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相权是怎样演变的?

宰者,天下主宰者,相者,君主辅佐者。宰相在中国古代一直都有着非常高的政治地位。

古之明君,莫不有良臣之辅。史传商代有伊尹为相,周代周公为太宰,皆为辅佐君主并掌握国家最高权力的官员,太宰与相就合称为宰相。伊尹辅佐成汤伐夏,周公协助武王灭商,天下归顺,百姓安宁。君臣互相成就一生的传奇。



我国古代相权是怎样演变的?

<code>01  相权的出现/<code>

《通志》、《通典》乃至《文献通考》里面都说:"黄帝置六相。尧有十六相。殷汤有左右相。周成王有左右相。"这些都不可信。"相"作为"高级助手"的意思乃至春秋左右才出现,黄帝他们不可能提前知道。

夏朝时即设三公九卿(《礼记》:"夏后氏官百,天子有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设四辅及三公,不必备,惟其人。言使能也。"也有的说三公为司马、司空、司徒,以少师、少傅、少保、冢宰、司徒、宗伯、司马、司寇、司空为九卿。

最早的丞相,有史可考的,是出现在秦悼武王二年(公元前309年),《史记·秦本纪》说:秦武王二年,"初置丞相,樗里疾、甘茂为左右丞相"。《史记·樗里疾甘茂列传》中也有记载:"武王立……以樗里子、甘茂为左右丞相"。秦悼武王,在历史上非常出名,出名原因不是因为生得伟大,而是因为他死得奇特,他就是跟人打赌,结果举鼎累得双目出血、绝胫而死的傻大个儿。可他在正事上绝对不傻,任命的俩丞相可是鼎鼎大名,右丞相樗里疾,可能大家没有听过,"智囊"大家知道吧?这个词的起源,就是秦国人称赞樗里疾的,可见其人之聪明;甘茂,大家从小就听说,"十二岁拜丞相"的甘罗,甘茂是甘罗的祖父,自然也不是小角色。

<code>02  君权与相权的调整/<code>

宰相为中国古代皇帝的股肱,.典领百官,辅佐皇帝治理国政,无所不统。所以相权只比皇权低一点,如果统治者弱,那么相权则会威胁到皇权。所以,在君权和相权之间,有一个微妙的关系,两者之间既互相扶持,又存在一些交叉,所以君主和宰相之间是有矛盾的。

如何处理和宰相之间的关系,成为历代君主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既能让宰相放手去干,又不被宰相制约,是很难的事。君主专权,则宰相无能,宰相专权,则君主懦弱。同时,君权和相权之间的微妙平衡,也是确保决策正确的重要手段。

秦始皇统一后,在确立皇帝尊号的同时,还总结了战国以来各国的官僚制度,建立起了一套适应封建统一国家需要的中央政府机构,这就是三公九卿制度。 三公 ,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九卿 ,即奉常、廷尉、治粟内史、典客、郎中令、少府、卫尉、太仆、宗正。 三公的职责分别为: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事务,是皇帝的助手。从秦开始,丞相正式成为官职,为中央政府中皇帝之下的最高长官;太尉,协助皇帝掌管全国军队;御史大夫,为丞相的助手,掌图籍章奏,监察百官,是皇帝的耳目。三公之间互不统属,直接隶属于皇帝,便于皇权集中。 三公之下的九卿的职责为:廷尉,掌司法;治粟内史,掌国家财政税收;奉常,掌宗庙祭祀礼仪;典客,处理国内各少数民族事务和对外关系;郎中令,掌管皇帝的侍从警卫;少府,掌管专供皇室需要的山海地泽收入和官府手工业;卫尉,掌管宫廷警卫;太仆,掌宫廷车马;宗正,掌皇帝宗族事务。但无论三公 ,还是九卿 ,均由皇帝任免调动,一律不得世袭。


我国古代相权是怎样演变的?

汉初以来,汉承秦制,丞相权力很大。汉高祖刘邦和汉惠帝刘盈分别以功劳很大的萧何、曹参为丞相,丞相威望极盛一时。汉景帝时,窦太后希望封王信为侯,汉景帝表示:"请得与丞相计之"。于是与周亚夫商议,周亚夫以刘邦"非有功,不得侯"的约定予以拒绝。 汉武帝幼年继位,丞相把握行政大权。《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记载,汉武帝初年,窦婴任相,一次奏事,大谈特谈,荐举升迁官员,严重侵犯了皇帝用人权。汉武帝内心不满,说:"你举荐完了吗?我要举荐了"。丞相又请求占用少府之地扩建宅第,汉武愤怒说道:"你为何不占武库之地呢?"

