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一起在这个薄情的世界里,深情地活着

看完了电影《活着》,让我没办法保持平静。

习惯性的搜索影评,有一段这样评价,原作的《活着》比电影还要残酷。让我胆颤的不敢打开原著,这部电影从此也被列入不会看第二遍的我的影库里。

让我们一起在这个薄情的世界里,深情地活着

《活着》的作者余华,作为先锋写作的一面旗帜,23岁开始写作,在全球斩获奖项无数。有人这样评价:在中国所有主流文学作家里面,比较受国际社会认可和好评的,有几种人。第一种是洋派的,因为生活经历很洋气,所以写作方式、内容、语言的表述都很洋气,像王小波和严歌苓;第二种是极具中国乡土派的作家,比如获诺奖的莫言;另外还有一种叫余华,余华本身就是一个文学派别。

李华老师说,我反反复复的拿着这一本很旧的书,来来回回的看,一遍一遍的看,这一个礼拜把《活着》看了十几二十遍不止,越看心里越难受,犹如在这样6月沉闷的天气里,被盖了十几层棉被。

《活着》这个故事该怎么评价呢?有个书友这样写道,他说:父亲去世时,我非常难过,那时候我连着把《活着》看了十来遍,什么艺术结构还是文学素养我都不在乎了,人最难受的时候根本不需要别人告诉你将来会好,而是需要有人告诉我,你看有人比你活的惨多了,但他都撑过来了,那时候我看《活着》就是跟福贵去比惨去了,他赢了,我也撑过来了。

我们总说,文字能给予我们一种精神的力量,《活着》到底给了我们一种什么样的力量呢?为什么有人在自己很惨的时候去跟福贵比惨呢?

让我们一起在这个薄情的世界里,深情地活着

余华先生说,我听到了一首美国的民歌叫《老黑奴》,歌里的主人公老黑奴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全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的对待世界,没有一句抱怨的话,这首歌深深的打动了我,所以我决定写下这样一本小说——《活着》。

“活着”这个词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让我们一起在这个薄情的世界里,深情地活着

《活着》到底是本什么样的书呢?

不可抗拒的苦难;

向死而生,活着的勇气哪里来?

温情地受难,倔强的活着;

活着,比什么都重要!

这些关键词汇聚成了《活着》这本书在李华老师眼里的样子,让我们一起在这个薄情的世界里,深情地活着。

让我们一起在这个薄情的世界里,深情地活着

专栏

名师陪你读-活着

作者:名师阅读指导

19.9币

3人已购

查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