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进求进”不可得,“以退求进”方能有,“无事人”才是真高人

“以进求进”不可得,“以退求进”方能有,“无事人”才是真高人

喝了那么多年的酒,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划拳赢了的没酒喝?如果自己赢得太多实在馋了,大可以说“陪一个”,随时可以喝,进退操之在我。

品评了此间妙处,再看世间百态便“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如果赢了喝,那能赢多少,酒量能有多大呢?哪怕你是乔峰也会有尽头。这个文化设计大概是标志着一个人的负载是极其有限的;而如果输了才喝,只要你有本事赢,对手来多少就能击倒多少,这种赢才是没有负担消除后患的。

而有酒喝,看似是“得”,却是“失”,它的关键在“度”。你甚至无法设置一个指标来预警这种质变,这就是最高明的取胜法宝,是妥妥的“阳谋”。

“以进求进”不可得,“以退求进”方能有,“无事人”才是真高人

老子的“三宝”

此法宝非风轻云淡者不能居之。

所以,失败有时候并非是因为得不到,而是被大于驾驭能力的所获压垮。所谓“德薄而位尊,力小而任重,智小而谋大”,这是三种最为典型也是最不易被察觉的情况。

因为这三种情况中并无明显的“对错”可以划分,也没有明显的尺度匹配可以衡量,于是“众星捧月”之下可能已经“危机四伏”。

《道德经》第六十七章云:“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说来说去就是一个“收”字。

“以进求进”不可得,“以退求进”方能有,“无事人”才是真高人

一个人的精气神完全体现在眼神上,如果眼神突得像探照灯一样,那这个人基本上没什么好说的;而如果一个人的眼神很深邃,那就八九不离十都是沉稳型了。

“以退为进”暗合于“不求而得,求而不得”的因果定律,越想要的越难抓在手里,反而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好好体会一下,有些已经抓在手里的并不稳当,反而会被这些所得搅得心神不宁,生活中应该会有很多例子的。

“求与不求”的真意

所谓“不求”并不是放弃自己想要的,而是“不迷乱”,只有突破这一层人才能直心于自己真正想做的。

一个人一旦有了自己的想法在实施前会去征求一下周围人的意见,本质上是下不了决心,需要别人再推一把才能咬紧牙关、横下心来。但这个时候是非常脆弱的,一旦自己寻求的支持者发表了不支持甚至是反对的意见会导致大多数人自动放弃。甚至是事情在进展过程中遇到了困难,团队中有人吃不住了主动要求放弃,这个时候几乎注定要失败。

也就是说胜利并不是打败了谁,而是战胜了自己——熬下来就能赢。

“以进求进”不可得,“以退求进”方能有,“无事人”才是真高人

郭德纲的调侃“说相声的谁活到最后谁就是艺术家”,徐阶斗严嵩只是在等严嵩自败。

这个让你坚持下来的信念才是你唯一需要的,一切外部因素的变化不是根本,环境始终在变动,人终究无法把握,但凡“求”的东西就都落在了迎合各种外部条件上。

市场的风云变幻,政策的起伏不定,所有这些都会扰乱神经,这些都是与心神的宁静需求背道而驰的,然后会引发焦虑。

焦虑就是想要的得不到,越是得不到就越想要的反复恶性循环的结果。如果此时精神能松弛下来,这个闭环就被打破了,才会出现转机。

“以进求进”不可得,“以退求进”方能有,“无事人”才是真高人

“不求而得”不是手段

“以退为进”是《道德经》最为强调的一点,老子称之为“曲则全”。

第三十六章有云:“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比如,如果你想打出去一拳,就一定要先收拳才能蓄力;如果你想咬下去,就必须先张嘴才能合下去;如果你想扔得远,同样就必须先向后积攒力量。而“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就是说真正的杀手锏是不可以让别人知道的,不但不能主动张扬,别人来探查的时候还要隐蔽好,这种“退”就是最大的“进”,否则终究甩不掉“浅薄”二字。

应用到外境上就是“见微知著”,要能从一个很小的表象判断事情发展的轨迹。

于是就不难明白,“以进求进”是没有力道的,一定抓得不准,打得不狠,反而会被对方抓住机会。

再说明白点,即使两只手放开去抓又能抓多少,还有第三只手吗?真正的办法是要造成一种态势,也就是让所有的资源都向自己这里涌来的一种状态。

“以进求进”不可得,“以退求进”方能有,“无事人”才是真高人

而自己却闲庭信步,不费吹灰之力,哪里需要焦头烂额、捉襟见肘的自己出手。

所谓“以退为进”,并不是有个“退”和“进”在那而刻意为之,而是对那种“现量境”的一种描述,不是原则。

拿“以退为进”当原则必善用手段,用手段谁堪出苏秦张仪之右?那结局自是逃不过。

《庄子》所谓“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中庸》所谓“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

真正的能人是“老实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