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博藏有歷經三朝的珍貴文物,為何不展出,專家說:它太脆弱了

北京首都博物館,位於北京長安街西延長線上,是一家集收藏、展覽、研究、考古、公共教育、文化交流於一體的博物館。館內共收藏著5622件藏品,都是我國曆史文化發展過程中的精品文物,可是您也許並不知道,在這些藏品中,有一件藏品屬於不參展文物,它究竟是什麼?又會有著怎樣不為人知的故事?如果您想知道,就讓小編來為您揭秘:

首博藏有歷經三朝的珍貴文物,為何不展出,專家說:它太脆弱了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公元1399年,大明王朝爆發了一場前所未有的內亂,建文皇帝朱允炆與燕王朱棣進行了激烈的皇權爭奪戰,史稱“靖難之役”。靖難之役最終以朱棣成功入主南京,朱允炆倉皇出逃而結束,朱棣也從此登上皇位,成為了歷史上著名的“永樂大帝”。

首博藏有歷經三朝的珍貴文物,為何不展出,專家說:它太脆弱了

永樂皇帝繼位之後,在朝內議事中力排眾議,取消南京的首都地位,決定定都北京,並在京城內修建皇家宮殿——紫禁城。紫禁城為帝王都城,自然氣派宏偉,總佔地面積達到了72萬平方米,其中建築面積為15萬平方米,共有4個大門,分別是午門、東華門、西華門、以及神武門,而在北京城的外圍正南,皇城與市井的分界則是大明門。

古人素來以南方為尊,成語“面南背北”說的便是紫禁城的朝向,故此朱棣才會將皇城正南門取名為“大明門”,意思是大明朝的國門。明朝時期的大學士解縉,曾專門為大明門題門聯曰“日月光天德,山河壯帝居”,展現了當年北京皇城的氣勢磅礴與皇家帝王的尊貴霸氣。

首博藏有歷經三朝的珍貴文物,為何不展出,專家說:它太脆弱了

公元1629年,明王朝發生了大規模的農民起義, 1644年3月19日清晨,李自成率領農民軍衝進北京城,逼迫崇禎皇帝於煤山自縊身亡,正式建立大順國。既然江山在手,代表著明王朝的大明門也面臨著改名的命運,李自成傳下了一道聖旨,大明門正式被更名為大順門。

工匠們將大明門上的青石匾摘下後,並沒有舉錘將其砸碎,而是要“廢物利用”,在其背面重新雕刻“大順門”三個字。可是造化弄人,正當工匠們將“大”字剛剛雕刻完畢後,吳三桂紅顏一怒,引清軍入關,李自成的大順軍被迫撤出京城,清朝正式成立了。

首博藏有歷經三朝的珍貴文物,為何不展出,專家說:它太脆弱了

正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這句話放在大明門上也同樣適用,清朝統治者為了展示其合法性,便傳旨將“大明門”改為“大清門”,諭旨石匠速速更換城門匾額。慶幸的是,石匠們剛剛在石牌匾後面,雕刻出“大”字,並未來得及雕刻“順”字,因此順勢改成了“清”,這塊石牌匾搖身一變成了“大清門”三個字。

首博藏有歷經三朝的珍貴文物,為何不展出,專家說:它太脆弱了

風水輪流轉,清王朝經歷了268年的榮衰,也在辛亥革命的槍聲中黃攤子了,中國徹底結束了封建王朝專制,進入了共和時代。為了能令國家的面貌煥然一新,民國政府決定,將“大清門”的青石匾額撤下,正式更名為“中華門”。更有趣的是,負責雕刻“中華門”匾額的石匠們也想偷一次懶,準備將“大清門”匾額摘下後,在其背面刻上“中華門”,卻並未料想,古人早已經捷足先登,匾額兩側的“大明門”與“大清門”6個字,簡直令他們哭笑不得。

首博藏有歷經三朝的珍貴文物,為何不展出,專家說:它太脆弱了

從公元1417年大明門修建完工,至1644年順治皇帝正式登基對其加以修改,“大明門”三個字共存在了227年,直至268年後的1912年清朝滅亡,民國政府正式將這塊“大清門”青石匾額摘下,首先交由社會文化事務管理局保存,後來安置於北京首都博物館收藏。

接近600年的風霜雨雪,青石匾額早已經破舊不堪,甚至從照片上看去,上面的青石皮都已經開始剝落了。

首博藏有歷經三朝的珍貴文物,為何不展出,專家說:它太脆弱了

博物館的專家將其嚴密地保護起來,並將其列為瀕危文物,禁止其對外展覽。

至此,這塊青石匾額共經歷了595年的滄桑歲月,猶如一位步履維艱的老者,終於完成了自己的使命,最後安詳地躺在博物館的保險櫃當中。

不得不說,這不僅是後人對文物的保護和愛惜,更是對傳統文化的無比尊重的體現。

文瀾海潤工作室主編文秀才,本文撰寫:特約歷史撰稿人:常山趙子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