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首個-- 河北承德農民李銅自費建抗日紀念館獲市級稱號

承德首個-- 河北承德農民李銅自費建抗日紀念館獲市級稱號

4月17日10時,大山深處的河北省承德縣建廠溝村,雨後陽光穿過雲層,灑滿山間。山腳下一處院落裡,人頭攢動,一場“承德市國防教育基地”授牌儀式, 正在進行。

承德首個-- 河北承德農民李銅自費建抗日紀念館獲市級稱號

人群中一個皮膚黝,外表憨厚的漢子,不時擦拭眼淚。他叫李銅,今年50歲,是位土生土長的莊稼漢。10年間,他因自費修建“承(德)平(泉)寧(城)抗戰紀念館”,多了一個“館長”頭銜。

承德首個-- 河北承德農民李銅自費建抗日紀念館獲市級稱號

圖為李銅(中)正在為參觀者介紹承平寧抗日根據地歷史。河北日報記者陳寶雲攝

建廠溝村地處三地交界,山高林密,交通閉塞。抗日戰爭期間,此地為抗日軍民打擊日偽統治,提供了天然屏障。

一個個口口相傳、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自小在李銅心裡種下紅色種子。17歲時,李銅輟學回家,成了牛倌。“每天到山上放牛,經常可以撿到子彈殼。有時大雨過後,林子裡、土坎上還能衝出人骨。”幾經考證,李銅斷定這些遺骸,應為抗擊日偽軍犧牲烈士遺骸。

1943年5月,經中共第十三地委批准,承平寧聯合縣正式成立,所轄冀東軍分區直屬第三區隊,在建廠溝一帶多次組織對日偽軍的襲擊。“山裡還有一座野戰醫院,因叛徒出賣,損失慘重。”李銅說,根據《冀東革命史》記載,承平寧聯合縣成立時,第三區隊、地方游擊隊和地方幹部約有600多人,到1944年10月,已不足百人。

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屍還。“我從小就想,等我長大了,一定要為死去的烈士修座紀念碑。”

2010年,而立之年的李銅,雖囊中羞澀,但為英烈立碑、讓精神永存,成為他魂牽夢繞的心願。

家裡僅有1萬存款,上有年邁父母,下有兩個孩子。“掙點血汗錢容易嗎?建紀念館,以後日子咋過?”老父親李振山跟他紅了臉。

在妻子的支持下,李銅開始悄悄走訪調查,並找到了解那段歷史的當地黨史專家撰寫紀念碑碑文。

承德首個-- 河北承德農民李銅自費建抗日紀念館獲市級稱號

圖為李銅(左一)正在為參觀者介紹承平寧抗日根據地歷史。河北日報記者陳寶雲攝

2012年,當地林場知道他的故事後,答應無償提供一處院落。剷草填坑,修窗補瓦,荒廢多年的小院成了“承平寧抗戰紀念館”館址。很快,他拿出家裡全部積蓄,花費2萬元,終於完成了修建紀念碑的心願。

承德首個-- 河北承德農民李銅自費建抗日紀念館獲市級稱號

為了讓人們更好銘記那段不能忘卻的歷史,李銅又採取網上發帖、村村貼公告、四處尋訪等方式,徵集承平寧抗戰實物。

承德首個-- 河北承德農民李銅自費建抗日紀念館獲市級稱號

一次他在野戰醫院遺址附近發現一顆手雷。“這可是難得的歷史見證,但會不會爆炸,心裡也沒底兒。”為了取回手雷,臨行前,他悄悄給妻子留下遺書。

幾年來,只要聽說那裡有抗戰實物,李銅都風雨無阻的趕過去。他的堅持也感動了家人,八旬老父親步行7裡,默默到紀念館鋤草,打掃衛生。兩個孩子悄悄省下買冰棍的錢,支持父親。

李銅自建抗戰紀念館的事,也得到許多人的關注和支持。承平寧游擊隊員王臣的女兒一次為紀念館捐款5萬元;愛心人士彭興旺捐助1.5萬元為紀念館安裝了監控設備;承德市長城抗戰研究會為紀念館整修和改進撰寫文稿、佈置展牌,使那段歷史得以更好再現……

10年來,李銅先後花費20餘萬元建設紀念館,現已接待各地參觀人員10萬多人次。去年,他又將散落山林間的9位烈士遺骸集中安葬,以便後人更好祭奠。

為了更好發揮紀念館的愛國主義教育作用,承德市國防教育辦公室正式授予“承平寧抗戰紀念館”市級國防教育基地稱號,成為承德首個獲此稱號的個人自建紀念館。

來源:承德徵兵服務平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