室空無一人,學生們全在運動場上,足球、籃球、冰球、曲棍球、網球、棒球、越野跑、划艇等等,甚至大部分老師的辦公室也是空蕩蕩的,因為有的授課老師還兼著某項運動的教練。


孩子們真的只有家長督促才會努力麼?


下午三點到五點,是整個學校的運動時間,風雨無阻,即便第二天要考試,運動課也不會取消,就算可能要熬夜寫論文,運動課也必須來打卡。他們對於運動的熱愛投入與重視,讓很多中國家長無法理解,甚至以為是家培養運動員的體育學校。但實際上,大多學校均是如此。

因為在國外普遍都認識到,運動不僅僅能夠鍛鍊身體素質,更重要的是通過運動能夠塑造良好性格,牛津大學認為愛好運動的人往往具備優秀的心智,是值得栽培的未來領袖。

而我們,同樣的下午時間,高年級的學生都是教室上課,小學雖已放學,但基本上不是被父母或老人接走去往下一個培訓班,就是回家做題或看電視。學校雖然配備了運動場,但基本放學後並不允許孩子們留下來玩,只是平時上課或學校比賽訓練使用。

在北美,即使放學出了校門,學生們也會三五成群一起遊戲,划船、游泳或釣魚等等。

想想我們小時候,不也正是如此麼,那時候,如此的無憂無慮,放學後在院子裡,和小夥伴一起,一個沙包,一塊石子,一個足球就能暢快玩到天黑。


孩子們真的只有家長督促才會努力麼?


我們從小沒有上過任何學科培訓班,和我們同齡的很多優秀的人也沒有上過,更多的都是有一個自由自在的快樂童年。

也許有人說現在時代不一樣,你不拼,別人卻在奔跑,但是,人生不是一次百米跑,而是一場馬拉松。身心健康,才是夢想和未來的有力保障,童年的快樂與性格的培養在長大後永遠無法彌補。

小睿的一個朋友,特別優秀,他說從小父母並沒刻意要他樹立遠大理想,考上大學更好,考不上就回來接班當工人,後來,他考上了名校,還留學了海外,他感謝自己的父母,從來沒有給他壓力。因此,他也從不焦慮。


孩子們真的只有家長督促才會努力麼?


他說,現在的小孩為什麼都要家長督促著才學,自己卻不怎麼努力,大概是因為現在的孩子什麼都不缺,吃太飽,腦袋裡的血就到胃裡去了,而且缺乏運動,缺少活力,也缺乏堅毅和吃苦的精神。這也就是為什麼很多學生上到大學少了督促就開始“混”著畢業了。

愛玩是孩子的天性,在最精力充沛的時候,也許更應該順其自然,讓孩子在陽光之下,自由奔跑,發揮潛力,培養堅毅的品格,只有充分享受過快樂,孩子才能更好的建立起屬於自己的小宇宙,未來更好的投入學習,追求自己的目標併為之努力。

作為家長,一顆不焦慮的心,一個肯定的鼓勵,溫暖而堅定的陪伴,是比任何才藝技能,考試分數都更讓孩子覺得踏實,並有勇氣面對未來的堅強後盾。

有一位畢業於普林斯頓的美國校長,在對成功的定義中,並不包括考上名校,或者,找到高薪工作。他寫給學生們的信中是這樣說的:

在關注在校表現的同時,我們更關注的是你將成為什麼樣的人。你將建立起的影響一生的行為模式,將定義你一生的性格,關係到你是否能成功尋找快樂 、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以及和他人的高效合作,關係到在沒有外在約束時,你是否還能恪守簡單、自立、有目標的生活。正是對這些基本原則的踐行,將塑造你的一生,也將決定,你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