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孔子为师,与孔子为友”,《孔门十弟子》告诉你怎样成为君子

这几年,国学兴起,全国各地都建立起各种国学推广机构。不仅成年人,很多三五岁的小朋友也已经开始正襟危坐地读经、诵经。而国学无论如何也绕不开孔子,正如柳诒征先生所说:

“中国历史,孔子一人历史而已。孔子以前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一人而传,自孔子以后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开。”想要了解、学习孔子,则怎么也绕不开《论语》这本书。

我今春发现一本小书,是由孔门弟子的角度切入,以介绍孔门十大弟子来介绍、阐述孔子思想。

这就是傅佩荣的《孔门十弟子》。


“以孔子为师,与孔子为友”,《孔门十弟子》告诉你怎样成为君子


傅佩荣教授师从方东美和余英时,是著作等身的著名哲学家。但这本小书是傅教授2007年在山东卫视“新杏坛”栏目讲座的文字修订稿,一如傅教授的传播甚广的传统文化讲座,语言生动、平实,而又贴近人心,是一本不可多得的《论语》入门读物。

本文仅从《孔门十弟子》独特的创新解读和切入角度两个方面来述评。

全新的“君子论”与“仁论”

一百六十多页的书读完,让我最有所得的一点是:傅教授认为,应该把“君子”与“行仁”看成一种“正在进行”的状态。“君子”是立志每天提升、改善自己,不断行“仁”的人。

  • “我要成为君子”。

傅教授认为,“小人”是指性格还像小孩子一样的人,只有身体长大但是心智却不成熟;而“君子”,就是随着生命成长而不断持续进步的人。他“从有我到无我,从利己到利他,让自己的生命境界越来越开阔。”

比如,路上横倒着一根竹竿。有人经过时能随手扶起,放置一旁,免去后来之人的行路障碍,这就是走在“成为君子”的路上;而如果有人并不随手扶起,而是候在一旁,等他人经过跌倒时,幸灾乐祸、拍手叫好,那是身体发育,但心智却不成熟的“小人”。我们可以看到,从“小人”到“君子”的过程并不复杂,也就是弯一下儿腰,动一下手的事儿。任何人只要选择去做,都可以做到。

要真正达到《论语》中“君子”的境界很难,可能没有多少人能做到。但人们选择“我要成为君子”之后,就可以从一点点小事开始,心中有他人,推己及人。正如孔子所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以孔子为师,与孔子为友”,《孔门十弟子》告诉你怎样成为君子


  • 人永无完美,修德永无止境

正因为“行仁”是一种进行中的动态的过程,所以“孔子从来不说哪个学生或者哪位还活着的人合乎行仁的标准。” 这并不是“仁”太难做到,因为孔子说,“我欲仁,斯仁至矣”;而是因为孔子认为,个人修德是永无止境的。

从孔子个人经历来看,他三岁丧父,十七岁丧母,可谓身世平凡。可他一路进取,能精通“五经六艺”。栽培弟子时,收徒三千,培养出“精通六艺”的七十二弟子。姑且不论及他在此后千年的影响力,单单这份人生答卷,也是成就非凡的。

而关于永无止境的进步,孔子自己就有精彩论述:“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距。” “假设孔子能活到八九十岁,他肯定还有更高的目标。”

傅佩荣教授这种“成为君子“和“行仁”无止境的解读,十分暗合心理学上的“成长型思维模式”。拥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认为,“人的能力、智力等是变化的、可以拓展的”。同样的,人的美德、思想境界也是变化的、可以拓展的。

任何人选择“成为君子”,选择“仁”,就是选择了“终身成长”。


“以孔子为师,与孔子为友”,《孔门十弟子》告诉你怎样成为君子


  • “行仁”从自身做起

“仁”是孔子学说的核心,即使是对“孔门十哲”来说,一时也难以理解。于是,很多弟子都向孔子提问过这个问题。孔子针对不同弟子的性格、资质情况,往往给出了不同的回答。比如“君子求诸己”,“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等等。那么,普通人到底 怎么做“君子”,怎么行“仁”呢?

在《孔门十弟子》中,傅佩荣教授特别强调了一点:“内心要真诚”

人性向善,所以要忠于内心,发自内心的真诚。

比如公交车上,看到一位老太太上车,有座位的我们要不要让座呢?内心真诚的时候,我们看到老太太,就会联想起自己家的老人。不让座的话,就仿佛是让自家姥姥、奶奶站着而自己坐着。心里想想就会有点儿不得安宁,还是赶快让座吧。


“以孔子为师,与孔子为友”,《孔门十弟子》告诉你怎样成为君子

再比如,在人际交往中,内心真诚,往往代表着我们“有几分感情就愿意出几分力”。现代社会生物学家威尔逊(E.O.Wilson)早从基因学上给我们论证出:“亲亲”与“利亲”是物种自我保存的根本法则。我们和不同关系的人,感情自然有差别。比如家人要求我们去做什么事,我们都会乐意去做。而如果是邻居要求我们做一样的事,我们就会心里“嘀咕”了。能随手而为的,肯定也会帮忙;但如果是占用我们太多时间和精力的,我们往往就会不乐意。

这是人之常情,也是人“真诚”的一面。“一定要衡量自己与别人相处的时候究竟有几分感情,然后在行为上做到适当的分寸。” 否则,他人提什么要求,我们都满足的话,那就成了没有原则的“老好人”,不仅会整日疲于奔命,也会忽略自己更应该关心的家人。


以独特的角度解读《论语》

《论语》一书记录孔子和弟子的言行。其中各章各条既不是按照时间顺序,也不是按照逻辑顺序,学者们研究它,第一件事就是对各条目重新分类、整理。但这对普通读者来说,工作量巨大,几乎不可实现。而《孔门十弟子》中,傅佩荣教授从孔门弟子的角度切入,依据人物来对《论语》重新分类、整理,给读者讲述了孔门十哲和曾子、子张(共12位弟子)各自的“成长故事”。

“这些弟子的性格各自不同,资质有高有低,体悟有深有浅,志向有远有近,实践有成有败。他们提供的学习光谱,让我们可以找到自己的定位,进而借由他们的经历而向孔子请益。”

实际上,我们普通读者,尤其是年轻读者们,可以从这些孔门弟子中挑选一位作为自己的“榜样”或者“偶像”,切实研究他们的言行、事迹、理念,“经由研究这些弟子,进而了解、体认孔子的思想”。一如千年前的“亚圣”孟子。


“以孔子为师,与孔子为友”,《孔门十弟子》告诉你怎样成为君子


结语

除了求学、修德部分,《孔门十弟子》在介绍孔门弟子冉有、子路、子张时,对孔子的“为政”思想也做了较为详细的介绍和解读,对今日的从政、经商、管理、甚至“职场成长”都会有很大的参考意义。

其实,无论是求学、经商、工作还是修德,选择成为什么样的人选择做什么样的事才是最重要的。这方面,《孔门十弟子》能给予读者长足的启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