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阿慶:真醇收藏見遠古

孫阿慶:真醇收藏見遠古

山西畫報神池訊(記者 鄭志東)一位手持古物者苦於沒有文物識別技術和這方面的專業知識,卻想知道一下古物的來朧去脈,正為難怎麼辦時?有人向他推薦了在文物收藏保護開發利用方面別有建樹的山西省河曲縣阿慶博物館館長孫阿慶。果然名不虛傳,阿慶彗眼識別,一下子就給問尋者準確說出了古董的年代和其所具價值,令人佩服。

孫阿慶:真醇收藏見遠古


不知遠古,怎曉古董幾何?民間有高人。記者慕名專訪孫阿慶,訪談映證了傳言。此人確有“金鋼鑽”能攬“瓷器活"。置身坐落於河曲小縣西口古渡的阿慶博物館,400平方米的博物館內陳列收藏著3000多件藏品,平均每平方米就擺置70餘件。這些古物品中有春秋、戰國、漢、唐、宋、元、遼、金、明、清歷朝歷代的藏品,大都是宋代磁州窯民窯瓷器物件,經濟價值不是很大,但是均有歷史考古研究價值。尤其是唐代的3件唐三彩陶和大量宋、元磁州窯,白釉鐵繡花玉壺春更顯珍貴。

收藏出名堂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若能在央視露臉一下自己的絕活手藝,是每個文化人夢寐以求的美好願望。孫阿慶鼓搗收藏弄出了名堂,成了忻州市收藏界首位走進央視的小縣人物。

CCTV《藏寶天下》,是一檔以展現中國藝術文化、藝術情懷、藝術傳承為主的文化節目。孫阿慶以30多年的收藏曆史和鑑定資歷成為該欄目的鑑寶部經理。此時此刻,他已不是一個山西民間普普通通的民間收藏家,而是全國知名的瓷器鑑定專家,被國內外多家權威收藏鑑定機構聘為鑑定師。

孫阿慶:真醇收藏見遠古


小地方的小人物孫阿慶搞大收藏弄出了大名堂。他是忻州市這個行當的集大成者,不僅僅是因為藏品多、年代久,而更是以他深沉熱愛遠古的人文情懷為人稱道。阿慶搞古董收藏,不僅讓縣內外的人們目睹到河曲老古董的真容,而且刷新了人們對河曲歷史文化的深度認知。他的真醇逸趣不僅體現在對古物收藏保護鑑定方面的卓越建樹,而且是對家鄉遠古物品的開發,利用作出的一份積極貢獻。

孫阿慶:真醇收藏見遠古


阿慶博物館的千餘件館藏品,以宋代、元代的磁州窯白釉鐵鏽花玉壺春為主,藏品多為磁州窯民窯瓷器。 2016年,孫阿慶響應國務院關於制定鼓勵社會參與文物保護的政策號召,獨資成立了河曲縣首家忻州市也少見的第一家民間個人博物館。此館收集展出從春秋、戰國、漢、唐、宋、元、遼、金、明、清時期的多類古玩藏品,讓人睹物思古,嘆為觀之。

古董之古,史籍記之。《五雜俎》記載:“今俗語窯器謂之磁器者,蓋磁州窯最多,故相延名之,如銀稱米提,墨稱腴糜之類也”。足見磁州窯的知名度高。阿慶對瓷器如數家珍,他說明、清是中國瓷器的一座高峰。尤其是清代的康熙、雍正、乾隆時期,瓷器鑄造,形體秀美、胎體輕薄、實彩細潤,工藝達到頂峰。其時,家中有無瓷器,成了衡量其身份高低的標準及實力的象徵。

孫阿慶:真醇收藏見遠古


記者獲悉,中國瓷器,作為中國最偉大的發明之一。它所體現出的不僅是登峰造極的鑄造工藝,也代表了中國歷史文化的興衰。近年來國家大力弘揚國粹藝術 傳承傳統文化的大好政策,更使中國瓷器以其濃郁醇厚的中華民族特有藝術風韻,吸引中外藏家,也被世界關注。

