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要蓋那個夏涼被”,孩子的固執裡藏著深深的想念

我有點詫異,隨即拒絕說:“不可以哦,每個小朋友都有屬於自己的小被子,不能蓋別人的。況且爸爸蓋過的夏涼被需要清洗,洗乾淨之後爸爸蓋著才舒服。而且夏涼被一般是夏天才蓋的哦!寶貝,你說對不對?”


“不對,我就要蓋爸爸的夏涼被!”他帶著哭腔,立即反駁到。我還想說什麼,他突然又哀求道:


“媽媽,你千萬不要把爸爸的味道洗掉,我要蓋到爸爸回來。等爸爸回來,你再洗……”


“我就要蓋那個夏涼被”,孩子的固執裡藏著深深的想念


拗不過他,我只好暫時妥協,讓他蓋上了爸爸的夏涼被,上面再蓋一床簿毯。沒想到,小小願望獲得滿足的他還高興地對我說了一聲:“謝謝!”


透過窗外微弱的燈光,看到在小床上的他用小手使勁地拽著被角,小鼻子還鑽到被子裡聞著爸爸的味道。我的心裡五味雜陳,如果此時爸爸躺在旁邊陪著他入睡,那該多好。想著想著,眼眶泛紅了。


其實,在聽到孩子說“我就要蓋那床被子”這句話時,我的心也跟著顫抖了一下。腦海中浮現先生這次臨出門前的情景,兒子破天荒地流著眼淚,表現出對爸爸依依不捨的感覺。


我大感詫異,以往面對爸爸去外地這事,他就表現得像沒事一樣。

可是,孩子開始依戀起爸爸了。


第二天,在上學路上,我問兒子:“小神獸,你為什麼非得蓋爸爸的被子呢?“


他不好意思地撓了撓頭說:因為我想爸爸,想爸爸陪我一起玩的時光!


“我就要蓋那個夏涼被”,孩子的固執裡藏著深深的想念


原來兒子的固執裡藏著對爸爸深深的想念,一股酸楚的感覺湧上心頭,每一個孩子都渴望爸爸的陪伴。可我們卻被現實逼成了“喪偶式育兒”,我們分隔兩地,爸爸在北京工作,而我們母子三人卻留在老家,只有節假日才能團聚,所以,孩子跟爸爸相處的時間少之又少。


我深吸了一口氣,努力平靜下來後,又問道:“那你從什麼時候開始喜歡爸爸的呢?”


“我很久之前就喜歡爸爸了,因為爸爸每次回來都陪我和妹妹一起玩遊戲,披著披風好有趣啊。爸爸還懂很多歷史知識,比如:《三國演義》、《西遊記》等等,我覺得爸爸知識好淵博啊,我想讓爸爸陪著我,不想讓他離開……”


看得出,在孩子的世界裡,只要爸爸陪他們一起玩,就很開心,也很知足,就覺得爸爸是天底下最好的爸爸!


儘管爸爸每次休假回來,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陪兩個孩子一起瘋玩,但這依然無法滿足孩子們對爸爸的依戀。他們三個在一起玩的場面是如此開心而溫暖,看著他們在床上披著單子當披風,一會舉高高、一會過家家,是如此愜意。可能孩子們真的需要一個懂他們的爸爸,陪他們瘋玩的爸爸……


“我就要蓋那個夏涼被”,孩子的固執裡藏著深深的想念

(孩子畫的一家人在一起的畫)



每次看到他們瘋玩的場景,我深深地感受到,孩子需要爸爸已遠遠超過了我這個媽媽。如孩子所說:

媽媽和爸爸陪著玩,有時候是一樣的,有時候是不同的。

一樣的是爸爸、媽媽可以一起用小被子來讓我和妹妹盪鞦韆;

不一樣的是:

比如,媽媽陪我讀繪本故事的時候,您總是讓我點讀認字;

會在屁股後面追著讓我學騎自行車、平衡車,可是我不願意啊!

