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動物"精神分裂"的朊病毒

早在三百年前,人類在綿羊和小山羊中首次發現了感染朊病毒的患病動物,因患病動物的奇癢難熬,常在粗糙的樹幹和石頭表面不停摩擦,以致身上的毛都被磨脫,而被稱為"羊瘙癢病"。該病廣泛傳播於歐洲和澳洲,患病動物興奮、喪失協調性、站立不穩、瘙癢、癱瘓直至死亡。後來又相繼發現了水貂傳染性腦病、馬和鹿的慢性消瘦病、牛和貓的海綿狀腦病等等。

讓動物

患羊瘙癢病的羊在粗糙的石頭表面摩擦止癢

成為人類關注焦點的動物朊病毒當推1996年春天英國蔓延的"瘋牛病"。當時人們為了追求利潤,讓牛長得更快,將牛、羊等反芻類動物的骨肉粉作為飼料餵養牛等反芻類動物,牛本身是草食動物,被強制餵動物蛋白後,就導致了瘋牛病的出現。而且一旦人類進食病牛的牛肉,也會被傳染,使人的腦組織出現海綿狀空洞,並出現腦功能退化、記憶力喪失和精神錯亂等症狀,最終可導致死亡。它不僅引起英國一場空前的經濟和政治動盪,而且也波及了整個歐洲,加上法國克-雅病(人類的一種朊病毒病)患者增多,人們很自然與食用來自英國的進口牛肉相聯繫,因而引起極大恐慌。

讓動物

瘋牛病導致大量牛死亡

朊病毒嚴格來說不是病毒,而是一種具有複製能力的蛋白質,不含核酸,比已知的最小的常規病毒還小得多,電鏡下觀察不到朊粒子的結構,其大小約為10~250 x 100~200納米。朊病毒主要攻擊腦細胞,能引起哺乳動物和人的中樞神經系統退化性改變。

朊病毒已經超出了經典病毒學的生物學概念,研究表明,蛋白質在特定條件下發生突變或構型上的變化,由良性變為惡性,即變為具有傳染性的蛋白質顆粒——朊病毒。繼而朊病毒的致病分子與一個正常分子結合,在致病分子的作用下,正常分子轉變為致病分子,然後這兩個致病分子分別與兩個正常分子結合,再使後者轉變為致病分子,週而復始,通過多米諾效應倍增致病。

朊病毒很頑強,對物理因素,如紫外線照射、電離輻射、超聲波以及160~170℃高溫,均有相當的耐受能力。對化學試劑與生化試劑,如甲醛、羥胺、核酸酶類等表現出強抗性。能抵抗蛋白酶K的消化。在生物學特性上,朊病毒能造成感染而不被免疫系統察覺,因為它們的"安全形式"從個體出生的那一刻起就存在於體內,"危險"朊病毒與"安全形式"的差別只是它們的摺疊結構有差別。但能使蛋白質消化、變性、修飾而失活的方法,均可能使朊病毒失活,朊病毒可被2%~5%的次氯酸鈉或90%的石炭酸經24h處理滅活。

朊病毒存在變異和跨種族感染,主要為牛、羊等反芻動物,未知的潛在宿主可能很廣,傳播的潛在危險性不明,很難預測和推斷。朊病毒可感染多個器官,已知的主要為腦髓,但在潛伏期內除中樞神經系統外,各種組織器官均有感染,人畜一旦發病,6個月至1年全部死亡,100%的死亡率。1g瘋牛病病牛的腦組織經口攝入就可引起牛發病,而1g純的朊病毒抽提物可使1000萬頭牛發病。

由於朊病毒病尚無有效的治療方法,也沒有相應的疫苗可用,因此只能積極預防。其方法主要有:①消滅已知的感染牲口,對病人進行適當的隔離。②禁止牛、羊等反芻類動物的骨肉粉作為飼料餵養牛等反芻類動物,以防止致病因子進入食物鏈;對神經外科的操作及器械進行消毒要嚴格規範化,對角膜及硬腦膜的移植要排除供者患病的可能。③對有家庭性疾病的家屬更應注意防止其接觸該病。

由於朊病毒不能激發機體產生抗體來抵抗它,機體也沒有清除它的機制,感染後朊病毒會不斷的侵蝕大腦,導致腦功能受損、精神錯亂、運動異常,這些症狀會逐漸惡化,最終導致死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