孫阿慶:真醇收藏見遠古


可以說,中國古代陶瓷以其獨特的價值詮釋著人類文明的發展和演變。她品類繁多、蜚聲海外,是人類文明發展史上可書可記的器物之一。

山西磁州窯作為我國宋代北方最著名的民間瓷窯之一,正是在其他瓷窯長時間的交融影響下,逐步成為我國北方最大的民窯體系,深深的影響了國內外陶瓷藝術的發展,歷來被世人所津津樂道。

孫阿慶:真醇收藏見遠古


據考證,山西省河曲縣的硬地岇,陽坡泉,磁窯溝等村子為宋代此地的中心窯場。保德,苛嵐等縣的窯場均是受其影響發展而來。從宋、金時期開始,瓷器裝飾技法變豐富,紋飾變精美。而在山西磁州窯的裝飾當中,白地黑花最具有代表性,也是稀有的品種,同時兼備審美及實用價值。此外,磁州窯還燒造白釉剔、劃花、黑釉剔、劃花、白地黑花配剔劃花。

內行說道,外行知曉。原來山西磁州窯的器形主要有瓶、甕、枕、壇、盤、碗、盆、罐、缽、 爐、盒、水注、盞託及佛,觀音塑像等。磁州窯的紋飾線條粗獷豪放,題材豐富多彩,如龍、鳳、動物、人物、花鳥、魚藻及山水等,擅於將圖案、吉語、詩詞、歌賦、警句、格言及民俗、生活形態等,融入陶瓷藝術當中,這一裝飾風格也是宋、金時期大批文人參與瓷器製作的結果,也是文人好名務虛情懷的留念。

保護有門道

古代的好東西如果能保存到現代,未嘗不是好事一樁。遺憾的是,這種可能性十分渺茫。

既收又藏不賣還交流,就是這些年阿慶保護古物的根本門道。

河曲舊縣是磁窯的主要產地之一,孫阿慶自小在舊縣長大,自幼得到此地磁窯文化的薰陶。他二十歲時曾走街串巷收過古董。那年為了得到一箇舊瓶子,他居然咬牙把剛騎了不久的新摩托車給了人家,換到了個古瓶子。儘管對古代藝術品的瞭解和熱愛近於痴迷,但養家餬口還是不能迴避的謀生大計,多種因素促使他1997年在河曲縣城成立了一個“阿慶百貨”店,發展至今已有20多個年頭,生意看好反哺收藏,河曲人家喻戶曉。

收藏不是垂手可得,百貨店的收入是阿慶多年來購買古董的基礎財力支持,30年來攢下3千餘件古董,給後代留下了歷史文化的見證。2011年他在原開古玩店的基礎上又升級為一座個人博物館,館不在大,精品則名,引人參觀,絡繹不絕。

從利益的角度來看,古玩一行難做。許多收藏者為賣而收,談不上藏。所以手裡也留不下多少古董。阿慶卻反其道而行之,他既收又藏,積攢下可觀數量,這些產自山西各地的民間舊器物,看著不起眼,但卻是價格不算高的真品,這正是古董的真正價值,也是吸引觀者的原因。

阿慶的收藏品裡,“玉壺春瓶”是其博物館裡的拳頭古董,毫不誇張地說有質有量有品有相的玉壺春瓶全國獨一無二。何為玉壺春瓶?它是宋瓷中具有時代特點的典型器物。瓶的造型多定型於宋代,歷經宋、元、明、清、民國直至現代,成為中國瓷器造型中的一種典型器物。這種瓶子原本是古人用來裝酒倒酒的瓶子,使用這種瓶子的地方很多。尤其是河曲舊縣,有些村子至今還遺留存有宋代燒瓷的窯址。這種瓶子造型精美,留存數量較多,價格也不是很高。而且由於是民間器物,仿造少,假貨概率低。阿慶常年積累,手中最多、最精、最有價值和最具代表性的藏品,就是這些現世罕見的“玉壺春瓶”。因此孫阿慶被圈中行內稱為“中國玉壺春之王”。

