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离别的脚步中品味诗词之美——《送灵澈上人》

中国诗词之美,是全方位的美。几千年文明史里,流传下无数脍炙人口的诗歌,写尽了人一生中的各种情感。你几乎可以从任何方面都能找到对应的诗词,随时感受中华诗词之美。

在离别的脚步中品味诗词之美——《送灵澈上人》

咱们今天就来说说离别中的诗词之美。

今天选的诗歌,是一位身在俗家的诗人,写给僧人的一首诗。在一般人的眼里,会认为僧俗是两个不同的群体,难以会有交集。其实细细想来,也不尽然。

在离别的脚步中品味诗词之美——《送灵澈上人》

近代,有南社才子柳亚子和弘一法师李叔同一对挚友;再往前看,还有很多人非常熟悉的苏轼与和尚佛印,算是一对欢喜冤家。今天这首诗,我们再把历史往前看,讲一讲中唐诗人刘长卿和僧人灵澈的情谊。

《送灵澈上人》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夕阳,青山独归远。

诗歌的场景是两人分别,诗人送好友灵澈出门。友人要前往的竹林寺,掩映在一片苍莽的翠竹中,典雅庄严。傍晚,从竹林寺传来了钟声。这钟声浑厚悠扬,在山谷中的回音袅袅不绝,像是在召唤灵澈回去,又像是依依不舍的回响。刘长卿看着好友动身。灵澈身背斗笠,一身云游僧的短打扮装束。在夕阳的余辉里,他渐行渐远,融入青山之中,只留下了伫立凝望的诗人。

在离别的脚步中品味诗词之美——《送灵澈上人》

从《诗经》开始,历朝历代都有很多送别诗。既然是送别,多少会有点伤感。这首诗也不例外。但细细品味,这首诗与那些哭哭啼啼、哀哀怨怨的送别诗显然不同。

诗人开篇不写眼前景,而是宕开一笔,写友人要回的寺院。“苍苍”“杳杳”叠词用得极妙,不但平仄相对,而且把友人的修炼之地形象地勾勒出来,既有颜色,也有声音。深青色,这不就是寺庙典型的颜色吗?钟声不就是寺庙的特有之物吗?友人的住处禅意十足,安宁淡泊。诗人对友人的住处,如此用心地写出,既是他对好友的住处充满了向往,更是对好友的珍重。

在离别的脚步中品味诗词之美——《送灵澈上人》

诗人对颜色的刻画,还远不止于此。如果说“苍苍”带有几分绿色的冷色调,那么“夕阳”是桔红色的暖色调,两相对比,把灵澈上人的灵异超凡和光彩照人凸显出来。他背着斗笠的身影,与“青山”遥相辉映,一副“独归远”的动态就勾勒而出。短短的诗歌里,颜色很丰富,而且有对比。描摹的对象距离都很淡远,画面空灵,更见出灵澈上人的高洁挺拔俊朗飘逸的形象。我们常说以景写人,用景物的状态来暗示人物的性格。在刘长卿的笔下,好友灵澈真如仙人一般。当然,诗人肯定是很喜欢这位好友,所以才把欣赏之情流于笔端。

在离别的脚步中品味诗词之美——《送灵澈上人》

刘长卿于五言诗用功极深,自称“五言长城”。《骚坛秘语》对他评价说,刘长卿得了历代诗人的精髓,写诗善用写实手法,描画情景非常到位。

咱们看这首《送灵澈上人》,就是一首典型的刘长卿式五言诗歌,只用二十个字,就把翠竹、古寺、钟声、夕阳、青山、归僧等诸多意象完美地组织在一起。别看字数少,打造的视野却十分开阔。诗中有人有景,有声有色,有动有静。好比一道色香味俱全的菜,一眼看去就养眼,比例搭配很黄金,拿起筷子吃一口,简直沁人心脾,妙处难与人说。诗歌读起来朗朗上口,读完唇齿留香,绕梁三日。

在离别的脚步中品味诗词之美——《送灵澈上人》

离别诗,写的是离别情。诗人花了这么多心思,无非就是想表达,好兄弟啊,你那儿可真好,我超级喜欢,多想和你同往,一起秉烛夜谈啊。依依不舍虽然是离别诗的主题,但对友人归去之所的神往之意,其实才是对这个人最好的亲近,比舍不得可高级多了。因为这里面有一种懂得与支持,这才是友情的高境界。

在离别的脚步中品味诗词之美——《送灵澈上人》

这首五言诗的离别,既没有悲悲戚戚的“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的那种无法忍受;也没有“所志在功名,离别何足叹”的假装满不在乎,诗歌言语不多,写的都是好友要去的地方,要过的寺庙生活。“且去吧,且去吧”,我们彼此都要好好地在这深情的世界里生活着,他日如再相逢,我们可以再续前缘,一起把酒言欢。

在离别的脚步中品味诗词之美——《送灵澈上人》

如果友人灵澈看到这首诗,一定会对诗人那志同道合的淡泊胸襟欣然会意,而且心生喜悦。

世间难得一知己,他俩一僧一俗,怎么会有交集呢?

上人,是对僧人的敬称。灵澈是中唐时期一位著名的诗僧,早年出家会稽云门寺,在刘长卿的好友严维那里学诗。后来机缘巧合,他与刘长卿在润州相遇。此时的刘长卿刚刚遇到点小麻烦,身陷困境,被贬到远地南巴 (今广州电北县东)。回到苏州以后,刘长卿闲居在家,等待朝廷重新任命,一等等了近十年还没有消息。已过“知天命”之年的刘长卿,在经历了人生的起起伏伏之后,内心渐渐平静,不再有年轻时的那种激烈情感。而此时的灵澈,未及“而立”,虽然学诗也没有什么显著成果,但是内心淡定。此番游方润州后,仍要返回云门故寺。一个宦途失意客,一个方外归山僧,都有不遇遭际,共怀淡泊胸怀,殊途同归。所以这一僧一俗结成了一对诗友忘年交。

在离别的脚步中品味诗词之美——《送灵澈上人》

什么僧,什么俗,那只是形式的界定。只要两个人彼此认同,心灵相互契合,一切就都对了。

对的人,离别之时,诗歌的美就产生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