而爸爸學問多,他會邊讀邊給我解釋,而且會教我怎麼騎車,有時候我們還會比賽,我覺得很有意思……”


聽到孩子如是說,有失落,但更多的是反思:原來看似愛,其實是傷害,我並沒有給孩子真正的自由。因為媽媽帶孩子玩時偏向於“安全”因素,時時刻刻把孩子的安全放在第一位,不斷提醒他們注意這個,小心那個,以至於他們在玩的時候畏首畏尾,放不開,多多少少對他們的大運動和身心發育有所阻礙。


然而,爸爸帶給孩子的感覺卻是“刺激好玩”。爸爸身強力壯,喜歡把孩子抱在懷裡舉高高,或者坐飛機,玩打打鬧鬧的遊戲。這些遊戲可以培養男孩勇敢的性格、鍛鍊女孩子保護自己的意識。和爸爸在一起,對於孩子性格的培養有很大的幫助。




在親子關係方面,爸爸是孩子的成長路上的養料保障,而媽媽一個人給不了孩子全部的愛。

父愛這座隱形的大山,就是在為孩子們腳下的路打地基,不管是女孩還是男孩,享受的父愛越多,他們各方面成長的就會很好——愛有多少,成長的可塑性就會有多大。


可惜,大多數爸爸在育兒的過程中都是缺位的。縱然,北漂的爸爸每次回家陪我們的時間很多,但我們依然覺得時間如白駒過隙。因為我們都需要他,離不開他。總而言之:有家,有愛,有爸爸、媽媽的陪伴才更完美。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面對爸爸的缺席,媽媽怎麼做才能彌補孩子心中對爸爸的那份思念呢?


媽媽懂得得體的退出,放手讓爸爸陪娃


大多數女人有一種“通病”——喜歡大包大攬家中的大小事務,把自己當保姆。尤其是男人一年回不了幾次家,很多妻子都會放下自己的身段,把老公像太上皇一樣伺候,甚至擔心孩子打擾爸爸。所以,有些媽媽經常說“自己玩去,讓爸爸休息會”,還有媽媽甚至害怕爸爸不會帶孩子,粗壯的身體會傷害到孩子,所以就剝奪了爸爸帶孩子的機會。




其實,無論是孩子,還是爸爸,少有的時間更需要用來建立情感鏈接。所以,當爸爸回家時,媽媽要懂得得體的退出,放手讓爸爸陪娃,無論他們怎麼打鬧,媽媽抱以微笑就好。在打鬧中、在嬉笑中培養建立起親子溝通的橋樑。


家務共分享,營造溫馨氛圍


即使爸爸回家的時間很少,媽媽也千萬要記得讓爸爸分擔一部分家務,讓他感受到家需要他,妻子與孩子需要他,家是他溫馨的港灣,而不是他花錢住的賓館。婚姻其實就像放風箏,無論他飛多遠,你抓住那根線,總能收放自由。


一家人共同做家務,讓爸爸深深地感受到自己是家裡的男主人,讓孩子感受到一家人團結、溫馨、和睦的氛圍,時常期待爸爸的迴歸。即使爸爸回家時間少,爸爸回家的溫馨畫面也會成為孩子美好的回憶。


時常跟爸爸視頻,讓無限網絡傳遞彼此思念


當一個男人心中有家、孩子時,無論他有多忙,他都會找時間跟孩子聯繫,打電話或者視頻,在視頻中與孩子互動,在視頻中傳遞彼此的思念。


留有爸爸的安撫物,讓孩子感覺“爸爸就在這裡”


後來,我和兒子約定“專屬爸爸味道的夏涼被”不急著清洗,因為那條夏涼被上散發著兩種味道:

一種是來自妻子對先生崇拜的男人味道——責任、擔當;

一種是來自孩子對爸爸思念的甜蜜味道——渴望、喜歡!


“我就要蓋那個夏涼被”,孩子的固執裡藏著深深的想念


思念是一把刀,是孩子用這把刀把對爸爸的需求刻在我們心上!讓我們努力把“爸爸去哪了”轉變成“孩子,爸爸就在這裡”!


睹物思人,孩子也不例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