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際交往的“快速拉近關係”法則,幾個小眼神小動作都能蘊藏神機

人的內心都是對未知充滿好奇的,對陌生的事物更感興趣從而會不自覺地被吸引。

但我們在和人的交流中,往往熟絡之人會莫名的親近在一起,不熟悉的人則會保持一段距離。我們的心理和行為做出了截然相反的舉動。不過人思想很複雜,往往一個人兩種習慣會相互衝突,兩種心理導致的行為也背道而馳,這並不罕見。比如對陌生人疏離而不是被吸引,就涉及另一種心理作用。

每個人對自己的身體範圍都會有一種勢力範圍的感覺,若有其他人靠近身體的勢力範圍,通常只有親近之人才會被允許。一個人允許被人進入它的勢力範圍,就相當是承認和對方有了親近關係的錯覺。這就是一種心理作用。這種行為的原理適用於任何人,我們完全可以深入瞭解這種心理特點,藉此採取行動拉近彼此的關係。

在學校班級中,前後兩排靠得近的同學更容易打成一片。這是為什麼呢?我們仔細觀察可以發現,人們在生活時,都喜歡創造一個獨立的空間。比如在學校中,同學們在新座位上,第一時間多是在前後兩個桌子之間尋找一個舒適的距離,而這個舒適距離一般就是他自覺能掌握的距離,而且更多的學生都願意挨著窗邊或者牆壁,也是因為這樣會形成一個有三方障礙的空間,更有安全感。

人在自己創造的空間中會覺得安全、舒適、輕鬆。被納入這個空間的人,和他保持著距離卻又在領地範圍中,他也會下意識覺得在掌握之中覺得親近。

因此,在和陌生人相處時,必須在縮短距離上下功夫,爭取在最短的時間內瞭解的更多一點兒,加快縮短雙方的距離,得以在感情上融洽起來。只要你真的是想搞好關係,就得抓住一切自然接近對方身體的機會。當然前提是你倆認識,別人不反感,否則被人當作流氓那就不負責了。

人際交往的“快速拉近關係”法則,幾個小眼神小動作都能蘊藏神機

白色 5%

打開UC瀏覽器 查看更多精彩圖片

在籃球賽上,我們經常會看到教練訓斥犯了錯的球員,會把他叫到面前緊盯著他的眼睛說話。訓完之後,教練輕輕拍一下球員的肩膀和屁股喊一聲加油送他會球場上。

看似很簡單一系列動作,其實用心理學的角度解釋,這一套動作都蘊含著其獨特作用。就像教練先把對方叫來自己的身前,這就是為了縮短兩人之間的距離,將對方拉入自己的勢力範圍。因為教練的身份,球員離得近感受到教練帶來的壓力會更大,增加了緊張感,如芒在背。

盯著對方的眼神看,是要球員注意,精神力集中到他這裡,球員因為知道被教練盯著,所以不敢分心。否則球員一低頭神遊物外,什麼訓斥和教導都沒用。也有研究表明,盯著一個人的眼睛說話,過後人能更多地記住談話內容。

至於輕拍對方的身體也不是無意義的,它的作用可能比之前的說教更有用。本來經過訓斥的球員心中會有壓力和不快,而輕輕一拍,球員就能感受到教練的善意,心情變得輕鬆起來。

有人做過實驗,讓人和完全不認識的人見面,見面時握手和見面沒握手,給人的留下的感受大不相同。握手的人會留下隨和、陳懇的良好印象,有半數的人希望再次見到這個人。而沒有握手的則給人留下冷漠、不好相處的負面評價。可見,正確接觸對方身體的某些部位,是傳達自己感情最貼切的溝通方式。

正確瞭解了和人交往時如何利用距離來增加親密感,那麼關係怎麼樣更進一步呢?我們可以在交流的頻率上下功夫。方法最是簡單,那就是有機會就要多交流,不要在乎怕對方厭煩什麼。交往初期一切都是新鮮的,哪怕交流的頻率再高那也是讓人好奇的。沒有一個人能在短時間內被瞭解,只有交流的次數更加頻繁,雙方才會更加了解,關係也會更加進步。

心理學家札瓊克1968年進行了一項“交往次數與人際吸引”的實驗。

他拿來十二張測試者完全不認識的照片,按照概率分成六組,每組兩張。他給測試者第一組的兩張只讓看一次。第二組兩張看兩次,第三組兩張看五次,第四組兩張看十次,第五組兩張看二十五次,第六組兩張從未看過。在被試者看完全部照片後,要求所有測試者按照自己的喜歡程度來將照片排序。結果發現一種很明顯的現象,照片被看到的頻率越多,被選擇放在最前面的機會也越多。

這個實驗說明了,倆個人之間,交往的頻率越高,給對方造成刺激感受的機會就越多,“重複呈現”的次數越多,越容易形成密切的關係。兩個人從不相識到相識再到關係密切,交往的頻率往往是一個重要的條件。這也就是所謂的“曝光效應”。

彼此接近、常常見面是建立良好人際關係的必要條件,如果想結交某人,就要和對方多接觸,縮短和對方之間的空間距離和心靈距離。要是像俗話說的“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情感和友誼的建立就無從說起。

和之前說的尋找機會增加身體接觸一樣,尋找機會增加交流頻率也是必須課。想要贏得別人的好感,首先得讓人注意到你,然後在彼此頻繁的接觸中由陌生變得熟識。一般來說,接觸次數越多,心理上的距離越近,所以說多尋找接觸機會,這是利用距離和頻率交友中兩者都共通的一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