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es
初学行书的人选择圣教序是非常合适的,圣教序集行书大成,书法要素在圣教序中均可找到。学习笔法初期要解决笔法问题,圣教本身字口清晰,是很合适的范本,另外再与唐摹本配合,就会很好解决笔法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圣教最大的帮助是解决字法的问题,左右结构,左中右结构,上下结构,上中下结构,包围,半包围,独体字等等都有精妙的范字,均可发现精妙的安排,进而有利于找到规律。尽管是集字作品,圣教在章法上有时可以找到右军章法规律的,比如字间的变化,分字组安排等等,怀仁集字时也是充分体现右军的章法。
墨海麒麟
初学行书,临写《圣教序》最为适宜,这是很多书法同道的共识。为什么这么说呢?我本人临写《圣教序》多年,认为有以下几点关键原因:
一、符合“取法乎上”的学书原则
有一句耳熟能详的话,“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 意谓效法上等的,也只能得到中等的,即做事要高标准严要求。
二、《圣教序》是王羲之行书集大成者
《圣教序》虽然是后人集的王羲之的字,但正如明人王世贞所说,它是“备尽八法之妙”,成为王字的一个大宝库,完好地再现了王羲之书法的艺术特征,而且范字丰富,有将近2000字的篇幅。
三、《圣教序》比《兰亭序》更容易上手
这一点是临写过王羲之的书法爱好者都能深刻体会到的。
四、很关键的一点:《圣教序》的字,几乎都是后代书法名家的样板
我在临写过《圣教序》以后,再临摹东晋以后的行书名家名帖时,不管是哪一家,都觉得很眼熟,为什么呢?原来大部分字形都是来源于《圣教序》!
换一句话说,临写好了《圣教序》之后,再去临写其他行书字帖,就好比孔子“登泰山而小鲁”,都不在话下了。
举例说明
1、王羲之《圣教序》“岂”字,这个字特点很明显
再看后世书法名家的写法,基本上都是王羲之的影子:
2、唐 · 陆柬之 · 文赋
3、唐 · 欧阳询 · 千宇文
4、唐 · 李世民 · 晋祠铭
5、宋 · 米芾 · 苕溪诗帖
6、宋 · 蔡襄 · 自书诗
7、明 · 董其昌 · 昼锦堂记
再举一例:
1、王羲之《圣教序》“有”字:这个字的特点也很明显
再看后世书法名家的写法,基本上都从王羲之这里来的:
2、唐 · 颜真卿 · 祭侄文稿
3、唐 · 杜牧 · 张好好诗
4、宋 · 苏轼 · 新岁展庆帖
5、宋 · 黄庭坚 · 与天民知命书
6、元 · 赵孟頫 · 山上帖
7、明 · 文徵明 · 乐志论
8、明 · 董其昌 · 颜平原争坐位帖
总结问题:
通过以上示例说明,看明白了吗?所有后世书法名家的行书,基本上都是出自王羲之,字形基本上都可以在《圣教序》上找到,那么初学者直接从《圣教序》入手,不就找到了行书源头、直奔捷径了吗?!
更多书法技巧文章,欢迎关注【麓风轩】书法公益课堂
麓风轩
初学行书从临习《圣教序》开始是最好的选择,很多成名书法大家都是从这一步开始的。
《圣教序》是王羲之书法的宝库
《大唐三藏圣教序》,简称《圣教序》,由唐太宗撰写。最早由唐初四大书法家之一的褚遂良所书,称为《雁塔圣教序》,后由沙门怀仁从王羲之书法中集字,刻制成碑文,称《唐集右军圣教序并记》,或《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因碑首横刻有七尊佛像,又名《七佛圣教序》。
此碑为弘福寺沙门怀仁集晋右将军王羲之书,唐咸亨三年(公元672年)十二月八日京城法侣建立,据说怀仁和尚为收集王羲之字库,前后历时二十余年方成,但碑里很多字也不是王羲之真迹,有些缺失之字为拼接组合而成。但因怀仁功力精凿,又是谨慎从事,终能各尽其势,完好地再现了王羲之书法的艺术特征,用明人王世贞的话来说,是“备尽八法之妙”,成为王字的一个大宝库。
学习行书从王羲之的字开始是正宗
王羲之的《兰亭序》被唐太宗李世民尊为天下第一行书,他本人也因此被后人称为书圣,他自然也是行书的第一宗师。
书法在中国发展了数千年,但归根结底还是能在王羲之这里找到源头。临习书法从王羲之的书法开始最好,尤其是行书。
《圣教序》是王羲之书法里集录的最好的素材,是王羲之书法的集大成者。学习《圣教序》就等 于学习了王羲之书法的正宗。
《圣教序》以单字为主,更便于初学者临习
《圣教序》因是集字碑,单字成书,字与字之间不连贯。且这个碑中的字多是行书和行楷,少有草书,所以更便于初学行书者学习临摹。
方圆居文化
初学行书,最不宜临习的就是《圣教序》。《圣教序》因为是石刻,没有相当的书法功底,根本就不可能把毛笔提按顿挫,起伏跌宕的变化学习到。
行书对笔法的要求比楷书高得多。行书贵在流畅。不先把笔法的组合弄清楚,冒然下笔,临写出来的只是《圣教序》的形,没有王羲之的神。主张先从《圣教序》开始行书学习的人会说,初学行书追求神意不可能,只要先把外形学到手,再去追求神韵。
话是这么讲。可是要把形似练成,不是短时间就能做到的。问题就出在时间上。就像我们现在的楷书学习一样,习惯了碑版楷书的工整,看到墨迹作品时,反倒认为没有碑版写的好。殊不知,碑书尽管也是要先书丹,然后再刻字。刻刀可是硬的,和毛笔是完全不同的两种工具。经过刻刀的雕琢,墨迹中的细节完全消失殆尽,只留下了形质的大概。我们可以把《兰亭序》和《圣教序》中相同的字找出来进行对比,就可以证明这一点。在墨迹中起笔时的逆入折抢、收笔时的顿挫回衄、行笔时的牵挚纵横,在石刻中所剩无几。当习惯了生硬的形体,审美的标准便会以石刻作为标准。习非成是,把僵硬死板当成了刚健雄强。看看学习《圣教序》的人,有几个人能写出王羲之的神韵?