阿慶博物館展櫃裡,陳列著很多黑白瓶子,古老、筒樸、不乏神韻。實踐出真知,阿慶告訴記者,古代磁窯燒製的器物手感較重,因為古代是手工拉坯,導致器物厚薄不均勻。現在機器製作,分量較輕。釉質上也有區別,古代的釉料純度不高,所以器物表面會有凹凸不平的顆粒物,而現代的釉料純度高,施於器物,平整光滑。

阿慶博物館的品牌打造有個宗旨,那就是不求樣樣精通、件件精品,但求融貫一家、獨具特色,符合收藏基本規律,所以大獲成功。

孫阿慶:真醇收藏見遠古


開發重長遠

如何古為今用?怎樣把古物開發好和利用好?現代社會中古董的價值和作用究竟在哪裡?……都是阿慶這些年來認真思考並著手解決的問題。

其一認識古董,知曉歷史。阿慶與同行廣泛交流學習,一起共同成長。阿慶博物館有專門建立的5個古董鑑定文物知識交流學習群,中國著名收藏家馬未都也在其中。通過微信群的互動,阿慶藏品引人入勝,慕名觀者曰增。鑑寶識物等相關活動也層出不窮。阿慶的堅守和積澱,使其眼力和判斷力達到質的提高,到致他在古玩鑑定圈子的名氣越來越大。

孫阿慶:真醇收藏見遠古


其二作為忻州市民間個人博物館,獨具特色是根本,也是古董價值所在。主打獨特的“玉壺春瓶”展品。有的地方不僅藏品少,而且其中不乏贗品。而這裡的玉壺春瓶不僅數量最多,而且品質上乘,名聲在外。阿慶博物館屬於山西民間瓷器的專題收藏,藏品年代跨度大,與其他地方的同類型主題比較更加專業。

其三是開發利用古董的前提是保護文物,讓內行研究有真物有實物,讓外行目睹古董知歷史、曉過往、勾鄉愁、動鄉情,從而熱愛家鄉。阿慶的能力與實力就是在正確的方向下得到了成長,他把自己多年的收藏和鑑定實踐,摸索總結出一套較為科學的技巧方法。名實相符,獲得多個頭銜:“國際註冊藝術品鑑定師”、“歷博特聘瓷器鑑定專家”、“人社部藝術品鑑賞實用測評師”、“北京城雅藝術品鑑定中心副主任”、“山西省收藏家協會理事”……但最讓他欣慰的卻是“河曲縣文物保護員”,這個名份接地氣。

孫阿慶:真醇收藏見遠古


良心使然,河曲養育了阿慶,阿慶對黃河邊上的河曲古城情深似海。老爺廟牌坊、河神廟與西口古戲臺,護城古樓這些年都留有他守護的足跡……2009年,阿慶他挑選了98件藏品無償捐給河曲縣博物館。2018年他借勢傳統熱鬧人多的河曲古老河燈節,自費邀請業內知名專家,在西口古渡廣場,免費為父老鄉親作鑑寶活動,成為當時當地百姓熱議的人文佳話。

河曲歷史文

孫阿慶:真醇收藏見遠古


孫阿慶:真醇收藏見遠古

化悠久,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祖先煙火遺痕,留下了很多文化遺產。阿慶作為河曲縣長城學會副會長,希望人們不忘初心,自覺投身於文物保護,收藏開發保護利用古董,弘揚家鄉歷史文化。

阿慶說,他收藏的古董要一輩人接一輩人傳下去,他收藏古董的故事,要一代人接一代人講下去……

忘記歷史,就意味著背叛。河曲遠古的文明不能消失,記憶就在保存的古董中……

孫阿慶:真醇收藏見遠古


山西畫報忻州記者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