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了,是什麼讓他不肯下船登陸?

前幾日《海上鋼琴師》4K修復版上映,幾年前看這部電影我還是小學森,並不理解男主選擇於郵輪共生死的選擇。懷著文青的情懷重溫這部電影。

這部電影如果要看懂,我們首先還是得來理解時代背景。

本片男主出生於20世紀,“一戰”剛剛結束,歐洲滿地瘡痍,移民美國成為一種風潮。無數失意、飽受戰亂和貧窮的“冒險”者從歐洲離開前往美國,期許開始新生活。而這艘船承載著旅客特殊的意義,這段海上漂泊旅行是人人逃避現實短暫放鬆的海上“桃花源”。無論是舞會、抑或是甜蜜的愛情,都是目的地到達前的慶祝。

正如本片片頭出現的場景:一艘往返歐洲美國兩地的郵輪上,擠滿了旅行的富人、移民,但總有那麼一個人,會率先看到自由女神像,並大喊:“America”

於是無數人如潮水般湧出郵輪、呼朋喚友去往未知的New York。潮起潮落,人流散盡,從船頭到船尾至始至終只有1900透過窗戶觀察世界。

《海上鋼琴師》| 20年了,是什麼讓他不肯下船登陸?

1900生於船、長於船、也必將死於船。他在人類世界沒有留下任何記錄:沒有出生證明、沒有受洗記錄、沒有學校學習記錄。他在船上長大,受礦工、招待們的撫養哺育、聽往來歐美的旅客談天論地。有時是倫敦糟糕的天氣、有時是阿爾卑斯山上的雪景、有時是佛尼吉亞的陽光沙灘。

世界於他而言是陸地和海上的區別,為什麼不嘗試下船?他說:千千萬萬的街道組成陸地,無數個女人們夜晚翹首以盼歸家的丈夫、一個屋望一片景,陸上的人生就是一望到頭的死衚衕。太多選擇無所適從,漫漫長夜如何敢不細細思索?那些選擇的夜晚總是:

林間有兩條路,而我只能選一條。

很遺憾我無法同時選擇,

身在旅途的我久久站立,

對著其中一條極目眺望。

《海上鋼琴師》| 20年了,是什麼讓他不肯下船登陸?

《海上鋼琴師》| 20年了,是什麼讓他不肯下船登陸?

普通人一生要經歷許許多多的選擇,小到選擇學校老師、大到工作地點、相伴一生的伴侶等等。會有那麼幾個午後也許是一件舊衣、也許是一張舊照片,讓我們對當時的選擇百感交集、深思不已。

船外的另一邊—現實世界正享受著工業革命所帶來的成果,五大洲的距離不再遙遠。無數野心家、戰爭狂人掀起一場又一場影響億萬人民生命的戰爭、草根變百萬富翁的故事每天在上演。

有人說這是個最好的時代,也是個最壞的時代。生產力的進步深刻影響人們方方面面,每天都在為明天的更好瘋狂拼命,人們不停行走、詢問這個為什麼那個為什麼,每天都在接觸新事物,懷著忐忑、糾結期待第二天,忙忙碌碌一天到最後會不會迷茫忘記自己的初心?

《海上鋼琴師》| 20年了,是什麼讓他不肯下船登陸?

而1900選擇不下船,或許是這陸地太大、這陸地的選擇太多、這陸地的大讓他心生恐懼。他不需要下船,從船前到船尾、一批批似曾相似的旅客、鋼琴的88個鍵等等足夠他琢磨掌控,這一切都是可控又多變的。不需要下船可知天地變化,他也不屬於任何人事物,這艘船即是心靈家園,也是他最後的歸宿。他從這鋼琴世界領悟生存法則:

寧願孤獨一生,也不願隨波濁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