书法是以毛笔作为书写工具的,要学习书法,最好的教材莫过于墨迹。我们要学的是笔法而非刀法。舍弃了墨迹而去追求刀痕,这便是舍本逐末。我的最新专栏《最美集王圣教序一百字》,对如何学好《圣教序》有详细的介绍。不管学习哪一种书体,首先要把笔法和运笔的问题解决。笔法不解决,不知道从何下笔,怎样收笔。运笔的问题不解决,快慢提按做不到,只是按下去做匀速的运行,笔画轻重无变化。毛笔成了“硬笔”,神意从何而来?
子衿书法
学习行书一般应有楷书的基础,如走俊逸一路的,应从王羲之的《圣教序》入手,掌握其规模和筋骨,进而学习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学习《兰亭序》执笔一定悬肘临摹几百遍!赵孟頫一生临摹《兰亭序》几千遍,日书万字的悬肘快写才能做得到!笔法千古不易,行书的法帖才能韵高千古!学习书圣王羲之的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悬肘快写像我们平时打草稿一样!临摹一百遍,只得其形。临摹二百遍,只得其韵。临摹一千遍得其笔法、笔势、章法等晋时大丈夫磅礴隽美超群的精华!
学好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的神韵后可广学古今中外的各种法帖吸取精华和营养!学习颜真卿的雄浑行书如《争坐位帖》、《祭侄稿》,得法之后,再讲求写意。
学好天下第一和第二行书后,上可攻古碑和草书!学古不泥古,出土创新!下可固楷书和入宋人之室,可选苏东坡的丰腴清雄,或黄山谷的峭劲开张,或米芾的潇洒飞越,再参以赵孟頫的风流姿媚,或文征明的挺拔俊雅。
以碑书坚行之骨,法帖润行书之姿,参以宋代意态之长,再学四王(王羲之、王献之、书圣七世孙智永、王铎)法帖之极!则真、行和草流芳万代!得王法者得天下之行书之精华!
湘顺1
我认为初学既临《圣教序》不合适。
《圣教序》看似容易,其实是最难的行书之一,所以初学人学《圣教序》,只能是挑字去学,就是仅仅学了一些简单的字!
初学之人可以从比较易学的陆柬之《文赋》,赵孟頫的《胆巴碑》以及智永的《千字文》,这样的法贴学得有些心得,再去学《圣教序》会更好一些!
一笑貫长天
虽然非常喜欢《集王圣教序》,但就初学择帖问题,《集王圣教序》并不是特别适合初学行书的范本。
理由有以下几点:
一是由于《集王圣教序》是集字刻帖,字内的点画或偏旁部首、结构之间的气脉不够连贯畅达。初学书法,本身技法不熟,即便有一定基础者,同样仍然会出现这样的问题,临摹的字形散,缺少那种紧密的气息。甚至其中一些字是借用其他字的偏旁部首重新组合而成,虽然处理的非常高明,但和那些一气呵成的字和书法作品来说,仍然免不了存在气脉不畅问题。长期以往,可能会带来审美的误区。甚至以散为美。
二是《集王圣教序》是刻帖,不是墨迹范本。对于初学者来说,对于运笔的方面学起来要困难许多,看不清楚运笔技法唯美细节。往往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三是由于是集字作品,字形结构在跌宕起伏的要比其他字帖大的多,也就是缺少那种中和之气。所以有许多的书法理论和一些书法家都不建议初学书法或行书从那种过于跌宕多姿的作品或风格的书法入门。入门要平正的作品起步。孙过庭在书谱中也说:至如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初谓未及,中则过之,后乃通会,通会之际,人书俱老。道理是一样的 。
翰墨书道
《圣教序》 是个啥?
