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踮脚走路,长大数学不好,是经验还是科学?

踮脚走路是指孩子在走路时倾向于脚尖着地而脚跟不着地的走路方式。爱踮脚走路的成年人,走路时一跳一跳的,就像脚跟装了一个弹簧似的。表面看起来这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儿,也不是什么罕见的现象,但,你知道这样的走路姿势(步态)对孩子来说意味着什么?背后深层的原因是什么?

这样走路的孩子一般数学都学不好。这不是什么经验,也不是古训,而是有其科学道理的。今天来详细探讨一下。

小时踮脚走路,长大数学不好,是经验还是科学?

脚走路的孩子一般还会有其他问题

在孩子刚学会走路时,很容易观察出来,但当孩子上了小学,就不太容易观察了,尤其是当他穿上厚厚的运动鞋的时候。不过,有两个办法可以做出准确的判断,一是看他的袜子前端是否先于其他部位被磨薄或破损;二是看他的鞋垫儿前端是否是率先被磨损的地方。

孩子有没有以上两种现象?如果有,那孩子可能还会存在以下现象:

(1)平衡出现问题,尤其是在向上仰视的时候。向上看,或仰头时,孩子会站立不稳、身体出现晃动,在长扶梯向上行进时,他会感到不适。有的孩子不敢向高处爬,坐摩天轮会害怕。

(2)身体协调方面出现问题,身体的左右、上下协调不好。比如涉及左右手相互配合的动作,如系鞋带、双手接球等,再如游泳、骑自行车等活动。

(3)对排序感到困难,空间感不良,难以判断速度、深度、距离或时间等。

小时踮脚走路,长大数学不好,是经验还是科学?

为什么说他的数学会学不好?

踮脚走路的孩子有一个原始反射的残留:紧张性迷路反射(Tonic Labyrinthine Reflex -TLR)后倾式。TLR后倾式如果未被整合的话,孩子就会空间感不强,对长度、距离、深度、时间等没有概念,判断不准。如容易迷路、找不到路,即路盲,经常转向、找不到东南西北,所以,学起几何来是很困难的,尤其是上了高中,立体几何对他来讲,像是一门摸不着头脑的学问。

我的空间感还是不错的,记得上高中时,经常给同学讲立体几何的题,在我看来,明明就是那么回事儿,这不是明摆着的一条辅助线吗?为什么他就是想象不出来?

另外,数学不仅是“数”的学问,更是“逻辑”的学问,而在这一学科中,速度、深度、距离和时间等概念,是基础性的概念。对它们判断不准、理解不透,在学习中就会有困难。

所以,从上面两点来讲,如果TLR不整合,学数学真的是很难的。

还有种观点是:数学不好的孩子都笨。可是现实生活中,我们发现很多数学成绩不高的孩子反倒很机灵、想法很多、想象力非常丰富、说话很幽默,也不笨哪,那是怎么回事?从原始反射的角度来看,就一眼看出答案来了。

小时踮脚走路,长大数学不好,是经验还是科学?

紧张性迷路反射是什么?

TLR有前倾式和后倾式,前倾式在胎儿12周开始发生和发展,它的反射模式是当头部向前倾时,身躯、双臂及双腿会弯曲起来,出生后3-4个月即被整合;后倾式是在出生时开始发展,其反射模式是当头部向后倾时,颈部、背部及腿部的伸肌张力会增加(与前倾式恰好相当的动作),三岁前完成整合。在这里需要提醒的是,如果孩子三岁前是踮脚走路的,应该是正常的或者问题不大,但如果三岁后还踮脚走路,则说明该反射没有在该整合的时候被整合,孩子就会存在一些问题了。

怎么才能知道孩子的TLR后倾式整合得怎么样?教大家一个方法,来鉴别一下:

让孩子直立,双脚并拢,头部慢慢向后仰,看向天花板方向,两三秒后,再要求他闭上眼睛。观察:如果出现身体摇晃或失去平衡,表示后倾式TLR是活性的。晃动越大,说明整合得越不好;反之亦然。

小时踮脚走路,长大数学不好,是经验还是科学?

怎么才能让数学学得好?

这段文字就没那么重要了,因为答案已经说出来了:把TLR的前倾式和后倾式整合了,孩子的这些问题自然就少很多,甚至消失,除平衡感、协调性外(因为这两种能力还受其他原始反射的影响)。

想让孩子的问题消失,增强空间感、增强平衡能力和协调性、提高数学成绩,就必须让TLR的前倾式和后倾式得到有效整合,整合方法不外乎两种方法:自然整合的方法和人工干预整合的方法。由于上篇文章已经讲过了,这里不再赘述。

自然整合的方法就是玩耍和运动,如过家家、钻箱子、秋千、滑梯等;而人工的方法就是律动的方法、等距压力和健脑操三种方法,可以通过几个动作精准地整合TLR,每天做20分钟左右,连续做3-6个月即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