所以汉武帝成年主持政务后,有意改变丞相位尊权重的传统。他频繁换相,在位54年,先后任相13人其中四人正常死亡,3人免职,2人畏罪自杀,3人下狱处死。

我国古代相权是怎样演变的?

汉武帝为进一步分散和限制相权,特意从身份低微的士人中破格选用人才,担任参与国家政治中枢主要决策的侍中、常侍、给事中等职,让他们能够出入宫禁参议要政。皇帝亲自任命和直接指挥的高级将领也参与机要,大司马大将军卫青,骠骑将军霍去病等,权势均超过宰相。于是,和属于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九卿所构成的官僚机构"外朝"相对应的"中朝"得以形成。

我国古代相权是怎样演变的?

"中朝"又称"内朝",由皇帝左右的亲信的近臣构成。重要政事,"中朝"在宫廷内先自作出决策。

三省六部制是西汉以后长期发展形成,至隋朝正式确立,唐朝进一步完善的一种政治制度。隋唐至宋的中央最高政府机构。 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指尚书省下属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每部各辖四司,共为二十四司。尚书省形成于东汉(时称尚书台);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于三国时,目的在于分割和限制尚书省的权力。在发展过程中,组织形式和权力各有演变,至隋,才整齐划一为三省六部,主要掌管中央政令和政策的制定、审核与贯彻执行。

我国古代相权是怎样演变的?

隋朝建立后,将北周仿照周礼设立的官爵制度废除,设立了以三省六部制为主体的中央官僚体系。隋设尚书、门下、内史、秘书、内侍五省,秘书省类似于后来的馆阁,内侍省则是一个专门的宦官机构,主持中央政权的就是尚书、门下、内史三省。三省互相牵制,共同向皇帝负责。其中,决策者为内史省,长官称内史令;审议者是门下省,长官称纳言;处理日常政务的机构是尚书省、置尚书令、左右仆射各一人,下设吏、礼、兵、度支(后改称民部)、都官(后改称刑部)、工六部。隋朝,三省长官均为相职,同时,三公、三师也参预朝政,也是宰相。

唐代三省制在建立不久就向二省、一省转变。这种变化的动因在于皇权对于相权的控制、 以及提高行政效率。首先、为了控制相权,皇帝逐渐使用一些资历较轻的官员参为"同中书门下二品",因为尚书仆射是职事官从二品。贞观十七年,萧瑀、李绩并"同中书门下三品",因为侍中、中书令朝政,实际行使宰相的权力,但是由于没有宰相崇高的体制,所以便于控制。渐渐的,中书令、侍中、尚书令以及左右仆射这些宰相职务已经变成了一个崇高的虚衔,而真正的宰相却成为一种临时性质的职务,这符合从汉代开始的相权不断下降的规律。

唐代以三省首长"品位既崇,不欲轻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职,而假以他名。"(《新唐书》卷46《百官志》),主要有"平章事"和"同中书门下三品"等。唐太宗贞观八年,右仆射李靖因病辞去宰相职务,太宗不同意,要求他"疾小瘳,三两日一至中书门下平章事。""平章事"之名始于此。唐高宗永淳元年,始以某官(黄门侍郎郭待举、兵部侍郎岑长倩)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衔者为宰相。长兴四年为避讳(慕容延钊父名章),曾改是正三品,"同中书门下三品"之名始于此。高宗以后,宰相必须加"同中书门下三品"之衔,否则即使担任中书令也不能称为宰相,品位高者亦如此(有三公、三师头衔的除外)。

三省分权,势必造成相互扯皮、效率低下等弊端。为了三省之间协调行动,三省首长定期在门下省的政事堂议事。自武德年间开始,中书、门下集议于政事堂,政事堂设于门下省。(《通典》:"旧制,宰相常于门下省议事,谓之政事堂。")。唐高宗永淳年间,"裴炎自侍中迁中书令,乃徙政事堂于中书省。"由此,确立了中书省的中心地位。开元十一年,中书令张说奏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政事堂印也改为中书门下印,且于其后分列吏、枢机、兵、户、刑礼五房。从此,中书门下正式成为宰相的办事机构。

尚书省在唐代一度改称文昌台、都台、中台,中书省在唐代一度改称西台、凤阁、紫微省,门下省在唐代一度改称东台、鸾台、黄门省等,不久又都恢复旧称。

从三公九卿制到三省六部制,应该说,君权和相权得到了一个比较好的平衡,君臣之间相得益彰。

<code>03 相权的消失/<code>

随着唐末地方藩镇割据势力的壮大,后代君主越来越感觉到加强君权的重要性。赵匡胤,是始作俑者。他除了剥夺武将的军权以外,还着重削弱了相权,宋没有宰相的说法,只有一帮参知政事,相当于宰相,但权力较前代宰相小了很多。

在宋代,虽然三省名义始终存在,但是已经混同为一省。同时由于枢密院、三司的设立,宰相的军权、财权被剥夺,三省制度名存实亡。

我国古代相权是怎样演变的?

