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嗎?在兩百多年前的今天,這種流行曲調比陳奕迅還要紅

去香港聽一場陳奕迅演唱會,是如今很多音樂愛好者的夢想之一。在兩百多年前的廣東,樂迷們想聽“歌”可沒這麼折騰,無論是田間地頭還是房前屋後,隨處都有好嗓子的“歌星”在放聲歌唱。這種名為“潮州歌冊”的傳統說唱藝術,現如今已經逐漸式微,但在剛剛過去的這個暑假,來自南大文學院的一群大學生組成了“長鄉思”社會實踐團隊,深入潮汕地區,又重新把“潮州歌冊”給“撿”了起來。

兩百年前的“歌星”,在田間地頭放歌

團隊成員,南京大學文學院古代文學專業的研究生陳婉兒告訴記者,潮州歌冊是潮汕地區流行的一種傳統民間說唱文學,它以一種七字敘述民歌為基礎,吸收彈詞、詞話、戲曲等藝術形式以及大量民間故事,用潮州地區的語言、音韻演唱而成,宣揚愛國主義,歌頌清官,反對封建禮教束縛,曾是廣東潮州通俗文學中最流行的傳統說唱文學。潮州歌冊的主要誦唱者是婦女,地點則遍佈田間、曬場、家居、祠堂……凡是女性生活、勞作的地方,都可以聽見傳唱歌冊的聲音。

你知道嗎?在兩百多年前的今天,這種流行曲調比陳奕迅還要紅

潮州歌冊經典作品《金狗精》詞本

為啥演唱潮汕歌冊的都是女性?原來,昔時潮汕婦女很少能上學堂,而深受人們喜愛的歌冊便成了潮汕女性的啟蒙課本。無法上學的婦女在傳唱歌冊中獲得文化滋潤,不僅學到文字,還學到了歷史文化知識;與此同時,一個個生動有趣的故事,也於無形之中對聽眾的道德規範、品性情操、為人處世、是非原則、善惡觀念等產生影響。潮州歌冊在潮汕地區女性的成長過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潮州歌冊”要是唱得好,會是鄉里親朋公認的“歌星”。團隊在實踐中,走訪了廣東蓬洲古城的多位老人,瞭解了關於潮州歌冊以及歌冊背後的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集體生活的記憶。一位老人回憶,演唱歌冊沒有固定的“舞臺”, 凡是女性生活、勞作、休閒的場所,都可以縱情歌唱。要是歌唱得好,一開口就能吸引來一群人圍著你學唱歌,甚至還會有“瘋狂的粉絲”,這架勢,和現在的追星族完全“有的一拼”。歌迷們同樣也很瘋狂,有人甚至做飯時都會唱,灶臺上擺著一本歌冊,一邊炒菜一邊“唱歌”。

你知道嗎?在兩百多年前的今天,這種流行曲調比陳奕迅還要紅

長鄉思團隊成員對老人進行採訪

95後大學生追尋傳統,進行“氣質溯源”

這樣美妙的場景,大學生實踐都逐一用文字和影像進行了記錄,留下了一段傳奇的時光。

95後的學生實踐團隊,為啥會將目光鎖定在兩百多年前的說唱藝術上?陳婉兒告訴記者,項目緣起於自己的一次課程報告,“在苗懷明老師的《通俗文學文獻研究》課堂上,老師要求我們介紹一種家鄉的說唱藝術,於是我選定了潮州歌冊作為報告內容。雖然報告中規中矩地完成了,但始終覺得沒有貼近潮州歌冊發生的場景——日常勞作中娛樂性的隨口吟誦中,總想著,要深入到實地去看一看。”

暑假中,陳婉兒和夥伴們一道,組建起新的一支實踐隊伍,以潮汕明清四大海防所城之首、至今已有600餘年歷史的蓬洲為例,通過街訪、重點採訪,打開古城內人們的話匣。“今年有15位大一同學加入團隊,我們一起進入桃源般的老城,認真傾聽每一個人尤其是女性的生命故事,去理解、去共情,去跨越地域、年齡和時代地交流。”

你知道嗎?在兩百多年前的今天,這種流行曲調比陳奕迅還要紅

長鄉思團隊成員參加歌冊傳唱活動

團隊指導老師,南京大學文學院副院長苗懷明教授表示,學生們的這一次實踐有著不一般的社會意義,“讓學生們以傾聽者的姿態,去思考和感受。00後新新人類在這個過程中對老一輩、對故土的理解,也是他們對‘我從哪裡來’在血脈上、在氣質上的一次溯源。”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楊甜子

校對 盛媛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