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讓查情配種變成了非瘟散毒過程

一定範圍內豬多次小劑量接觸非瘟病毒與單次高劑量接觸都容易造成感染,也就是說在大環境帶毒的前提下,與豬接觸頻率越高的傳播途徑越容易導致豬群感染非瘟。

我們分析各種傳播途徑,發現人是最重要的傳播因素。

首先人是與外界包括車輛、物品以及生產工具的間接接觸者,現實生產中人又是與豬直接接觸最為頻繁的,生產中包括查情、配種、免疫、斷奶、轉群、分娩這些環節我們不得不與豬進行親密接觸,而這些接觸是存在傳播風險的。

母豬發情時,體內激素作用下,代謝發生改變、子宮頸擴張生殖道粘膜暴露與外界相通,在這種情況下與人員及外界的接觸風險極大。因此非瘟背景下,查情配種應有區別於以往的操作。


一、非瘟背景下的查情操作

(1)補充生殖營養、增加光照促發情,發情越明顯查情接觸越少,風險越低;

(2)提高查情效率:儘量安排經驗豐富的配種員查情,也可嘗試在夜晚查情,因為發情的豬在夜晚更顯得與其它豬躁動不安,即可提高查情效率,也可減少多餘的查情接觸;

(3)設計並製作公豬鏤空專車查情

  • 避免公豬與母豬直接接觸;
  • 全方位立體刺激,母豬可以聽到公豬叫聲、嗅公豬氣味、看到有型的種豬;
  • 公豬行走路線人為可控,避免意外風險發生。
不要讓查情配種變成了非瘟散毒過程


二、非瘟背景下的採精操作

公豬安全即精液安全,精液安全即全場母豬安全,做好公豬及精液的安全管理尤為重要,包括外購精液同樣需要注意無菌操作:

不要讓查情配種變成了非瘟散毒過程

不要讓查情配種變成了非瘟散毒過程

1)帶雙層手套;

2)擠尿;

3)消毒-生理鹽水沖洗-無菌紙擦乾。


三、非瘟背景下的配種操作

配種操作時,人員、母豬後軀、外陰清潔及消毒、配種所使用工具都是不容忽視的細節,既能保證敏感病原的交叉感染,也是防止子宮內膜炎發生的重要環節。

不要讓查情配種變成了非瘟散毒過程

安全與產能提升是當前養豬的兩大主題,但安全永遠是第一位的,非洲豬瘟不接觸即不感染,生產實踐中任何操作都需要具有無菌意識,儘可能運用營養、管理及規範操作減少和避免接觸性操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