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母校锦江二小:我的“牛粪人生”

文图/了之


巴山子先生用他的方式叙述了他和他的“一条河”,这不是仅靠一种情怀就可以叙述的事情。

了之先生从小就生活在文井江畔的锦江乡余塘村(原十大队),上小学期间种过甘蔗,捡过石灰石,插过秧,收过庄稼……


致母校锦江二小:我的“牛粪人生”

其实,让我最难忘的还是那段拾牛粪的经历。

大约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全国掀起“学大寨”之风,我所在的学校也向全校学生发起号召,要求每个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拾牛粪。

要拾到牛粪必须具备几个条件:有牛,有拾牛粪的工具。此外,还必须要维护好家中养有牛的同学间的关系。

为了多拾牛粪,先找同学砍一根竹子,自己学编个粪兜,专找锦江十大队四队、五队的同学做朋友。有时还要耍点小花招,让同学把生产队的牛牵出来转田坎,自己挑着粪兜跟着牛屁股转,见牛屁股有点动静,马上大步向前收入兜中。如遇几个同学同时抢牛粪,本人会毫不示弱地抢前一步用双手捧起滚烫的牛粪。


致母校锦江二小:我的“牛粪人生”

有时,关系好的同学会向我支招:到同学家牛圈里去掏牛粪。这种事我是断然拒绝的,因为从牛圈里拾的牛粪带有谷草,学校会以此判断是“弄虚作假”。也就是说,我的牛粪百分之百都是转田坎拾得的。

大概在我上到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我终于如愿以偿地获得了人生的第一份奖状——牛粪奖。颁奖人也是一位很有分量的人物,她是我的母亲(校长兼数学老师)。


致母校锦江二小:我的“牛粪人生”

从此,我的人生就与“牛粪”结下了不解之缘。因为,在我读书的十多年时间里,从来没有获得过比“牛粪奖”更高的荣誉。

当一个人能够将牛粪与自己的人生捆绑在一起的时候,我想这绝对是一种刻骨铭心的“缘粪”。

有时,它可能化着是一种信念、一种机会、一种情结、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感……


致母校锦江二小:我的“牛粪人生”

某日,应崇州代先生之邀参加一个圈中好友聚会,席间有人赞美一美女是“花”,紧接着另一个美女自谦为“草”,了之先生自告奋勇甘做“粪”。

几分钟后,通过微信朋友圈向社会公告:一个“花草粪”组合从此诞生了。当日,成都某农业公司老总表示要将“花草粪”抢注为农业品牌商标。商机真的是无处不在,终于让了之先生关于“粪”的属性正式回归农业。


致母校锦江二小:我的“牛粪人生”

2015年12月12日,是了之先生创办“崇州君伙库”微信公众平台一周年纪念日。从即日起,将刊用部分库友专门为本平台撰写的系列文章。

以此,更大张旗鼓地延续那份久违的“牛粪人生”!


(原文刊于2015年12月4日《崇州君伙库》微信公众平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