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疫情時代,學生的大閱讀如何打開?這位名師的直播引爆家長圈

後疫情時代,學生的大閱讀如何打開?這位名師的直播引爆家長圈

小編有話說


開學在即,

復學後的學生大閱讀應該如何打開?

有這樣一位名師,

她曾在全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大賽中獲得一等獎

她創造的閱讀教學模式獲得教育部教學成果二等獎

她所在的學校,孩子們熱愛讀書、讀了大量的書

閱讀成為學校濃濃的底色。

她就是廣東番禺中學附屬學校小學部校長汪秀梅。

圍繞後疫情時代的學生閱讀打開方式,

廣州番禺區橋南融媒體中心約請汪秀梅進行網上直播

近3萬家長觀看了直播

汪老師介紹的觀點和策略引爆家長圈!


1

復學在即,學生即將重返校園,如何重新點燃學生對閱讀的熱愛?


汪:孩子重返校園心態肯定會有些躁。前幾天,我看到《當代教育家傳媒》公號上發表了一位教育局長寫的一封信:讓校園快速靜下來。我覺得這個觀點非常好!剛剛開學,抗疫艱鉅,諸事繁雜,如何儘快由亂入靜是重啟閱讀的關鍵。


在這樣的特殊時刻,我們還應該回到閱讀本原來思考。閱讀本應該像吃飯、喝水一樣是我們生活的一種需要,應該像呼吸一樣自然,但學生真實的閱讀狀態並非如此,家長和老師經常為孩子不愛閱讀而煩惱。


我們首先要追問讓孩子閱讀的目的是什麼?如果閱讀僅僅是為了提高語文成績,這種高度功利化閱讀從一開始就走偏了。其實,兒童對待閱讀和成年人對待閱讀完全是兩回事。孩子喜歡閱讀原因很簡單:故事有趣好玩,能夠吸引他;能在故事中找到自己,可以幫孩子解決成長中的問題。


明白了這一點,讓孩子喜歡閱讀就好辦了:把我們的目的悄悄隱藏起來,選擇適合的讀物,用各種辦法把孩子吸引到閱讀中來。當孩子有了足夠大的閱讀量之後,興趣的萌生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事情。


2

很多家長不知道怎樣為孩子選書,您的建議是什麼?


汪:首先我建議讀整本書。我這裡說的整本書是相對於由一篇篇課文組成的語文教材而言的。語文教材是學習語言文字的保底素材,但僅僅是保底而已,沒有誰能夠僅憑藉一本語文教材就能把語文學好!一本部十幾萬字經典作品展示的是一個更加完整的語言世界,它能給孩子更深度和透徹的語言以及思想浸潤,這是碎片化的一篇篇課文所不能比的。


如何選擇整本書?應根據兒童心理發展不同階段的不同特點來選擇。


按照英國哲學家懷特海的理論:人的成長要經歷浪漫階段、精準階段、歸納階段。幼兒園和小學低段的孩子處於浪漫期,再加上此時識字量不大,還做不到純文字讀物的閱讀,因此我們就應選擇以圖畫為主、生動活潑的讀物。這類讀物中繪本是最佳的選擇。經典繪本充滿了想象力和趣味性,幾乎沒有孩子不喜歡。現在我們學校一二年級孩子,每年的繪本閱讀量大概都在200本左右,幾乎是每天一繪本,每天一故事。


二年級,孩子的識字量有了較大增加,就可以閱讀“橋樑書”了。“橋樑書”是介乎純文字讀物和圖畫書之間的讀物:既有文字,又有圖畫。我們二年級孩子閱讀“橋樑書”大概在50~100本左右。


到了小學中高年級,孩子的成長進入精準期,邏輯能力、理性思考能力增強,要逐步走向深度閱讀,也就是不再單純滿足於掌握故事情節,滿足於有趣好玩,而是要引發深度思考,培養批判性思維。


3

孩子們喜歡讀的整本書大多是文學作品,很多家長把這樣的書稱作“閒書”,您怎麼看這個問題?


汪:文學類讀物對於成年人可能是一種消遣性閒書,但對孩子絕對不是。美國學者早就研究證實:兒童閱讀文學作品,不但能滿足他們對故事的渴望,而且能夠有效刺激大腦神經元的發育。


根據我的經驗,兒童閱讀文學作品,最起碼有三大作用:


第一,涵養想象力。想象力是人類最重要的思維能力,大科學家愛因斯坦說: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而想象力的培養就需要閱讀大量文學作品。


第二,豐富見識。一個孩子見識越多就越聰明。但孩子年齡小,生活圈子窄,怎麼樣才能增加見識呢?除了寒暑假多陪孩子看世界之外,通過大量閱讀文學作品來體驗生活、觀察世界、增長見識,是一個重要通道。


第三,為語言發展奠基。文學作品優美的語言是孩子語言發展的最佳啟蒙,孩子閱讀量越大,語言發展的空間就越大。


閱讀文學作品雖然意義重大,但也不能讓孩子們只讀文學作品!閱讀和吃飯一樣,不能偏食,不能只吃某一類食物,哪怕這種食物營養豐富、非常好吃。因此,文學之外,還要讓孩子廣泛涉獵,博覽群書,這樣才能營養均衡。


後疫情時代,學生的大閱讀如何打開?這位名師的直播引爆家長圈


4

文學類經典名著大家都知道一些,您能否給推薦一些適合孩子讀的人文百科方面的書呢?


