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教育出养活中国十四亿人口的孩子

近日,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录制视频寄语青少年,不仅提出知识、汗水、灵感、思想的八字成果秘诀,还大秀英文,Chance favors the prepared mind!


网友们纷纷表示想要跟袁老学英语。


如何教育出养活中国十四亿人口的孩子

图源:网络


事实上,这已经不是袁老第一次在大众面前展现英文水平了。


早在2012年的发展中国家粮食安全与种业发展高峰论坛,袁隆平就曾以二十分钟的全英文演讲向与会嘉宾介绍了我国超级杂交水稻的研究成果,获得全场掌声。


生于旧中国的袁隆平何以拥有如此实力的英文水平?何以在研究道路上取得如此成就,成为第一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被称为东方魔稻之父?这与其父母的教育是分不开的。


生于重视教育的知识分子家庭


父亲袁兴烈毕业于旧东南大学中文系,大学毕业后,袁兴烈担任县高等小学的校长,与时任教师的华静恋爱成婚。抗日战争爆发后,怀着满腔爱国情,袁兴烈弃笔从戎,在铁路局工作的他负责为抗日战争运送军火和战略物资,受到西北军爱国将领孙连仲的器重,投身其麾下。在袁隆平的记忆中,父亲是一位典型的中国知识分子,为人正直,讲究礼仪,严肃寡言,非常执著。


母亲华静,原名华国林,生于富商家庭的她是一个极为仁厚的新时代知识女性。自幼便被家人送去英国教会学校学习西方文化知识,能讲一口流利的英语,喜欢哲学。袁家长子出生以后,她便居家相夫教子。


如何教育出养活中国十四亿人口的孩子

袁隆平和家人

图源:央视纪录片《为时代而歌》


幼年时,袁隆平随父母辗转多地,在动荡和迁徙中度过了最为稚嫩的童年时代。但在袁家人心中,哪怕条件再艰辛,也从未对孩子的教育有过丝毫放松。不论暂居在何地,父亲都会把孩子们送去最好的学校上学。教师出身的母亲也在辞去工作后,将教学经验完全用在了孩子身上。


袁母常说,“孩子的智商如同一座宝库,唯有品德和情操才是打开这座宝库的钥匙。”袁隆平刚刚蹒跚学步时,母亲已经开始为他读尼采的书了。


母亲华静曾在日记中写道:


兽观其蹄爪,人看其幼小。二毛(袁隆平,家中二子)自幼聪明伶俐.心地善良,而且勤学好问,他日所至未可量也。


在袁隆平幼时的记忆里,母亲的教诲占了很大比重,他回忆道:


“母亲对我的教育影响了我一辈子,尤其是在做人方面,她教导我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她总说你要博爱,要诚实。我们家自祖辈起,就有重视教育的好传统,我生在这样的一个家庭,是幸运的。”


自小进行爱国启蒙


袁隆平出生从医院回家时,就经历了一次特殊的洗礼。


父亲作为一个爱国知识分子,有意将爱国之心的感召传递给孩子,特意抱着袁隆平穿过天安门广场。自诞生起,袁隆平便看到了雄伟壮丽的天安门城楼,爱国主义情怀冥冥之中扎根在心里。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故土沦丧、哀鸿遍野,遍地都是游民、四处都是断壁残垣。为了给孩子们树立民族脊梁,记住国耻家难,母亲总是在孩子们放学后,为他们加一堂爱国课。


母亲为袁隆平讲述民族英雄岳飞为了捍卫国土,浴血疆场的故事。


袁隆平听后愤愤不平,“为什么像岳飞那样的好人斗不过坏人呢?”


“因为坏人心狠手辣,又阴险,又狡诈,各种阴谋手段都使得出来,好人很难预防。可是,恶有恶报,坏人终究要失败,最终的胜利者还是好人。”


“国土是神圣的。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多少仁人志士浴血沙场,他们演绎了多少壮怀激烈的历史篇章,都与国土紧紧相连。”


袁母有意树立孩子们的民族脊梁,为他们讲述国家和民族尊严,给了幼年袁隆平最好的爱国启蒙教育。


如何教育出养活中国十四亿人口的孩子

袁隆平与母亲、哥哥(母亲怀抱中)

图源:网络


自幼教习英文,培养系统学习的能力


袁母是旧社会少有的知识女性,从小便开始启蒙孩子们的英文。袁隆平从小就受其熏陶,因此上学之后,他的英语已经有了相当的基础。


在袁隆平写给母亲的一封信中:


无法想象,没有您的英语启蒙,在一片闭塞中,我怎么能够用英语阅读世界上最先进的科学文献,用超越那个时代的视野,去寻访遗传学大师孟德尔和摩尔根?无法想象,在那个颠沛流离的岁月中,从北平到汉口,从桃源到重庆,没有您的执着和鼓励,我怎么能够获得系统的现代教育,获得在大江大河中自由遨游的胆识?


