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皮書:表面溫情下的殘酷社會

看《綠皮書》,就像是在某個夏日黃昏,朋友給我講了一個早已準備好的故事,娓娓道來,細膩流暢。細細品味,可以發現這是一個表面溫暖,內裡波濤洶湧的故事。

1861年,美國爆發了唯一一次內戰——南北戰爭。1865年,戰爭以北方勝利結束,宣佈廢除奴隸制。一百年後,美國的種族歧視依然嚴重,有一些小鎮被稱為落日鎮,鎮上規定日落後,黑人不能出來活動。

綠皮書:表面溫情下的殘酷社會

黑人鋼琴家唐·雪利,要在美國南部進行三重奏巡演,需要一個司機。白人託尼因為自己工作的歌舞廳裝修,兩個月無法工作,需要找一份臨時工來養家。經過面試,唐決定讓託尼來當自己的巡演司機。

唐與託尼是完全不一樣的兩個人,唐舉止優雅,冷靜剋制,是典型的精英。託尼則是有無數缺點的一個普通人。兩人註定矛盾重重,明面矛盾之下,是唐對自己身份認同的問題。

人類是群居性動物,但個體可以主動選擇孤獨的生活的方式。唐的孤獨,是被動的。

綠皮書:表面溫情下的殘酷社會

唐可以在舞臺上彈著優雅的音樂,讓白人報以熱烈的掌聲,儘管他認識肯尼迪,受邀去白宮表演,他也無法在白人房間裡上廁所,跟白人在一個餐廳吃飯,去酒吧被打劫……自身的生長環境與教育,讓他無法融入自己的同胞。這種矛盾,讓唐不得不選擇一種孤獨的生活方式。

去巡演的過程,是唐逐漸找到自己、認同自己的過程。在黑人酒吧裡,他跟其他黑人一起演奏音樂,臉上是開心的笑容,那是一種認同自己的釋然。

綠皮書:表面溫情下的殘酷社會

對託尼來說,巡演的是過程,是消除對黑人歧視、改善習慣的過程。

託尼是一個意大利裔白人,朋友眾多,遇事有一套自己的解決方法,去哪都吃得開。他比唐更像一個黑人,聽黑人的音樂、吃炸雞,舉止粗魯等。

在影片開始,兩個黑人來到家中裝東西,在他們走後,託尼把他們喝水的杯子扔了。託尼的歧視,在當時太正常不過。在旅途中,託尼見識到了唐的才華,被他折服,改變了自己一直以來的看法。

聖誕夜,一家團聚,唐敲開了託尼家的門。屋外大雪紛飛,屋內其樂融融,唐與託尼都獲得了一份新的情誼。

綠皮書:表面溫情下的殘酷社會

某種程度上來說,兩人的身份是錯位的,正是這種錯位給影片帶來了衝突,也讓兩個人相互影響。把兩個人的身份互換一下,就不會有違和感,也不會去找身份認同,電影更不會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

《綠皮書》的優秀之處在於它沒有把某些矛盾直接寫出來,而是通過情節設計將一切自然而然的表現出來。沒有說教,沒有刻意,沒有一味地去說黑人素質底下,也沒有說白人是救世主,而是用輕鬆幽默的喜劇,揭露著社會上的深刻矛盾。儘管今天政治正確大行其道,但歧視還在,影片並沒否認這一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