汪:《手不是用來打人的》《語言不是用來傷人的》,聽到書名我們就知道這是告訴孩子與外界交流的基本準則,讓孩子知道說話和行為的界線。


《尾巴不是用來扯的》《細菌不是用來分享的》,引導孩子善待動物,養成個人衛生好習慣。如果沒有讀過《媽媽,錢是什麼》,大概想不到這世界上有那麼多與錢有關的科普知識、歷史趣事。這樣的書能引導孩子樹立正確的金錢價值觀。這都是適合小學低段兒童的很好的人文讀本。


《我的第一套成長秘籍》是寫給青春期孩子的書。當家長面對越來越叛逆的孩子手足無措時,這套書會幫我們家長說出不知道該如何說的話。


《寫給兒童的中國歷史》在敘述方式上特別注重用孩子能懂的語言,比如講長城,題目是:“世界最大的圍牆”;講孔子,題目是“老師中的老師”。它以近百篇精彩故事、上千幅插畫描繪了完整清晰的中國歷史輪廓。這套書在每篇故事後都有個欄目“說來聽聽”,讓孩子結合自己當下的生活想想、說說。


《寫給兒童的中國地理》在敘述方式上也特別注重故事性和生活化。我們希望孩子愛祖國,那麼如何去愛呢?從瞭解腳下的土地開始,我覺得比較切合實際。


《植物的奮鬥》是把植物當做人來寫的,植物不用上學,不用工作,在人類看來真是優哉遊哉啊。如果有孩子再抱怨:“我太難了,還不如做一棵樹。”那就讓他去讀讀《植物的奮鬥》。每種植物為了發芽,為了喝水,為了爭取陽光,每時每刻都在工作。為了活下去,它不斷地奮鬥。


5

好書擺在孩子面前,是不是孩子就一定喜歡讀了呢?


汪:讓孩子愛上閱讀,必須有方法。有兩種方法比較有效:一是共讀,二是連接生活。


這裡說的共讀指親子共讀、師生共讀、生生共讀。


為什麼要共讀?因為孩子需要分享閱讀感受,需要從中找到認同和成就感。當你和孩子共讀一本書時,你就和孩子有了共同話題。當所有孩子都在談論一本書中的人物或故事時,沒有讀的孩子就會有迫切瞭解這本書的慾望,因為他需要進入這個話語圈子,否則,他就是孤獨的局外人。


我校二年級的孫老師曾觀察到一個有趣的事:兩個孩子是好朋友,一個喜歡讀書,一個不喜歡。課間,喜歡讀書的孩子就跑到圖書角看書,另一個不喜歡看書的孩子也只好站在旁邊等他。慢慢地,不喜歡看書的孩子也湊過去一起看。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不喜歡看書的這個孩子也有了自己喜歡的書,開始主動閱讀了。這就是常常被我們忽略的“同伴影響力”。


同理,一個愛讀書、經常談論書的家庭,孩子也更容易喜歡上閱讀。建議家長朋友在自己家的書桌、床頭或手袋裡要隨時放一本孩子沒讀完的書。總是帶著一本沒讀完的書,可以讓孩子在零碎的空閒時間裡隨時閱讀。


6

有什麼辦法能夠讓孩子保持閱讀激情?


汪:這需要有一套好玩的評價方式推動孩子不斷進階式閱讀。


比如設立一、二年級“百本書閱讀俱樂部”和三、四年級“百萬字閱讀俱樂部”,設立閱讀存摺和各種進階慶祝會。每一本書的閱讀都要有開啟和結束儀式。孩子讀到一定數量的時候,老師在教室裡進行慶祝;達到更高數量,學校進行慶祝,比如校長為他發證書、走紅地毯、邀請家長到校分享等。


這是閱讀的數量的進階,那又如何保證孩子閱讀的效果呢?要創設一切機會給孩子進行分享交流,展示閱讀成果。最簡單的就是開闢一面讀書牆,用思維導圖等方式呈現孩子讀書成果。在我們學校,連期末給孩子的評語也是來自共讀書中的人物形象,以孩子們喜歡的角色來頒發具有象徵意義的生命獎。


在展示閱讀成果的分享交流中,最受孩子喜歡的就是期末戲劇。期末,每個班級都會挑選一本共讀的書作為劇本,全班孩子人人上陣,每一個角色都要競爭,一切都是孩子自己組織,老師提供服務。演出時和真正的劇場演出一樣隆重,有海報宣傳,有演員、導演名單,有化妝舞臺設計等等。


每一次演繹都是一次深刻的體驗式閱讀,極大地激發了孩子深度閱讀的動力!這個過程中孩子們所獲得的也遠遠超越了閱讀這本書本身。


7

閱讀怎樣跟兒童的生活發生關聯呢?


