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计|隔岸观火,难道就是薄情之人吗?


隔岸观火,原意是指:隔着岸,看对方着火,袖手旁观。在历史上,经常被用来谋取战争胜利或权益。历史上,对它的定义,与“坐山观虎斗”相似。但是,隔岸观火的人一定是背后插刀的薄情之人吗?

未必。

但是,为什么历史上的人,绝大多数都是“坐山观虎斗”的薄情呢?

1. 时代背景不同。古代的法律制度,远不如当代。那时候,国家、诸侯、家族之间的利益纠纷,充斥着剑拔弩张的硝烟。如何存活,并降低损失,增加利益,成为他们考虑的重中之重,于是,各种计策谋略也就诞生了,包括隔岸观火。

三十六计|隔岸观火,难道就是薄情之人吗?


2. 所处阵营不同。敌方内部出现矛盾、混乱、内耗,即便你想去平息,但是,你的身份不允许,因为你的阵营利益和对方有纠缠,你的老大必然不允许。

诸葛亮和诸葛瑾虽然是亲兄弟,但是身为两个阵营,也都为自己的主公谋权益。诸葛亮身在蜀汉,一心为刘备谋取天下,必要时,也会设计哥哥阵营的主公孙权。诸葛瑾谋事于东吴,为了东吴利益,去蜀汉阵营做说客。两个人,都在为自己的主公谋划天下,主公情已经高于兄弟情。

3. 自保。实力小的集团,为了保存、发展实力,无力去救火。一旦插入纠纷,可能连已有的势力都被消灭了,最好的办法就是隔岸观火,趁机培养自己的势力。

三十六计|隔岸观火,难道就是薄情之人吗?


历史已经渐渐远去,现代,我们很少见到【隔岸观火】而不救之人,因为:

1. 现代的教育以人文本,人们的道德观念高于古代群众。老师从小就教育我们要乐于助人、真诚做人,我们没有了那么多得算计;

2. 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的时代。我们的生活幸福和谐,没有太大的利益、阵营对立。

活在当代的我们,即便有时候“隔岸观火”,也不一定是薄情之人。

1. 也许我们的能力远达不到救火的标准,心有余而力不足。救火之前要学会保护自己,如果连自己都保护不了,何谈去救火。

2. 也许是去搬救兵了。看见“火”转身离开,并一定说明他冷淡,也许他去找人帮忙了,报警了等等。例如:

看到两个人在大街上打架,其中一人手里还有一根铁棒,你看到了,远远站到一边,然后默默拨通了报警电话。这不是薄情,而是理性的厚情。

三十六计|隔岸观火,难道就是薄情之人吗?


【隔岸观火】,你是否曾经站在人群中看过热闹;是否为了自己利益,设计过他人的争斗;

过往不可追,余后的时光,愿我们,都不是隔岸观火的薄情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