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邏輯中:中國企業家面臨的困境

市場邏輯中:中國企業家面臨的困境

概括地說,企業家的工作就是兩件事:第應對不確定性。這是1921年美國經濟學家奈特( Frank H. Knight)提出來的,他在其名著《風險、不確定性和利潤》中證明,沒有不確定性,就沒有經濟學意義上的利潤。利潤是對不確定性的補償。第二,推動社會的創新。創新是企業家的責任,不是技術專家的責任技術專家只是在發明,創新是把發明變成一個對消費者有價值的東西。創新是“創造性的毀滅”,比如現在用的MP3,毀滅了索尼的Walkman,而索尼的 Walkman,是對卡式錄音機的毀滅。每一種新產品,都是對原來一種產品的毀滅。這是熊彼特在1911年的《經濟發展理論》中提出的重要觀點。

中國的企業家和西方市場經濟發達國家的企業家是否一樣?從大概念來看,是一樣的無論中國的企業家,還是西方的企業家,都在應對不確定的問題,都在進行創新。但我們細分之後,發現不一樣。不確定性可以劃分為兩類,一個是市場的不確定性;一個是政策的不定性。創新也可以劃分為兩類,一個是技不、商業的創新,比如說推出新產品、採用新的生產方式、新的商業模式等;另一個是制度創新,如設計一些新的、可能和政府博弈的制度安排。

這樣劃分後,西方企業家和中國企業家的區別就顯現出來了。西方企業家應對的主要是市場的不確定性,主要進行技術和商業的創新。所以他們的精力主要用在預測未來消費者是什麼口味,未來技術發展的趨勢是什麼,用什麼樣的新產品才能贏得市場上。而中國的企業家,把太多的精力放在應對政策的不確定性上,比如說,要想這件事今天能不能做,明天還有什麼事可以做,又比如獎金能不能發、期權能不能搞,等等。他們大量的精力在應對政府上,以找出一些繞過現行政策的辦法,進行所謂的制度創新。如果我們用一個矩陣圖表示,西方企業家落在西北角,中國企業家則在東南角。

這樣看來,在全球競爭的舞臺上,中國企業處於非常不利的地位。因為消費者並不關心你整天在忙什麼,工作有多辛苦,不會因為中國企業家比美國企業家忙多了,就給他們多付錢。他們只會在乎,你生產的產品是否比別人更好,你創造的價值是否比別人更大,並據此作出選擇。所以中國的企業面臨著很大的挑戰。

這不是憑空而講。大家可以調查一下,中國的企業家是不是要比外國企業家忙。外國的企業,無論多大的老闆,都會有自己的休假時可,和家人聚在一起。而中國的企業家,很少有時間休假,甚至沒有禮拜天。為什麼?因為他們有太多來自政策的不確定性要應付。一箇中國企業家很難告訴你,下個月在幹什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