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莽依据《周礼》推行改革,却得不偿失,为什么?可以这样去理解

王莽以“新”代“汉”成功上位后,依据《周礼》,为新王朝描摹了伟大的发展前景。随之,他信心十足、全力以赴地进行了多方面的

改革

王莽依据《周礼》推行改革,却得不偿失,为什么?可以这样去理解

图谋改革的王莽(像)

一、土地改革。

王莽登基称帝后,首先颁行了“王田令”和“私属令”两项改革措施。其一,全国的土地称“王田”,属新王朝所有,禁止任何人买卖;一个家庭中成年男人不足八名的,占田不得超过900亩,多余的要无偿交出来,分给亲属和邻里;以前没有土地的,一对夫妇可拥有100亩耕地。胆敢违犯者,流放边疆。

王莽依据《周礼》推行改革,却得不偿失,为什么?可以这样去理解

拥有土地的民众辛勤耕作(图景)

其二,各家的奴婢称“私属”,一律禁止买卖,对于那些不服从者,流放边疆。

这两项改革,确实考虑了百姓的利益,然而又是实在行不通的。那些拥有成千上万亩土地的、虏掠买卖人口的,大都是豪绅巨富、贪官污吏。让这些有权有势的人交出自己的“财产”,停止其卑劣勾当,这显然是行不通的,或者说很难做到的。

二、工商改革。

始建国二年,王莽颁布了 “五均”、“六筦”及“赊贷”三项法令,对工商业进行改革。

其一,“五均”就是由政府来经营工商业。在当时全国最大的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等五个集市,设立市场专管机构。同时,在每一个季度的中间月份,评定出各种商品的标准价格,对一些生活必需品的售价由官方平抑。这一做法看上去是为了人民的利益着想,但是却不能遏制那些达官贵人们“贱收贵卖”,从中谋取血腥利益。

王莽依据《周礼》推行改革,却得不偿失,为什么?可以这样去理解

谋取暴利的豪绅(漫画)

其二,“赊贷”是由官府借钱给百姓,以限制商人们放高利贷。但是,如果到期偿还不了政府的钱,也是要受到处罚的。

其三,“六筦”是指除“五均”和“赊贷”之外,再加上盐、铁、酒国家专卖;国家统一铸钱;国家统一收取山泽使用税。“六筦”中最坑人的要算是铸钱了。对货币的改革,王莽称帝前就进行过一次。居摄二年,王莽下令,在五珠钱外,增铸错刀、契刀、大泉三种,与五铢钱一起流通。

建立新朝后,王莽认为汉朝皇帝的姓氏“刘”的字写法(繁体“劉”)是“卯、金、刀”,而五铢钱、错刀、契刀三种货币的名称全部与“刘”字有关。为了表现改朝换代,王莽废除了这三种货币,只保留了“大泉”一种,另增铸两种“小泉”。次年,王莽又发行“宝货”,共计“五物”、“六名”等二十八个品种。

王莽依据《周礼》推行改革,却得不偿失,为什么?可以这样去理解

古代钱币(像)

钱币种类多且币值不统一,换算起来很麻烦,为此,人们私下里还是使用五铢钱。但是,如果被发现了,将会受到严厉地处罚。

据说,王莽改革货币的目的,主要是想让那些富商大贾所存货币变成废品,间接地掠夺富人的财富,从而消除贫富不均的现象。但实际的情况是,富人们还可以靠不动产维持生活,贫苦的人却连日常生活都难以解决了。

三、政治改革。

政治方面,王莽的改革更是花样百出。一方面,对中央和地方的“官制”、“官名”,以及地名、行政区划都进行了较大改动,有些还是一改再改。例如,把大鸿胪改成“典乐”;把大司农改成“羲和”,再改为“纳言”等。另一方面,王莽滥加封赏,使得公、侯、伯、子、男各级爵位人员众多。无论什么人,只要能博得王莽的欢心,就能提升品秩或地位,甚至直接从社会底层跃入贵族阶层。

四、外交改革。

对外关系上,王莽立足天无二日、人无二主,认为境外的少数民族“附庸”称“王”,有违古制,应该改称“侯”。于是,王莽把汉朝发给他们的玉玺换成了侯爵印章。这些境外少数民族之邦,名义上尊汉朝为宗主,实际上都是自我管理。他们进贡给的东西,还不如朝廷赏赐给他们的多。可是,王莽偏偏要在“王”或者“侯”,这样无关紧要的名称上做文章。这真是唯恐天下不乱。

一些弱小的民族对他的所作所为,虽然不满意,也只好忍着。但是,一向强悍的匈奴,却不愿意忍。囊牙单于索要旧玉玺不成,就起兵犯境掳掠百姓,在北部边境燃起战火。西域、东方的高句丽、西南方的句町等国也都因王莽的无理挑衅,或反抗、或断绝关系。于是乎,平静了百年的边境,再也无法宁静了。

王莽依据《周礼》推行改革,却得不偿失,为什么?可以这样去理解

入侵的匈奴大军(剧照)

总而言之,王莽建立新王朝后,虽然进行了一些改革,也只能算是头疼治头、脚疼治脚,甚至是头痛治脚、脚疼治头。进一步说,王莽的改革,不但没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且惹得豪强和平民都不认可,使得国家逐步进入了动荡、战乱状态,直至被颠覆。

参考文献:《汉书》、《后汉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