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陽中年人要管好骨頭

受訪專家:

全國膝關節外科工作委員會委員、解放軍第二五二醫院關節外科主任 王振虎 龔 龍

隨著年齡增長,人的骨骼會發生老化,鈣質不斷流失。骨骼一旦變脆,就意味著人體這座“大廈”面臨危機。過去,骨質疏鬆症、退行性骨關節病的主要患者為40歲以上逐漸進入絕經期的婦女以及50歲以上中老年人。目前,我國50歲以上女性的骨質疏鬆率已超過30%。35歲是骨骼健康的拐點,中青年人一定要及早管好骨骼健康。

四大骨骼問題困擾中年人

中年人的骨骼常遭遇下列問題: 1.手腳容易抽筋。一吹空調或天氣變陰冷,很多中年人的骨骼就受不了。晚上睡覺、洗衣洗漱、下水游泳都會手腳“抽筋”,這是缺鈣的信號。當機體受到冷刺激時,骨骼肌會快速收縮,這時肌肉局部需要大量鈣離子,如果體內鈣離子不足,很難在短時間內供應肌肉對鈣的需求,就會導致肌肉收縮與放鬆難以協調,從而引起肌肉痙攣,引發抽筋。2.腿腳疼痛。不少中年人早晨起床,腳剛和地面接觸就覺得骨頭疼。這是因為腳部的幾十塊骨頭通過韌帶和肌肉連接,睡覺時韌帶和肌肉處於放鬆狀態,晨起剛下地時,韌帶肌肉瞬間進入緊張狀態,韌帶退化的人就會疼痛。膝關節、髖關節也會出現類似情況。3.走路突然“腿軟”。這是下肢關節骨骼發生退行性改變的表現。如果身體肥胖,會進一步加重膝關節負擔,最終導致膝關節磨損加重,膝關節疼痛、腫脹。4.脊柱疾病。頸腰椎病等脊柱問題困擾很多中年人,使他們晚上睡不好,白天沒精神,稍微坐久一點就受不了。

上述骨骼問題主要由骨質疏鬆引起,如不及時治療,不僅可能導致骨折、骨質增生關節問題,還會因血鈣增高引起動脈硬化、高血壓、結石、老痴等,更會引發食慾不振、情感淡漠、便秘、心律紊亂、嗜睡、手足麻木等不適。

鈣流失是骨骼健康大敵

骨組織代謝是一箇舊骨不斷被吸收、新骨不斷形成的循環過程。人到中年,骨生長期結束,但人體血漿中的鈣離子與體液、骨骼中的鈣仍在不斷交換,容易使正常的鈣質交換出現負平衡。如果骨吸收與骨形成的動態平衡被破壞,骨吸收大於骨形成,就會導致骨量減少、骨強度下降。骨骼彈性和韌性下降,脆性增加,容易骨折;關節軟骨變薄,關節囊僵硬,關節韌帶彈性減弱,關節活動幅度縮小。人到中年,雖然鈣量損失達30%,然而成骨時往往使鈣集中在骨關節部位,導致這些部位鈣質集中,從而形成各種肥大性關節病變,這就是骨質增生。

從中年開始,腿部韌帶、肌腱等也開始退化,逐漸變得鬆弛無力,再加上關節腔內滑液分泌減少,極易發生纖維粘連,出現膝關節發僵、活動受限、疼痛等症狀,甚至會發生膝關節強直。如果不及時解決骨骼問題,患者可能出現腰背疼痛或周身骨骼疼痛,嚴重時連翻身、起坐、行走都困難。

四步管好骨健康

中年人應充分重視骨關節的鍛鍊和養護。首先,40歲後每天應補充一定量的維生素D,每天喝300毫升左右牛奶,補充高蛋白質食品,比如瘦肉、蛋、豆製品等。少喝咖啡、濃茶、碳酸飲料等易導致骨鈣流失的飲料,每天不要超過1杯。每天曬太陽20分鐘。

其次,每天進行30分鐘以上中等強度運動。太極拳、騎自行車、廣場舞等可促進下肢血液循環,增加膝關節滑液分泌和吸收,對維護軟骨功能有積極作用。健步走或慢跑有助增強下肢關節的韌帶彈性。但膝關節不太好的中年人就不適宜慢跑了。

再次,上班族應在工間常做下蹲、起立等交替運動,隔一段時間站起來走動走動,伸展下肢,或用手做膝關節按摩,使膝關節得到充分的旋轉和伸展,防止膝關節過早出現僵硬強直。睡覺前可以進行簡單的鍛鍊,比如取仰臥位;在膝關節膕窩處放一高約10釐米的枕頭,先抬小腿至膝關節伸直,然後放下,反覆做20~30次;跪坐床上,保持上身直立,臀部儘量向下坐,儘可能接近腳跟。

最後,女性應戒菸限酒,切勿過度追求苗條。因為適當的脂肪能轉化成雌性激素,增加鈣吸收,防止骨質疏鬆。

咸陽中年人要管好骨頭

來源:生命時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