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中孫權率十萬大軍屢戰屢敗!為何孫權對合肥一往情深?

三國曆史上,“赤壁之戰”後,三國鼎立初現端倪,但最終形成,中間曹孫劉三家又經過了多次爭鬥。

曹劉在漢中地帶,孫曹則在合肥地區,三家互有勝負則在荊州地區。

建安五年,孫策被許貢的門客刺殺身亡。曹操命劉馥為揚州刺史, 劉馥佔領合肥。

此後孫權多次率十萬大軍進攻合肥,均無戰果。終吳之世,不能有淮南尺寸之土。

合肥是劉馥建設的一座東南方重要繁華的前線大城(後再增築,命為合肥新城),其主要作用是抵抗孫權的堡壘,所以防守能力對曹軍極為重要;

而孫權若想北伐,則合肥是極其重要的障礙點及補給點。

所以孫權與曹操於208年至253年在此地爆發過五次較大型的衝突。

在215年(第二次)、253年(第五次),曹軍大勝,孫權敗逃。

在208年、233年、234年,東吳攻城不克,從容撤軍,未分勝負。

戰果為雙方3平,曹軍2勝。

合肥之戰過程不必細說,我們這裡直說,為何孫權會對合肥一往情深。幾次三番攻打合肥地區。

三國中孫權率十萬大軍屢戰屢敗!為何孫權對合肥一往情深?

除第五次發兵時,孫權已經離去。其他四次,均由孫權親自領導指揮。

孫權五次北伐,其實均有不得已苦衷。孫權的位子是繼承他的哥哥小霸王孫策,孫策的部下很少有江東人,起家的資本都是淮泗這邊,淮泗屬於合肥以北地區。

我這裡為何說到淮泗集團呢,我們來看下。

早在孫堅鎮壓黃巾之時,徵募的士卒就是來自於淮河、泗水附近。包括後來的周瑜、魯肅、呂蒙等人,也都來自於這一區域,而如周泰、黃蓋、韓當等武將雖然並非來自於江北,但因為同樣的政治訴求,立場上也屬於這一集團中。

(孫)堅又募諸商旅及淮、泗精兵,合千許人,與(朱)俊併力奮擊,所向無前。——《三國志·孫堅傳》
(孫策)與周瑜相友,收合士大夫,江、淮間人鹹向之。——《三國志·孫策》

我們所熟知的周瑜、魯肅、呂蒙,孫權的四大都督,都屬於淮泗將領集團。

所以淮泗集團屬於客居江東,他們需要的是打回江北。

孫策死的時候,丟給孫權一句話,同樣也是孫策對孫權個性能力判斷。

“舉江東之眾,決機於兩陳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知卿”。

孫策這句話和安排,證實東吳再無爭霸中原的想法,能保有江東已是萬幸。


三國中孫權率十萬大軍屢戰屢敗!為何孫權對合肥一往情深?


也許孫權聽懂了孫策這句話,也許孫權真的能力如此。

孫權後面啟用江東士人就是出於此考慮。

這批人就是所謂的江東士族派,文人居多,出名的比如顧家、陸家、朱家、張家。

但同樣,此時的淮泗集團實力強大, 所以孫權不得不表示自己的政治立場。一次又一次的通過進攻合肥。但是孫權是什麼樣的人,政治手段老辣,他需要的不僅是拉攏江北人,同樣江東本土士人更不會被放棄。

所以孫權在合肥之戰的時候,一向重要的措施就是屯兵濡須口,孫權與曹魏在濡須口這裡展開長達四十年的拉鋸戰,合肥之戰就是濡須口之戰的蔓延。

屯兵儒須口,標誌著東吳集團內部的對立統一。既照顧淮泗的武將集團,又照顧到江東本地士族文人,儒須口這個位置對淮泗集團來說是向北的進攻的據點,可以直接攻打合肥。退的話,又是抵抗北方進攻的一線,對雙方都有交代。

由此可見孫權的政治手腕確實老辣!孫策這句話,“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孫權明白北伐不可取,保住江東這塊底盤才是首位。

曹魏要來攻打就用淮泗將領抗衡,淮泗集團要北伐,就從濡須口出兵攻打合。


三國中孫權率十萬大軍屢戰屢敗!為何孫權對合肥一往情深?


所以孫權率十萬十萬大軍進攻合肥。

一次派張昭進攻九江的當塗,但不成功。

209年,合肥城久攻不下。孫權想率輕騎親自突擊敵人,不過張紘進諫道:“夫兵者兇器,戰者危事也。今麾下恃盛壯之氣,忽強暴之虜,三軍之眾,莫不寒心。雖斬將搴旗,威震敵場,此乃偏將之任,非主將之宜也。願抑賁、育之勇,懷霸王之計。

江東二張一個攻不了,一個勸退軍。這時主要力量還都是淮泗武將掌權呢。

第二次輕鬆被張文遠用八百人打的大敗。第三第四次,又是勞而無功。

第五次,253年,吳太傅諸葛恪由東興回來後不久,不顧眾臣勸阻,於三月親率二十萬人再次出兵北征。諸葛恪哪裡人,琅琊人,注意,此時已經是群臣反對了。

同理,如果曹軍出合肥,進攻濡須口,那麼等待曹軍的將是一個統一團結上下一心的東吳。

我們看一看曹軍出合肥,進兵濡須口的戰果。

第一次濡須之戰,四十萬大軍曹操親自指揮,被甘寧百騎劫營。

但結果是兩軍相持一個多月,難分勝負。最終,曹操北撤。

三國中孫權率十萬大軍屢戰屢敗!為何孫權對合肥一往情深?

第二次濡須之戰,經過雙方的鏖戰之後,孫權退走並遣使請降。曹操終於取得了名正言順的勝利,並將濡須歸還給了孫權。你看,曹操佔領濡須口都要退還,為什麼?

《三國志·魏書一·武帝紀》:二月,進軍屯江西郝谿。權在濡須口築城拒守,遂逼攻之,權退走。三月,王引軍還,留夏侯惇、曹仁、張遼等屯居巢。

曹操雖然在濡須地區打出了“權退走”的勝利戰果,但是鑑於東吳軍隊的頑強表現、曹操最終選擇接受了孫權的請降,於是引軍返還,遂留夏侯惇、曹仁、張遼等屯駐居巢。

第三次濡須之戰,濡須督朱桓,以5千兵力,面對曹仁的數萬大軍,在濡須口展開激戰。五千兵馬大敗曹仁數萬大軍,並且曹仁羞愧去世。


三國中孫權率十萬大軍屢戰屢敗!為何孫權對合肥一往情深?


第四次濡須口也是最後一次大規模的魏吳濡須之戰,以東吳徹底完勝而告終。

歷史記載如此,我想不必細說,箇中道理自由體會。

兩位君主,幾十萬大軍 ,兩位傳世名將,甘興霸百騎劫曹營,張文遠威震逍遙津。

出合肥則敗,保濡須則勝。

這就是三國中孫權率十萬大軍屢戰屢敗,卻有不得而戰的原因。孫權不是孫策,他沒有縱橫天下的能力。能夠在那樣的亂世中,保有江東,已經算是英主了。

孫十萬之名,孫權枉背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