《圣教序》:全名《大唐三藏圣教序》,由唐太宗撰写。最早由唐初四大书法家之一的褚遂良所书,称为《雁塔圣教序》,后由沙门怀仁从王羲之书法中集字,刻制成碑文,称《唐集右军圣教序并记》,或《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因碑首横刻有七尊佛像,又名《七佛圣教序》。
有了一定的楷书基础,初学者从介绍《圣教序》开始会不会有点高?至于这个问题,也是蛮复杂的。许多人认为选择《圣教序》的序言是一个好的决定。然而,另一个问题是《圣训序》有不同的版本,包括怀仁和尚的《王羲之序》和褚遂良的《大雁塔圣训序》。
王羲之的行书,在开启新一代氛围之前,使用了灵活优雅的笔,点画充满活力。这很难学,但并不是完全不适合初学者。
学习书法,首先要学习书法的形式,然后学习书法的精神。王羲之《兰亭序》上的墨迹早在宋代就消失了。今天,只有不同版本的双钩拷贝被传下来。
《兰亭序》的笔画具有最大的灵活性,其结构非常精巧。每一笔的距离、接近度和空间布局都非常漂亮。
看起来有些单词的单个笔画在构建时非常随意,甚至有些夸张,但是当最后一个笔画完成时,就令人惊奇了。几乎每个字都是艺术品。
其次,兰亭序的特点是有大量的游丝串,特别是如果你剪下一个单独的字符并放大它,你会看到它耦合的痕迹,比如公园里糖厂拉起的糖果串。
这也是后代无法企及的。传说王羲之写完《兰亭序》后多次写同样的内容,但他写不出第一个意境。
不可否认,《王羲之圣教序》是一部集字作品,但它也是学习王羲之行书的最佳典范之一。这部作品是怀仁从王羲之不同时期的书法作品中收集的,他所需要的人物被挑选出来,放入《集王羲之书圣教序》的序言中。即使他找不到他需要的角色,他也需要分解不同角色的偏旁部首并重新组合。这种分组文字的方法似乎符合王羲之的书法风格,但在气的循环中是否一致?这个问题是可以想象的。
如果你是一个行书的初学者,你可能会遇到很多问题,如难以掌握结构,使用笔慢,掌握笔法不准确,难以控制实际情况和实际情况之间的对比等。虽然王羲之的行书在写作上仍然非常清晰,但对初学者来说仍然很难。如果你只想读王羲之的《集王羲之书圣教序》序言,那就没有必要了。
有人建议你可以用透明纸盖住它,然后用墨水勾出轮廓来学习。复制开始时,会有滞后现象。我们知道王羲之的行书笔非常流畅。我们可以用许多临时的方法来学习它。为了找到流畅的感觉,我们可以写几个字。学习任何书法风格时,我们都应该注意笔法。王羲之的行书笔法最为精湛。
纯手工作答,如果博而化易的回答对大家有帮助, 欢迎大家点赞、转发分享和关注博而化易来支持我吧!朋友的一评一转都是对博而化易最大的肯定和支持,感谢伙伴们的支持!
博而化易
圣教序是书法爱好者不可绕过的丰碑,总结一下有以下几点,一是字美,虽说是集字作品,但是他集成了王羲之行书之大成,后世很多名家行草作品都有圣教序的影子,二是字多,字多笔法丰富,一本圣教序吃透可以得行而望草了,行书过关了,楷书也有促进,笔画会流畅生动,摆脱状若算子的瓶颈,不需要再做他求。三是文美,这篇文章在历代的骈文里,无论文笔视野格局韵律都是上上之选,在下看来可以媲美王勃的滕王阁序,文中对三藏求经的历程,对三藏的介绍,对经文的膜拜歌颂无不透露出唐太宗李世民的雄才伟略和深厚的国学功底,一直都是历代文人墨客的爱物,只要你读懂了一定会击节而叹,雄文美字佳事,称得上空前绝后,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我深爱之,最近才认真学习,附一张我的习字照片老师们指导一下,谢谢!
老百姓书法课堂
我真的不想回答这个问题,原因是类似的提问都有点古怪。
条条大路都说通罗马,可是,你得先知道罗马在哪个方向才对不是?
一,有的人就在罗马。
二,他本人就在罗马跟前。
三,他知道去罗马的最近途径。
四,有人给了他去罗马的方向。
五,他只认为条条大路可以通罗马,自己认为只要自己不停的走就行了,这是最可怕的,他天天在重复自己的错误而不自知,弄到最后,落得个有工夫无功夫,可惜了,这样子的书法爱好者太多了。我也可能就是其中之一吧,他们说我写的东西无家可归,我也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