意外播种下学农的种子


袁隆平对土地的热爱也源于母亲。


有一次,母亲为袁隆平讲起了土地的故事:“我们吃的粮食是黄土地里长出来的,我们穿的衣服,是用黄土地上收获的棉花织成的布做的。我们住的房子,是用黄土烧成的砖盖起来的,我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土地。土地是生命之源,土地是万物的母亲。”


面飞机轰炸过的国土,母亲显得格外慷慨激昂,甚至被涌上的热情烧红了脸颊。


袁隆平认识到,土地是分外伟大圣洁的载体,他突然对脚下的土地燃起了一片敬意,从这一天起,理想悄悄埋下一颗种子,他开始了与土地一生的羁绊。


如何教育出养活中国十四亿人口的孩子

图源:网络


支持孩子的兴趣


在孩子的兴趣选择上,袁父袁母一直表现地十分宽容。从幼时起,袁隆平便在学习方面选择追随兴趣,遇到喜欢的功课便会特别注意听讲,成绩也会很好,不喜欢的功课则只求及格。


高中毕业选择专业时,袁隆平回想起脑海里越发清晰的田园梦。在梦里,鲜花各式各样,格外美艳,铺在地上如毯子一般;红红的桃子结得满满当当,挂在树上;葡萄一串接着一串,水灵灵的;水果摘来就吃,牛奶接一杯就喝,恍若天堂。


但在时任南京国民政府侨务委员会事务科科长的父亲看来,从政是最好的出路。


父亲:“隆平,你未来的志向是什么?”


“我唯一的选择就是成为一个农业科学家。”


“想成为一个身上充满庄稼味的学者吗?”


“试想一下,这人世间倘若没有庄稼味,而是充斥着铁血味、硝烟味,该是多么可怕!”


虽然孩子的想法与自己相左,但袁父亲袁母并没有完全否定他的想法,而是尝试沟通,明白了孩子的志向就在于此。最后,颇具民主思想的父母选择完全尊重孩子的意见。


如何教育出养活中国十四亿人口的孩子

袁隆平母校

图源:网络


为孩子建立品格良好的

培养乐观性格


在袁隆平的记忆里,母亲十分喜爱花卉,喜欢插画艺术。袁家面积不大,母亲总是会把房间收拾得十分齐整,插上鲜花,整个家里都显得熠熠生辉。


母亲常说:“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空闲时间,母亲便会吟诵插花论,将鲜花插到水瓶中。“晕酣神敛,烟色迷离,花之愁也。欹枝困槛,如不胜风,花之梦也。嫣然流盼,光华溢目,花之醒也……”


即使是在颠沛流离的战争岁月中,她依然保持乐观,任凭风吹雨打,依然闲庭阔步,保留着插花的习惯。这种从容乐观也深深影响着袁隆平,使他养成了乐观开朗的性格。正如他常说的那样,失败了不气馁,找到原因从头再来就是啦!


如何教育出养活中国十四亿人口的孩子

青年袁隆平

图源:网络


培养良善之心


在成长的过程中,母亲时刻以言传身教影响着袁隆平,提醒他,人要善良。


1938年冬天,袁兴烈一家乘坐木船赶往重庆。沿江而上,困难重重,纤夫们身上被勒除出了深深的伤痕,母亲见状,立刻回到了船舱,拆了一条被子给纤夫们披上,还送了鞋给最年长的纤夫,袁隆平对这一幕印象深刻。


一个夏日夜晚,满天繁星,活泼好动的袁隆平捉了萤火虫放在火柴盒里,玩得兴起。母亲则为他讲了京娘化身萤火虫报答赵匡胤千里相送的故事。幼小的袁隆平便明白了母亲的深意,要做一个怀有良善之心的人。


如何教育出养活中国十四亿人口的孩子

少年袁隆平(左)

图源:网络


教导孩子勿贪婪,一生只做一件事


母亲华静常对袁隆平说,“上帝给你的不会太多。”


旧时,家里院子里有棵橘子树,袁隆平十分喜欢。一年春天,一棵攀沿的凌霄花依附而上,爬上了橘子树冠,一花一木,煞是好看。母亲却用剪刀狠狠地剪断了凌霄花的枝蔓,抛得远远的。袁隆平十分不解。


母亲问袁隆平,“喜欢吃橘子,还是喜欢看鲜花?”


“两样都喜欢。”


“凌霄花虽好看,却依附于橘子树,如此橘子树便会枯萎,二者不可兼得。”


长大后的袁隆平逐渐明白了母亲的道理,“一个人一辈子做好一件事,就足够了。”如今,袁隆平在接受记者提问时,依然如几十年前一般,“我最关心水稻!”这个耄耋之年的老人一生扎根于土地,奋战在研究第一线,承载着中华民族的脊梁。


如何教育出养活中国十四亿人口的孩子

图源:央视采访视频


小结


我们常说,父亲决定孩子飞多高,母亲决定孩子飞多远。父亲袁兴烈始终昂扬的爱国热情支撑着袁隆平在被排挤、被误解为科技骗子时矢志不渝;母亲华静的宽厚性格与精心培养让他始终保持乐观,一生温暖纯良。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课堂,在家庭教育中,任何一方的力量都无可替代。做好父母教育,方能走出教育成才的第一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