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故事,這是我能給孩子最好的陪伴

  陪孩子的方式有千千萬萬種,而其中“給孩子講故事”是我認為最值得花大量時間去做的事情之一。從孩子一歲開始,我就已經在講故事了,別以為孩子聽不懂,他的詞彙量、理解力或許就在你不斷重複的故事中,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

  我會給自己暗暗定一個小目標——用好聽的故事去吸引他,如果能讓他忘了要看超級飛俠的電視,就算自己的一個小小勝利。

講故事,這是我能給孩子最好的陪伴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1、給孩子講故事,每個父母都該親自來

  時下,講故事的APP或者音視頻很多,但我仍然堅持給自己給孩子講故事。原因很簡單,我觀察過孩子在接受音視頻故事時,只是被動地聽,他有問題,驚訝、害怕都沒法兒交流。

  而坐在媽媽身邊聽故事的時候,害怕了他會僅僅抓住我,我會刻意的停頓,等待他的情緒恢復;開心了他趴在我面前哈哈大笑,不斷跟我重複聽到的情節……

  也許,很多人質疑,家長都很忙碌哪有那麼多時間講故事,畢竟養孩子的壓力那麼大。可是真的一點時間都抽不出來嗎?不見得,坐在沙發刷手機的10分鐘,就足以給孩子講一個有趣的故事了。

  據美國兒童心理學家研究並發現,父母是否經常給孩子講故事,會影響孩子3歲時的詞彙量,這種差異稱為word gap,可以影響孩子成年後的差距。

  孩子在聽父母故事時所接觸到的詞彙,在聽故事時自然發展出的專注力、想象力和理解力,以及和父母及時溝通交流的語言發展力,這些都與孩子將來的學習能力有關。難怪連愛因斯坦也曾經說過:“如果想讓孩子聰明,就給他講故事;如果想讓他有智慧,就講更多的故事。”

講故事,這是我能給孩子最好的陪伴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2、孩子眼中,會講故事的父母必備三點

  孩子眼中,什麼樣的父母最會講故事?答案很簡單,就是自己的爸爸媽媽,但是有一個前提,是願意並且努力想把故事講好的爸爸媽媽,而不是把講故事當作一個任務的家長。我和孩子的爸爸就這個問題爭論過很多次,爭論的焦點在於:

  “你比我講得好,孩子喜歡聽你講!”

  “你不要敷衍孩子,當作一個任務完成!”

  我們經過了爭論,孩子和他也經歷了一段磨合時光,直到孩子4歲以後,他終於感受到給孩子講故事的樂趣了。其實會講故事的父母,評判的標準在孩子手裡,他們會怎麼評判呢?總結下來有三個關鍵詞:

  快樂——這是一段快樂時光!孩子滿懷期待地等你讀故事,遇到開心的情節和你一起哈哈大笑,遇到緊張的情節牢牢靠在你身邊,講故事,應該是一段快樂有趣的時光。

  陪伴——這會陪伴孩子成長!不是手機電視和遊戲,而是親愛的爸爸媽媽陪伴他一起,幼稚的故事、可笑的故事、無厘頭的故事,不管怎樣的故事,你都在陪著他。

  時間——講故事不是堅持一天兩天,而是貫穿於孩子的成長過程。在故事裡,父母帶著孩子穿越時間的長河,古老的故事,未來可能發生的故事,一天天,一年年。

講故事,這是我能給孩子最好的陪伴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3、講故事,不必侷限在看書的過程裡

  講故事,當然得有故事書,選擇適合孩子的故事,每天有固定的時間去講,這是最常見的做法。可大多數父母還必須面臨忙碌的工作,我也不例外。連續幾天的加班,導致晚上都沒有講故事。在某個早上送孩子上學的路上,我給孩子講了一個電影故事《夏洛特的網》:一隻會寫字的聰明的蜘蛛,和一個面臨危險最終成為英雄的小豬。我儘可能記起電影中的情節,可還是很多都記不全了,於是一邊想一邊編,終於完成了。他特別喜歡,直到晚上回來還來問我一些情節,於是我找了電影給他看。

  至此,我發現了一個故事來源的方法,那就是經典的兒童電影,我可以用縮講的方式講述給他聽。但有一個前提就是,我必須掌握更多兒童電影的故事,在孩子的需求之下,我被逼著成長了。

  在《奇蹟男孩》的故事裡,他為那個勇敢摘下面具的小孩開心,於是主動要求我看看那個小孩摘了面具是什麼樣子,我找來圖片,他驚訝了一下下,很快就釋然了。是的,我們就當這是個平常人。

  在《獅子王》的故事裡,他為辛巴沒有了爸爸而傷心;在《放牛班的春天》的故事裡,他因為惡作劇的孩子們而大笑……

  講故事,不是一朝一夕的故事,在孩子還不能獨立閱讀時,主要是父母講,當孩子慢慢會閱讀了,可以讓孩子講給父母聽,雙方還可以一起討論。講的是故事,描述的是一件事,講著講著,孩子就大了,講著講著,我們也就老了,只希望,他也能成為一個會講故事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