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日本和同开珎钱在中国的发现
即便是不熟悉日本史的读者也多少都会了解一点我们对日本的影响,茶道,花道,服饰,文字,思想等等,可以说在明治维新之前,日本就是中国的一个缩影,虽然彼此之间在遥远的千年前,就有过数次的兵戈相向,但从来也没有停歇的在学习中华的道路上前进!今天提到的是方圆间的小器物,但同时也是民生的大事情,自汉代起,哪一次的国家大动作,都会拿这个小玩意先开刀!我们这次提到的就是这个小器物对日本的影响,和他们接受影响以后的发展与自我变化!
从秦徐福东渡、东汉光武帝颁发"汉倭奴国王" 金印,到中国铸造的半两,五铢、货泉、开元通宝等古代钱币逐流入日本,再到三四世纪日本接受了汉字、四五世纪通过朝鲜半岛百济引入受中国影响的佛教,日本接受中华文化乃一个渐进的过程。七世纪初,日本与隋建立了国交,开始了遣使学习。目前日本发现由自己民间铸造的最早货币,应是公元七世纪后期铸造的"富本"铜钱和无文银钱。
1998年,位于奈良的飞鸟池遗址出土了"富本"钱和无文银钱,证明了《日本书纪》中记载的——天武天皇十二年(公元683年4月15日):"今后允许铜钱、银钱流通使用",是客观存在的。根据发现的"富本"钱及铸残的残损币、坩埚遗物等,说明"富本"钱的铸造仍采用范铸法,较之同时代的唐已采用的翻砂法,仍显落后。钱文也未与唐钱接轨,仍采用唐之前的二字命名体系,字体隶味十足。
日本奈良时期元明天皇庆云五年(公元708年), 武藏国秩父乡(今东京琦玉县)发现铜矿,故改年号为"和同"。据《续日本纪》记载:"和同元年二月,始置催铸司。夏五月,始行铜钱。秋七月,令近江国(今滋贺县)铸铜钱,八月行铜钱""二年秋八月,废银钱,行铜钱"。
可以确认,夏五月始行铜钱当为银钱之误,这一点,中日学者已有共识。日本学者冈崎敬考证出了详细的铸造时间,认为和同开珎银钱始铸于和同元年5月11日,和同二年8月2日停止铸造,和同三年9月18 日在全国禁止流通。因此,和同开珎银钱只铸造了一年零三个月(公元708年5月至709年8月),流通了两年零四个月(公元708年5月至710年9月)。主要原因是私铸泛滥,盗造迭起,重量、品质下降严重,含银严重不足,引起物价飞涨,迫使日本政府宣布停铸、停用。由于和同开珎银钱本身就铸造得少,铸
期短,被销毁的也多,故存世非常少见。日本钱币界估算的存世总量在300 枚左右,弥足珍贵。
"和同开珎"四字仿唐"开元通宝",字体同样来自欧阳询八分隶书。在藏于西安碑林博物馆的欧阳询书《皇甫诞碑》中,也找到了"和““同””开“”珎"四字。特别说明一下,现在有的钱币爱好者或者是一些研究者还是认为"珎"读"宝"的音,大概是认为中国钱多以"宝"来凸显其珍贵,并且"珎"取自"寳"的一部分,所以大约也认为是一种简化用法!
但笔者多方考证,中国很多书家笔下的"珎"字即"珍"字,如王羲之的《余杭贴》,南北朝时期的诸多石碑也都有这个字以"珍"的意思出现,唐代著名的《多宝塔碑》也是可以看见两个"珎"字的。日本的学习者们怎会不知“珎”读"zhen",而把"寳"取了一部分又还念"宝"字,我想他们既要学习中国的文化精髓,有所继承,又希望能在此基础上体现自己的国家特点,民族的追求,而且"珎“与”宝"二字也是表达了同样的意思,所以"和同开珎(zhen)"并不突兀,反倒是在东亚货币史上成为了重要的一笔!
根据日本钱币界研究定版,和同开珎银钱共有九个版别,分别是笹手、隶开不隶开、隶开开、狭同、隶开广穿、隶开狭珎、大字、小字、缩字。其中六个版别在中国曾发现过。日本钱币界把与和同开珎银钱同时铸造的和同开珎铜钱称为"古和同",铸造时间为公元708年至710 年。随着日本引入唐代技术,改用翻砂法铸造钱币,所铸和同铜钱被称为"新和同"。其文字规整,外廓窄且
整齐,铸工精美,重量、直径与唐开元通宝一致。皇朝十二钱经历了由银向铜再向铅的转变、由大向小的过渡,以及由重向轻的演进。其前期钱的重量均在3克以上,直径2.04厘米,与唐的开元通宝近似。中期重量为2.5克,直径在2厘米以上。后期的重量仅为1.8克左右, 直径1.8厘米,仅约为前期的一半。主要原因是铜材严重短缺,铸币量不足,造成市场货币流通量短缺,形成钱币日渐小型化,甚至铸造铅质币代替铜币流通。由于铸钱严重不足,私铸盛行,公元958年之后,日本再无铸钱,改由中国输入铜钱,以解决市场流通之需,这种情形延续了600多年。
和同开珎银钱在中国的发现
西安何家村:1970年10月,西安南郊何家村一个基建工地发现两个唐代窖藏,共出土文物1000多件, 包括金银器、银铤、银板、银饼,以及金银钱456枚。其中,开元通宝金钱30枚,开元通宝银钱421枚,和同开珎银钱5枚。
和同开珎银钱流入中国的时间
和同开珎银钱流入中国与遣唐使关系密切。从公元630年开始,日本曾二十六次派遣唐使来到中国学习唐朝先进文化。其中,公元746年、761年、762年、894年四次未出发即中止,而第一次至第八次,由于是在铸造和同钱之前,故不可能携带入唐。因此,从时间上看,最有可能的是第九、第十、第十二次。其中,第九次,即公元717 年最有可能。因为,这次日本来使,与和同开珎银钱停铸、停用时间最近,学者水平最高。日本政府每次入唐的礼物都代表日本当时社会的最高水平,仿制唐文化的和同开珎银钱自然不排除在外。携带和同开珎银钱作为礼物、贡品入唐二京,自然是遣唐使的终极目标。
关于西安何家村唐代窖藏,登于《文物天地》2016 年第6期中的《对何家村遗宝的一些认识》(作者杭志宏)中指出,公元763年(唐代宗广德元年),由吐蕃人拥立的伪皇帝李承宏(邠王李守礼长子),利用手中权力搜罗宫中国库(内库),物品极为繁杂,但品质很高,价值连城,甚至还有许多半成品。由于伪皇帝只当了十五天,郭子仪收复长安后,李承宏即被流放病死。这些财宝当为其匆忙埋藏所致。(关于何家村遗宝的主人,现在仍旧有很多争议,笔者引用其中一种说法)日本使节将和同银钱作为礼品,献于唐,后连同其他金银器皿,被李承宏搜罗入藏。
至于其他,如西安凤栖塬、洛阳马坡、孟津县丈洼南等疑似唐代墓葬出土的和同开珎银钱,入唐也应是这段时间。要么是日本使节入唐为仕死后随葬,要么是赠于唐代官员死后随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