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隱憂:一首詩看清朝的糧食危機,阮元減免關稅,進口洋米賑災

“盛世滋丁”背後的經濟隱患

清朝是我國曆史上最後一個帝制王朝,政治制度上,集歷來帝制專權之大成,經濟上所做的最大貢獻便是,放鬆了人身依附的鉗制,康熙五十一年康熙五十一年(1712)二月二十九日,康熙帝諭大學士、九卿等:

朕覽各省督撫奏報編審人丁數目,並未把加增之數開報。天下承平已久,戶口日多,若按現在人丁加徵錢糧實有不可,人丁雖增,土地並未擴大。應令直省督撫,將現今錢糧冊內有名丁數,不增不減,永為定額。此後所生人丁,不必徵收錢糧。——《清史稿》

盛世隱憂:一首詩看清朝的糧食危機,阮元減免關稅,進口洋米賑災

康熙皇帝

如此以來,清政府遂開始實行“滋生人丁永不加賦”政策,這個政策原本是因為清政府無法徹查全國人數,只好放開人口限制,固定徵收稅額,以免地主藉機壓榨百姓。然而這個制度在百姓看來就是不用交人頭稅了,於是本著“人多好乾活”的目的,人口在短短半個世紀內呈現出一個暴增的趨勢,直到清代晚期,這一制度留下的後遺症才開始顯露出來,其中一點便是人地矛盾的突出。

盛世隱憂:一首詩看清朝的糧食危機,阮元減免關稅,進口洋米賑災

晚清農民耕地

按照清朝的重農抑商的國策,即便是人口大量增加,勞動力出現過剩的情況,經商也不被常人所接受,造成土地對勞動力的需求量趨於飽和,按照社會史學家黃宗智的說法是“邊際效應遞減規律”,於是各地自清朝中期便出現了糧食危機。如果地方官員處理不到位,糧食危機便釀造成餓殍千里的大饑荒。

盛世隱憂:一首詩看清朝的糧食危機,阮元減免關稅,進口洋米賑災

流寓失所的清朝百姓

粵省糧食危機與洋米入粵現象

歷史上廣東省地少人多,耕地不足,糧食匱乏,這一情況,自古以來都是這樣。特別是山區貧瘠縣份,一遇旱災歉收,就必須依靠國家賑濟。沿海地區雖較富庶,但一遇風災,禾田受損,又往往失收

盛世隱憂:一首詩看清朝的糧食危機,阮元減免關稅,進口洋米賑災

粵省民居

然而因為廣東靠近沿海,自古以來廣東都是海外夷商的聚集之所,因此

洋米進口,在清代中葉,便已成為當時地方官吏考慮的一個重要問題。清朝中期的著名學者阮元,在粵省任職的時候正好遇到廣東年歲歉收,不過他發現粵人與洋商購買大米的現象,走訪後發現,洋商以海運販米到清朝沿海地區的現象,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而且也確確實實能夠起到緩解饑荒的效果,關鍵還在於海外販運來的洋米,不僅顆粒飽滿,還非常便宜。

盛世隱憂:一首詩看清朝的糧食危機,阮元減免關稅,進口洋米賑災

阮元:生卒年:1764~1849,清朝中期著名學者、刊刻家、思想家,在經史、數學、天算、輿地、編纂、金石、校勘等方面都有著非常高的造詣,歷乾隆、嘉慶、道光三朝
被尊為三朝閣老、九省疆臣,一代文宗。祖籍江蘇人,乾隆五十四年進士,先後任禮部、兵部、戶部、工部侍郎,山東、浙江學政,浙江、江西、河南巡撫及漕運總督、湖廣總督、兩廣總督、雲貴總督等職。
盛世隱憂:一首詩看清朝的糧食危機,阮元減免關稅,進口洋米賑災

阮元

阮元在他的著作中就記載了一首五言詩,寫了洋商販運稻米的事情,反映了他對洋米進口的觀點,其中也表達了他對進口洋米的利弊的看法,這首詩名為

《西洋米船初到》出自阮元文集《研經室集初集》卷六,詩句原文為:

