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交往的“快速拉近关系”法则,几个小眼神小动作都能蕴藏神机

人的内心都是对未知充满好奇的,对陌生的事物更感兴趣从而会不自觉地被吸引。

但我们在和人的交流中,往往熟络之人会莫名的亲近在一起,不熟悉的人则会保持一段距离。我们的心理和行为做出了截然相反的举动。不过人思想很复杂,往往一个人两种习惯会相互冲突,两种心理导致的行为也背道而驰,这并不罕见。比如对陌生人疏离而不是被吸引,就涉及另一种心理作用。

每个人对自己的身体范围都会有一种势力范围的感觉,若有其他人靠近身体的势力范围,通常只有亲近之人才会被允许。一个人允许被人进入它的势力范围,就相当是承认和对方有了亲近关系的错觉。这就是一种心理作用。这种行为的原理适用于任何人,我们完全可以深入了解这种心理特点,借此采取行动拉近彼此的关系。

在学校班级中,前后两排靠得近的同学更容易打成一片。这是为什么呢?我们仔细观察可以发现,人们在生活时,都喜欢创造一个独立的空间。比如在学校中,同学们在新座位上,第一时间多是在前后两个桌子之间寻找一个舒适的距离,而这个舒适距离一般就是他自觉能掌握的距离,而且更多的学生都愿意挨着窗边或者墙壁,也是因为这样会形成一个有三方障碍的空间,更有安全感。

人在自己创造的空间中会觉得安全、舒适、轻松。被纳入这个空间的人,和他保持着距离却又在领地范围中,他也会下意识觉得在掌握之中觉得亲近。

因此,在和陌生人相处时,必须在缩短距离上下功夫,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的更多一点儿,加快缩短双方的距离,得以在感情上融洽起来。只要你真的是想搞好关系,就得抓住一切自然接近对方身体的机会。当然前提是你俩认识,别人不反感,否则被人当作流氓那就不负责了。

人际交往的“快速拉近关系”法则,几个小眼神小动作都能蕴藏神机

白色 5%

打开UC浏览器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在篮球赛上,我们经常会看到教练训斥犯了错的球员,会把他叫到面前紧盯着他的眼睛说话。训完之后,教练轻轻拍一下球员的肩膀和屁股喊一声加油送他会球场上。

看似很简单一系列动作,其实用心理学的角度解释,这一套动作都蕴含着其独特作用。就像教练先把对方叫来自己的身前,这就是为了缩短两人之间的距离,将对方拉入自己的势力范围。因为教练的身份,球员离得近感受到教练带来的压力会更大,增加了紧张感,如芒在背。

盯着对方的眼神看,是要球员注意,精神力集中到他这里,球员因为知道被教练盯着,所以不敢分心。否则球员一低头神游物外,什么训斥和教导都没用。也有研究表明,盯着一个人的眼睛说话,过后人能更多地记住谈话内容。

至于轻拍对方的身体也不是无意义的,它的作用可能比之前的说教更有用。本来经过训斥的球员心中会有压力和不快,而轻轻一拍,球员就能感受到教练的善意,心情变得轻松起来。

有人做过实验,让人和完全不认识的人见面,见面时握手和见面没握手,给人的留下的感受大不相同。握手的人会留下随和、陈恳的良好印象,有半数的人希望再次见到这个人。而没有握手的则给人留下冷漠、不好相处的负面评价。可见,正确接触对方身体的某些部位,是传达自己感情最贴切的沟通方式。

正确了解了和人交往时如何利用距离来增加亲密感,那么关系怎么样更进一步呢?我们可以在交流的频率上下功夫。方法最是简单,那就是有机会就要多交流,不要在乎怕对方厌烦什么。交往初期一切都是新鲜的,哪怕交流的频率再高那也是让人好奇的。没有一个人能在短时间内被了解,只有交流的次数更加频繁,双方才会更加了解,关系也会更加进步。

心理学家札琼克1968年进行了一项“交往次数与人际吸引”的实验。

他拿来十二张测试者完全不认识的照片,按照概率分成六组,每组两张。他给测试者第一组的两张只让看一次。第二组两张看两次,第三组两张看五次,第四组两张看十次,第五组两张看二十五次,第六组两张从未看过。在被试者看完全部照片后,要求所有测试者按照自己的喜欢程度来将照片排序。结果发现一种很明显的现象,照片被看到的频率越多,被选择放在最前面的机会也越多。

这个实验说明了,俩个人之间,交往的频率越高,给对方造成刺激感受的机会就越多,“重复呈现”的次数越多,越容易形成密切的关系。两个人从不相识到相识再到关系密切,交往的频率往往是一个重要的条件。这也就是所谓的“曝光效应”。

彼此接近、常常见面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必要条件,如果想结交某人,就要和对方多接触,缩短和对方之间的空间距离和心灵距离。要是像俗话说的“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情感和友谊的建立就无从说起。

和之前说的寻找机会增加身体接触一样,寻找机会增加交流频率也是必须课。想要赢得别人的好感,首先得让人注意到你,然后在彼此频繁的接触中由陌生变得熟识。一般来说,接触次数越多,心理上的距离越近,所以说多寻找接触机会,这是利用距离和频率交友中两者都共通的一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