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弄堂-回不去的春秋

作為一名上海人,親眼見證了這座城市的發展,高樓林立的陸家嘴,“一大”會址的新天地,熙熙攘攘的南京路、外灘、整修如舊的思南公寓等,是這座城市的標誌,也是這座城市的驕傲。

但如果真正要了解一座城市歷史,更應該走進這座城市的大街小巷去體驗。

上海弄堂-回不去的春秋

穿過車流不息的西藏南路,拐進華麗高樓後面的弄堂,彷彿進入時光隧道,如今的弄堂看上去簡直不像是21世紀的上海,倒很像上世紀80年代的,彷彿一下子“穿越”至上世紀。

上海弄堂-回不去的春秋

放眼望去老房子滿目蒼痍,缺乏基本的維修,居住人員更是魚龍混雜,本地與外來人員混居其中,雖說是市中心,環境就像城市邊緣地帶,居住環境相當困苦,尤其是衛生狀態堪憂,比起童年時的弄堂居住環境真是天壤之別,違章建築成群,牆面斑駁陸離,時常一根下水管道汙水如噴泉冒出,地面一片汙穢,就像個難民營。

上海弄堂-回不去的春秋

讓人匪夷所思的是如此破敗的景象,基層的物業與居委會竟會熟視無睹,雖說年代久遠,或待拆遷也要保障基本的衛生與環境吧,雖說外來人員居多,也要有個鄉規民約吧。

以前弄堂春節前家家戶戶大掃除,窗明几淨,弄堂的牆面也粉刷一新。碰上居民樓水管或樓板損壞房管所立刻會來維修,遇到鄰居間發生矛盾,居委會或快長戶籍警立刻協調,風氣正然。時代在進步,名稱變啦,工作的內容不能變。

上海弄堂-回不去的春秋

現在的弄堂幾乎家家都將水斗移出門口,為的是哪點可憐的空間,弄堂也成為“公共”廚房兼淋浴房。圖為一孩子就著冷水直接沖洗頭,如在兒時邊上的阿婆馬上會過來制止,用冷水打浴要生痱子額,汗毛孔一收縮,不出汗身浪廂熱氣排不出去要發寒熱額。所以大伏天是要出點汗的,用現在時髦的話來說就是排毒,人要順應自然。

上海弄堂-回不去的春秋

夏日的午後空氣中散發著懶散的氣氛,牆角邊的女菜販就著攤位填飽肚子,主婦飯後悠閒到處溜達,這不一屁股坐到菜攤前的小椅子上邊安慰著自己的狗狗,邊閒聊著天南海北。

上海弄堂-回不去的春秋

在冷氣機使用多年的今天 居然看到在烈日下送冰塊的小販,這種情形讓我彷彿回到30年前,這情景讓我想起老舍筆下的《駱駝祥子》。

上海弄堂-回不去的春秋

回憶起小時候讀書放假住在弄堂裡的愜意生活:暑假一覺睡到自然醒,父母,哥哥姐姐都上班去啦,自己到點心店買好生煎饅頭,配上一碗鹹豆漿;一口氣吃完,約上小夥伴凱黎去新華書店逛逛,逛夠後到冷飲店買上1毛9分的光明牌簡裝冰磚,那個奶香真夠味。或吃上2毛錢一塊紫雪糕。夏日雨後一般都有一場雷陣雨,雨後時常出現一道彩虹,那個美。拐個彎再到飲食店吃個剛出鍋的5分錢熱麻球,嘿嘿,童年的記憶吃最重要。

上海弄堂-回不去的春秋

每年的夏日,晚飯過後,大家收拾完桌子,家家戶戶搬著躺椅圍在弄堂口乘風涼,大人們打打八十分,小孩子們則在一起聊動畫、扮英雄大鬧,又或是每個人抱著半個大西瓜下起了“四國大戰”,或在弄堂口看看居委會組織的向陽院表演,晚上在黃浦江碼頭邊上納涼回家時候再喝杯冰凍酸梅湯(8分一杯),或在店裡吃上赤豆刨冰(1毛5分一杯),味道絕對好,那時候,絕對沒有色素,糖精。

上海弄堂-回不去的春秋

隨著弄堂的拆除改造,搬進了大樓,曾經的生活離大家越來越遠,聽不到小販的吆喝聲,要吃黃泥螺只好買瓶裝。生活條件是越來越好了,卻是把石庫門弄堂裡最珍貴的那份人情味給弄丟了,那時候一家包餛飩,全樓吃餛飩,鄰居關係做到夜不閉戶。我的廚藝就是後樓的寧波阿姨,前樓的湖南叔叔,隔壁的崇明阿婆教會的,記得湖南叔叔炒一個菜,全樓的鄰居就像地道戰的鄉親們統統跑到弄堂裡,牙叔辣啦吃不消啊,阿嚏~~回想起蠻有趣啊,現在是無辣不歡啊。

上海弄堂-回不去的春秋

很難說,弄堂裡的生活就代表著上海,但也是一個真實記錄,如今的弄堂比起兒時的弄堂居住環境已是天壤之別,違章建築成群,缺乏起碼的基層管理,房屋維修。以前的弄堂乾淨整潔,每個星期四還有義務大掃除,用井水將弄堂青石板地面沖洗的乾乾淨淨,那家有人白天休息一定插上一面小紅旗,讓孩子避開玩耍,如今物是人非,大部分原住戶逃離此地,取而代之是大批外來人員,所現在的弄堂只徒有其表。

上海弄堂-回不去的春秋

謹以此文獻給還居住在弄堂裡生活的人們,祝願他們的生活條件、居住環境有徹底的改變,無論他們來自何處: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