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皮书:表面温情下的残酷社会

看《绿皮书》,就像是在某个夏日黄昏,朋友给我讲了一个早已准备好的故事,娓娓道来,细腻流畅。细细品味,可以发现这是一个表面温暖,内里波涛汹涌的故事。

1861年,美国爆发了唯一一次内战——南北战争。1865年,战争以北方胜利结束,宣布废除奴隶制。一百年后,美国的种族歧视依然严重,有一些小镇被称为落日镇,镇上规定日落后,黑人不能出来活动。

绿皮书:表面温情下的残酷社会

黑人钢琴家唐·雪利,要在美国南部进行三重奏巡演,需要一个司机。白人托尼因为自己工作的歌舞厅装修,两个月无法工作,需要找一份临时工来养家。经过面试,唐决定让托尼来当自己的巡演司机。

唐与托尼是完全不一样的两个人,唐举止优雅,冷静克制,是典型的精英。托尼则是有无数缺点的一个普通人。两人注定矛盾重重,明面矛盾之下,是唐对自己身份认同的问题。

人类是群居性动物,但个体可以主动选择孤独的生活的方式。唐的孤独,是被动的。

绿皮书:表面温情下的残酷社会

唐可以在舞台上弹着优雅的音乐,让白人报以热烈的掌声,尽管他认识肯尼迪,受邀去白宫表演,他也无法在白人房间里上厕所,跟白人在一个餐厅吃饭,去酒吧被打劫……自身的生长环境与教育,让他无法融入自己的同胞。这种矛盾,让唐不得不选择一种孤独的生活方式。

去巡演的过程,是唐逐渐找到自己、认同自己的过程。在黑人酒吧里,他跟其他黑人一起演奏音乐,脸上是开心的笑容,那是一种认同自己的释然。

绿皮书:表面温情下的残酷社会

对托尼来说,巡演的是过程,是消除对黑人歧视、改善习惯的过程。

托尼是一个意大利裔白人,朋友众多,遇事有一套自己的解决方法,去哪都吃得开。他比唐更像一个黑人,听黑人的音乐、吃炸鸡,举止粗鲁等。

在影片开始,两个黑人来到家中装东西,在他们走后,托尼把他们喝水的杯子扔了。托尼的歧视,在当时太正常不过。在旅途中,托尼见识到了唐的才华,被他折服,改变了自己一直以来的看法。

圣诞夜,一家团聚,唐敲开了托尼家的门。屋外大雪纷飞,屋内其乐融融,唐与托尼都获得了一份新的情谊。

绿皮书:表面温情下的残酷社会

某种程度上来说,两人的身份是错位的,正是这种错位给影片带来了冲突,也让两个人相互影响。把两个人的身份互换一下,就不会有违和感,也不会去找身份认同,电影更不会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

《绿皮书》的优秀之处在于它没有把某些矛盾直接写出来,而是通过情节设计将一切自然而然的表现出来。没有说教,没有刻意,没有一味地去说黑人素质底下,也没有说白人是救世主,而是用轻松幽默的喜剧,揭露着社会上的深刻矛盾。尽管今天政治正确大行其道,但歧视还在,影片并没否认这一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