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高效完成寒假作業,家長需掌握這4個原則

你肯定希望自己的孩子寒假裡該玩的時候好好玩,該寫作業的時候認認真真寫作業,一個寒假下來快樂又進步。

但是真實的情況可能是,孩子每天起床已經10點了,吃口飯,玩一玩,看會電視,玩會手機,作業寫了兩行,到睡覺時間了。

如何讓孩子高效完成寒假作業呢?需要家長們瞭解4個原則,幫助孩子合理安排時間,高效完成作業。


讓孩子高效完成寒假作業,家長需掌握這4個原則

讀1小時,不如讀55分鐘

百貨公司大拍賣時,2000元的東西,如果改成1900元時,顧客就覺得便宜多了,而立刻買下來。

如果你想讓孩子做“1小時”功課,那麼就把這“1小時”時間稍微縮短,改成“55分鐘”或“50分鐘”。事實上,縮短5分鐘或10分鐘雖不算多,但是在心理上,卻有好幾倍差別的效果。

也就是說你讓孩子做“1個鐘頭”作業,和做“55分鐘”的作業,感覺上後者要比前者減輕好幾倍負擔呢!

猛一看,這好像是在騙自己,但是問問自己“我會不會上當?”


做功課,求量不如求質

對考上一流大學的學生追蹤調查的結果,發現他們每天幾乎都睡足8小時左右。

一天應該做幾小時功課才適當?

就算是中學生,從學校回來以後,在家能夠集中精力用功的時間,以2-4小時為最大限度。而無法長時間集中注意力的小學生,頂多以2小時為限,

再繼續下去效率不但不能和時間成正比,反而會傷害孩子的身心,結果造成孩子討厭讀書。

有的家長說自己的孩子:“從學校一回來,就關在書房,除了吃飯時間以外,都不出來。”其實,就算躲在書房也未必一直都在讀書。做功課與其求量,不如求質。


讓孩子高效完成寒假作業,家長需掌握這4個原則

分散學習效果好

同一個科目如果需要讀5個鐘頭時,1天讀5小時好,還是分成5天每天讀1小時好?

前者稱為“集中學習”,後者稱為“分散學習”。一般來說,以“分散學習”的效果比較好

以某項作業的實驗來看,同樣的作業集中在一天做,和1天1次分為20天做,兩相比較,每一次的作業效能,後者確實比前者高出30%。

就像人一天要分三次吃飯一樣,讀書也不能一次讀完,必須插進休息時間,分好幾次讀,效能才能高。

這件事,從紐斯特“對所學的東西能記憶多少”的實驗中也獲得證實:在學習某一科目時,與其連續強記,不如休息之後再記,才不會使記憶的內容重複搞混,這就是有名的“紐斯特法則”。

考試前一夜臨時抱佛腳死記硬背的知識,一考完之後會忘得一乾二淨,也是這個緣故。

所以,在和孩子擬定學習計劃時,與其以1小時為單位,不如以20分鐘為單位。


吃飯前後一小時,讀書效率並不高

“等飯做好了,我會喊你,現在你還是好好讀書。”

“吃過飯別東摸西摸的,快點去做功課。

爸爸媽媽掛在嘴巴上的就是“去做功課”,而且是在吃飯前後的一小時內最常說。但很多媽媽似乎都不明白,“吃飯前後1小時”其實是一天裡面效率最低的時候。

從生理學上來說,吃飽飯後,全身的活動能量都集中在消化器官,頭腦的活動相對地也就遲緩了。

而空肚子的時候,所有的動物都在為尋求食物而四處移動;人類的身心動向,又何嘗不是集中於“食物探索行動”中!

換句話說,吃飯前後1小時,心力是最不傾向於頭腦的時間。

雖然常常有人說:“珍惜吃飯的時間,也要用來讀書”,但實際上這時候即使讓孩子讀書,也只是浪費時間而已。

吃飯前後應該讓孩子好好休息,以充分儲備接下來做功課的有效能量,從效率上來說,這才是上策。

總之,就是要縮短每次學習的時間,確定每個小時間段內的學習內容並保證完成,提高單位時間內的效率,不要讓孩子的心力白白浪費!

還有,每個孩子的主學習渠道不同,聽覺型、視覺型、觸覺型的孩子思考模式不同、行為模式不同,家長還要根據孩子的特點制定學習計劃。


讓孩子高效完成寒假作業,家長需掌握這4個原則


歡迎學習王晶老師的《好父母 懂孩子》短視頻課程,讓你一次透徹瞭解孩子從小到大的發展規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