宋代官制"有官、有职、有差遣:官以寓禄秩、叙位著,职以待文学之选,而别为差遣以治内外之事。其次又有阶、有勋、有爵。故士人以登台阁、升禁从为显宦,而不以官之迟速为荣滞;以差遣要剧为贵途,而不以阶、勋、爵邑有无为轻重。"(《宋史》卷一六一《职官志》)。不但宰相为临时职务,天下无官不为临时职务,至于"非奉别敕,不得治本官事"。

按《宋会要·职官》"中书令,侍中,及丞郎以上至三师、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并为正宰相。"但实际上,有以侍中衔出任宰相职务的现象、却没有以中书令衔出任为宰相者,中书令与尚书令一样,都是荣誉头衔。其他皆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拜相。(《古今源流至论》后集卷二《三省》:"国初三省长官第为空名,惟侍中有真拜者。")

宋代通常二相并任,较唐朝时少了许多。也有独相一人或三相并置的。三相并置时,以昭文馆大学士为首相,次相监修国史,末相兼集贤殿大学士。二相并任的,首相并兼昭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

神宗元丰改制时,尽废差遣职。以三省长官任宰相,诸官均以本官治事。以尚书令、中书令、侍中,官高不便轻授。遂以尚书左、右仆射为宰相。左仆射例兼门下侍郎,为门下省长官;右仆射例兼中书侍郎,为中书省长官。

政和二年,废尚书令,改侍中为左辅、中书令为右弼,皆虚其位;并改左仆射为太宰,右仆射为少宰,仍兼中书、门下两省侍郎。靖康元年,复以尚书左、右仆射为宰相,三省长官名称皆依元丰官制。

南渡后,凡事力图复太祖、太宗旧制。建炎三年,尚书左、右仆射皆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并中书与门下二省为中书门下。

孝宗干道八年,改尚书左、右仆射为左、右丞相,废侍中、中书令、尚书令虚称,遂为定制。

最厉害的是朱元璋,他鉴于历史上丞相"专权乱政",妨碍皇帝行使权力的教训,先后杀了胡惟庸几任宰相,到最后正式下令废除了丞相制度。

我国古代相权是怎样演变的?

朱元璋《皇明祖训》里说: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

话说多决绝啊。皇帝直接统领六部,相权降低到了冰点,专制达到了历史新高。现在所有的决策权都集中于皇帝,皇帝似乎可以高枕无忧了。但皇帝可忙了。 吴晗先生做过统计,在洪武十七年(1384年),从九月十四日到二十一日的8天之中,全国各级官员上呈了1160份奏章,总共汇报了3391件事情。按每件奏章1千字计,总字数就有116万字之巨。平均一下,他老人家每天要批阅20万字,处理423件事。这是多么惊人的工作量!但即便如此勤劳,朱元璋作为创业皇帝也是每天如履薄冰,他曾这样自省过:"天命去留,人心向背,皆决于此,甚可畏也。安敢安逸!"

皇帝也是人啊,不是每一个皇帝都像他这么工作狂的,他的儿子朱棣即位后才干了几天就受不了了,不得已找了解缙等七个人当秘书,组成"内阁",更笑的是明后期却出现了以宰相张居正命名的时代,相权达到了顶点。到明中后期,皇帝的不务正业是出了名的。

我国古代相权是怎样演变的?

到了清朝,皇帝继承了大明的专制作风。雍正年间,设立军机处,所有军国大事全由皇帝一人说了算,所谓的军机处大臣只是抄录诏书的奴才而已,相权被勤政的满清皇帝剥夺殆尽。终大清一朝,没有一个像样的"宰相"。君权与相权的平衡被彻底打破,专制达到了顶峰。皇权与相权的斗争以皇权胜利而告终。


我国古代相权是怎样演变的?

结论:历史总是在曲折中发展,历朝制度既相互继承,又各有发展。从变化之中看到,皇帝对相权分割、削弱,一步步把各种大权集中到自己手中,从而有效地实行君主专制。当然,顶点过后就是低谷。腐朽的专制社会终于被更加民主的制度所摧毁,正如孙中山先生名言"天下大势,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备注:部分资料和图片搜集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