汪:和生活發生關聯,不僅是我們閱讀的觀念,也是全課程所強調的教育理念,讓孩子意識到不是為了學習而學習,而是正在過自己當下的生活。我們學校開展的是“全課程”項目式學習。比如,在春天裡開設春天課程,閱讀的書目也和春天有關:《世界上為什麼會有花》《春天的計劃》《根娃娃》等。今年的清明節很特殊,我們精選了關於生命和死亡的兒童繪本、電影、小說、詩歌推薦給孩子,比如著名的《爺爺變成幽靈》《夏洛的網》《尋夢環遊記》,還有革命先烈的故事等,我們希望經由多維的閱讀體驗,讓孩子站在更高處眺望生命的遠方。


後疫情時代,學生的大閱讀如何打開?這位名師的直播引爆家長圈


附錄:汪秀梅答網友六問


網友WW:孩子從小讀了很多書。都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但孩子的寫作還是不行,咋回事?


汪:首先我們要釐清讀和寫是兩個概念,讀是輸入,寫是輸出。一個人能寫一手好文章,他一定是博覽群書的人。但是愛讀書並不意味著一定能寫好文章。讀書破萬卷就好比巧婦有了米,下筆如有神就好比巧婦還要懂得烹飪的技巧。當孩子大量閱讀之後,還需要養成不斷動筆的習慣,經常練習才能寫好文章。

同時閱讀也分深層次閱讀和淺層次閱讀,淺層次閱讀可能僅停留在故事表面,而深層次的閱讀會關注人物、情節等細節刻畫。我們要幫助孩子在大量閱讀基礎去發現書中的表達規律和特點,讓孩子從中學習寫作技巧。


網友Justin: 有些孩子閱讀興趣比較單一,只喜歡讀同一類型的書,家長要不要干預?

汪:建議開展批判式閱讀的遊戲,把喜歡的書和不喜歡的書放在一起對比,對於喜歡的書說出喜歡的原因,不喜歡的書說出不喜歡的原因。批判的同時就是在對比閱讀。同時,家長和老師分析孩子喜歡讀某類書的原因,在他不喜歡的書裡找到他的興趣點,有意引導孩子廣泛閱讀。


網友糖糖:孩子只愛看漫畫,不愛看文學作品怎麼辦?


汪:漫畫書也分層次。有一些漫畫書比較庸俗,但也有很多堪稱經典的高品質漫畫。孩子在某個特定的年齡階段,讀高品質的漫畫圖書是可以的。但不能一直停留在這個階段。


著名兒童閱讀推廣人王雲老師曾說:隨著孩子年齡增長,閱讀是需要進階的。當我們抱怨孩子只喜歡讀漫畫類圖書的時候,我們是否提供了讓他閱讀升級的方式?這不僅是幫孩子找到他想讀的書,還包括一種心靈的觀照、理想的引導。


孩子想讀的書,從來都和他對於世界的探求相關聯。比如在孩子遇到嘲笑不知道怎麼辦時,我們可以讓孩子讀《一百條裙子》;當孩子剛上三年級面對各種變化和困惑時,我們可以讓他讀《雷蒙拉八歲》;當孩子與朋友相處出現各種各樣問題時,我們會讓孩子讀《夏洛的網》等。閱讀和生活鏈接,讓孩子在書中找到生活中的自己。真正適合孩子的書,是在為他的困惑提供答案。


網友LU:每次給孩子買很多書,他也看得特別入迷。看完後問他有什麼感受,他卻什麼也說不出,為什麼?


汪:因為你問的問題太籠統、太空洞了。即便是成人當問及讀了這本書你有什麼感受,我們也未必一下子就能很清楚地表達出來。我們需要把問題具體化,比如:你喜歡書中的誰?為什麼?你不喜歡誰,為什麼?等等,這樣孩子就會有話可說了。


網友惠姨:現在電子書流行,還有必要閱讀紙質的書嗎?


汪:閱讀的媒介不重要,重要的是閱讀本身——讀什麼,怎麼讀!媒介儘管不同,我們引導孩子閱讀的初心都是一樣的。電子書、紙質書各有優勢。就我個人而言,我還是喜歡閱讀紙質的書,感覺上會更舒服,因為無論怎樣的電子書,對視力都會有不同程度的傷害。


網友玲玲:孩子平時作業很多,讀那麼多課外書會影響學習成績嗎?


汪:我們一直以來總有一個錯誤的認識,認為除了語文課本其它的閱讀書都是課外書,認為課外書都是在課外讀的。


國家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孩子小學閱讀量不少於145萬字(這只是個保底數)。課外書並不是僅僅在課外讀的。很多專家和教材編寫者都提出課外閱讀要課程化,我們現行使用的國家統編語文教材裡增加編排了“和大人一起閱讀”“快樂讀書吧”等欄目,就是要求課內外閱讀一體化,課外閱讀是語文課程重要的組成部分。過去很多人認為: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但是現在不同了,很多專家學者認為:得語文者得天下!從高考也可以看出語文的重要性,語文學科分數比例非常高。而學好語文的關鍵是閱讀,因此我們也可以這樣說:得閱讀者得天下!

<code>

/<code>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