辯證看:一季度經濟“負增長”背後的“正能量”

“六問”一季度經濟形勢(1)

本報記者 周子勳

4月17日,國家統計局公佈的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GDP)為206504億元,同比下降6.8%。這一增速是我國自1992年公佈季度GDP數據以來的首次負增長,也是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的首次季度性萎縮。

引人注意的是,在一季度經濟數據公佈的當天,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時間召開了分析研究當前經濟形勢和部署經濟工作的會議,會議首次提出了“六保”任務,即保居民就業、保基本民生、保市場主體、保糧食能源安全、保產業鏈供應鏈穩定、保基層運轉。

多位專家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認為,疫情衝擊下的一季度經濟出現明顯下滑符合市場預期,但這只是短暫的外部衝擊影響,不會形成慣性的下滑力量。中央提出“六保”任務是堅持底線思維和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的科學決策。隨著更大的宏觀政策落地以及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優化市場資源配置等,將為我國經濟發展提供新的增長動力,促進經濟回升至潛在產出水平。

辯證看待數據背後的經濟現象

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所長黃群慧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一季度GDP增速下降6.8%表明,疫情對經濟季度性的短期衝擊是前所未有的,其衝擊程度遠遠超過了2003年“非典”和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副部長許偉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指出,疫情衝擊導致一季度GDP增速下降,將使今年如期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標面臨較大挑戰。百年一遇的疫情衝擊不同於一般的週期性衝擊,因此有必要因時因勢調整經濟社會發展節奏。一季度經濟數據發佈以後,市場反應較為平穩,表明短期經濟增速大幅下滑的事實已成社會各界共識,及時如實發布信息,提高透明度,更有利於引導預期。

“總需求不足是當前宏觀經濟矛盾的主要方面。在國內疫情形勢得到基本控制的情況下,復工復產加速推進,供給端衝擊有所緩釋。然而,疫情對消費者心理和行為影響仍然未發生根本性扭轉,宏觀經濟矛盾的主要方面已經由復工難轉向需求不足、企業缺訂單。”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綜合經濟研究部副主任馮煦明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如是說。

但是,GDP是一個綜合數據,需要辯證地看待一季度數據背後的經濟現象。黃群慧指出,如果對比3月份和1-2月份的數據可以看出,無論三次產業的增加值,還是就業、投資、消費等其他各項經濟指標,都呈現出增速反彈、降幅明顯甚至大幅度收窄的特點。這些積極跡象說明此次疫情衝擊雖然強度很大,但只是短期的外生衝擊,3月份已經呈現快速恢復之勢。

而且,疫情催生並推動了許多新產業新業態快速發展。數據顯示,3月份,高技術製造業同比增長8.9%,其中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增長9.9%,工業機器人和發電機組產量分別增長12.9%和20.0%,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增長5.9%。

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教研部主任韓保江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也表示,我國經濟增長潛力大、韌性足、總體向好的基本面猶在,疫情擋不住扶貧攻堅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的最終勝利。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經濟研究部副部長劉向東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同樣認為,我國經濟發展內在基本面並未因疫情而產生實質性變化,特別是企業和居民的資產並未大幅縮水,不存在資不抵債的技術性破產情況,因此生產供應和消費恢復起來相對比較快。儘管海外疫情擴散給進出口帶來較大沖擊,但是國際商品價格下跌特別是原油價格下跌反而給國內經濟恢復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環境。

經濟增速不會形成慣性下滑

許偉指出,疫情仍然是決定後續經濟走勢的關鍵變量。防疫是否取得最終的成功,經濟是否能夠恢復正常狀態,並不完全取決於自身,同時也取決於境外防疫進展,必須要做好長期準備。

世界貿易組織(WTO)最新估計,2020年全球經濟增速將萎縮2.5%-8.8%。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根據當前國際疫情擴散的態勢及全球經濟表現,也預計2020年全球經濟下降3%。

“這次疫情衝擊是一個全球性的高強度衝擊。但相對而言,中國的經濟數據是令人鼓舞的。4月中旬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復工復產率已經達到100%,只要各項經濟社會政策得力,二季度GDP增速應該能夠轉正,三四季度會快速增長。”黃群慧說。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劉世錦也對本報記者說,一季度GDP在疫情衝擊下出現收縮與此前預估基本一致,但在一攬子宏觀政策措施刺激下,需求得到有效恢復,二季度經濟將出現一定幅度正增長,在不考慮第二波衝擊的情況下,假設三四季度受到反彈和刺激因素的支撐,將較潛在增長率高出2個百分點,達到8%左右的增長。若考慮到第二波衝擊影響,要有2-3個百分點的減值。

在劉向東看來,只要人民安居樂業生活富足,經濟增長的快慢就不再那麼急迫和重要。一季度經濟增速顯著低於潛在產出水平,說明這種情況只是短暫的外部衝擊影響,不會形成慣性的下滑力量。從經濟發展的內在動力看,中國經濟發展的韌性依然強大,只要政策適當,經濟快速反彈到潛在產出水平是可期的。

以更大的宏觀政策力度實現“六保”任務

黃群慧表示,中央在“六穩”的基礎上首次提出“六保”任務,是堅持底線思維和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的科學決策,只有在穩住民生的基礎上才能“穩中求進”地追求經濟增長的目標。

一方面,通過一攬子財政貨幣政策,保證總供給和總需求基本穩定,尤其是通過紓困等措施確保中小微企業渡過難關,不會發生大量企業倒閉,從而穩住就業。同時,要針對產業鏈供應鏈的中斷風險不斷強化對整個產業鏈的保護,通過供應鏈金融及提高核心企業信息能力確保經濟暢通。另一方面,要通過激勵創新激發經濟活力,進一步加快我國經濟新舊動能轉換。

劉向東指出,要促使經濟加快復甦並重返潛在產出水平,需要採取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引導經濟重返正常軌道,因此要用危機心態看當前的經濟增速變化,也要用應對危機的心態看經濟的恢復反彈問題。

許偉表示,當前最緊迫的任務就是要利用好我國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走在前列的積極條件,儘快暢通國內經濟大循環,釋放有效內需,穩住經濟基本盤。

韓保江也指出,打好後三個季度的經濟發展翻身仗,要精準發力,多管齊下。一是要保持戰略定力和底線思維;二是要發揮好政府宏觀調控的作用,從“小處”著眼,在“暢通”上用力,在“保鏈”上下功夫;三是要加快健全激勵和容錯機制。

馮煦明建議,宏觀政策的著力點應放在“三保三注重”:保民生,注重就業優先;保企業,注重立足長遠;保循環,注重穩定需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