西洋夷船來,氈毛可衣服。

其餘多奇巧,價貴甚珠玉。

持貨示平民,其貨非所欲。

田少粵民多,價貴在稻穀。

西洋米頗多(原注:僅有內地平價之半),易不運連舳。

夷曰船稅多,不贏利反縮。

免稅乞帝恩,米船來頗速。

以我茶樹枝,易彼島中粟。

彼價本常平,我歲或少熟。

米貴彼更來,政豈在督促。

苟能常使通,我足歲亦足。(原注:以後凡米貴,洋米均大集,故水旱均不飢)。

——《研經室集初集》卷六

盛世隱憂:一首詩看清朝的糧食危機,阮元減免關稅,進口洋米賑災

《研經室集初集》

意思是說:自西洋而來的夷商貨船,所攜帶的氈毛貨物做衣裳倒是可以,其他的東西都是些奇技淫巧,價錢還昂貴不堪,如此不實用的東西,中原百姓不要也罷,然而粵省人多地少,導致米價昂貴,西洋倒是生產大米(西洋大米只有本地米的一半價錢),只不過外商進口稅過重,大米運來不僅不盈利還常常虧本,於是夷商們希望皇帝能夠降低關稅,這樣無論是做糧食交易還是茶米貿易,都能夠互利共贏,如果這樣做,對人民是大有好處的。

盛世隱憂:一首詩看清朝的糧食危機,阮元減免關稅,進口洋米賑災

農耕圖

阮元減免關稅,引進西洋稻米緩解危機

當阮元任兩廣總督時,適逢大早,於是採納了羅浮山道士李明徹”的建議,奏請嘉慶皇帝減免洋米進口稅,以及內地居民以貨易米的貨物出口稅,嘉慶皇帝准奏後,果不其然,洋米果然大量輸入解決了救災問題。

盛世隱憂:一首詩看清朝的糧食危機,阮元減免關稅,進口洋米賑災

阮元畫像

當時在廣東十三行為首的中外貿易體系下,以貨易貨實際上並不存在什麼外匯問題。然而中外貿易缺乏更廣闊的渠道,唯有通過十三行,外商方能到內地貿易,而地方官吏,深恐免除外商進出口稅會影響到本地稅收,於是對以米易貨的出口貨物,仍然徵收出口稅。

盛世隱憂:一首詩看清朝的糧食危機,阮元減免關稅,進口洋米賑災

十三行商船

如此一來就導致外商交易的成本加大,所以外國米商躊躇不前,洋米進口仍然很少,一方面洋商手中握有大量商品糧而不能銷售內地,一方面廣東人多地狹,糧食需求量缺口巨大。

李明徹便對阮元說明了其中利害,凡是以米易貨的,同時免徵貨物出口稅,這樣以來米商有利可圖。阮元便如實上奏,得獲准見面外商進口大米商稅,同時免除廣東百姓以貨換米的貨物出口稅,洋米果然大量海運至廣東。

盛世隱憂:一首詩看清朝的糧食危機,阮元減免關稅,進口洋米賑災

廣東十三行洋商

阮元入廣東這一年大旱,原本米價應該大漲,地方地主手握糧米待價而沽的情況一變為米價不漲反而略低,粵人自此免於饑荒。

就廣東地理條件論,廣東屬於一年三熟,水熱條件適宜,本身有很好的的耕種條件,然而清中葉開始,人口大漲,人口大量集中於土地,超過了土地耕種勞動力需求量,反而導致了糧食的生產量不高,勞動力亟待往新產業領域轉移,以當時生產水平,農民糧食需求量大,自給自足尚不能滿足,採取洋米進口,反而是一條出路。而減免洋米進口稅,也是從阮元開始的首創。

盛世隱憂:一首詩看清朝的糧食危機,阮元減免關稅,進口洋米賑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