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母校錦江二小:我的“牛糞人生”

文圖/了之


巴山子先生用他的方式敘述了他和他的“一條河”,這不是僅靠一種情懷就可以敘述的事情。

了之先生從小就生活在文井江畔的錦江鄉餘塘村(原十大隊),上小學期間種過甘蔗,撿過石灰石,插過秧,收過莊稼……


致母校錦江二小:我的“牛糞人生”

其實,讓我最難忘的還是那段拾牛糞的經歷。

大約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初,全國掀起“學大寨”之風,我所在的學校也向全校學生髮起號召,要求每個學生利用課餘時間拾牛糞。

要拾到牛糞必須具備幾個條件:有牛,有拾牛糞的工具。此外,還必須要維護好家中養有牛的同學間的關係。

為了多拾牛糞,先找同學砍一根竹子,自己學編個糞兜,專找錦江十大隊四隊、五隊的同學做朋友。有時還要耍點小花招,讓同學把生產隊的牛牽出來轉田坎,自己挑著糞兜跟著牛屁股轉,見牛屁股有點動靜,馬上大步向前收入兜中。如遇幾個同學同時搶牛糞,本人會毫不示弱地搶前一步用雙手捧起滾燙的牛糞。


致母校錦江二小:我的“牛糞人生”

有時,關係好的同學會向我支招:到同學家牛圈裡去掏牛糞。這種事我是斷然拒絕的,因為從牛圈裡拾的牛糞帶有穀草,學校會以此判斷是“弄虛作假”。也就是說,我的牛糞百分之百都是轉田坎拾得的。

大概在我上到小學三年級的時候,我終於如願以償地獲得了人生的第一份獎狀——牛糞獎。頒獎人也是一位很有分量的人物,她是我的母親(校長兼數學老師)。


致母校錦江二小:我的“牛糞人生”

從此,我的人生就與“牛糞”結下了不解之緣。因為,在我讀書的十多年時間裡,從來沒有獲得過比“牛糞獎”更高的榮譽。

當一個人能夠將牛糞與自己的人生捆綁在一起的時候,我想這絕對是一種刻骨銘心的“緣糞”。

有時,它可能化著是一種信念、一種機會、一種情結、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情感……


致母校錦江二小:我的“牛糞人生”

某日,應崇州代先生之邀參加一個圈中好友聚會,席間有人讚美一美女是“花”,緊接著另一個美女自謙為“草”,了之先生自告奮勇甘做“糞”。

幾分鐘後,通過微信朋友圈向社會公告:一個“花草糞”組合從此誕生了。當日,成都某農業公司老總表示要將“花草糞”搶注為農業品牌商標。商機真的是無處不在,終於讓了之先生關於“糞”的屬性正式迴歸農業。


致母校錦江二小:我的“牛糞人生”

2015年12月12日,是了之先生創辦“崇州君夥庫”微信公眾平臺一週年紀念日。從即日起,將刊用部分庫友專門為本平臺撰寫的系列文章。

以此,更大張旗鼓地延續那份久違的“牛糞人生”!


(原文刊於2015年12月4日《崇州君夥庫》微信公眾平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