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宰相張九齡

原創|翼翼爾爾,圖片|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

詩人宰相張九齡

張九齡一名博物,字子春。被尊為“嶺南詩宗”,被後世認為盛唐詩風的開拓人物.

詩人宰相張九齡

文才出眾,入仕為官

張九齡是進士出身,唐中宗時期中舉,唐玄宗時期先後擔任官中書侍郎、中書令和宰相等職。張九齡從小就具備較高的文學素養,十三歲時受到廣州刺史王方慶的高度讚賞,王方慶預言他日後定能出人頭地。後來,張九齡參加科舉考試時,得到主考官沈銓期的激勵褒揚,一舉中第。

張九齡及第的第二年,遇到被流貶到嶺南的張說,這位有著“當朝師表,一代詞宗”美譽的文壇掌門人對張幾齡作出了“後出詞人之冠”的高度評價。張九嶺為官期間,曾經上奏唐玄宗,提出不能忽略地方官吏的選用,要端正選用京官和外任的態度,還主張重用賢才,不唯資歷舉人。

詩人宰相張九齡

716年,張九齡官居左拾遺內供奉,上疏請求開鑿大庾嶺新路獲得批准,奉命親自監管這一工程。大庾嶺新路也叫“梅嶺驛道”,是我國曆史上貫通南北的重要途徑。它連接起海上和陸上兩條絲綢之路,促進了中原與嶺南之間的經濟和文化往來,對鞏固南北統一具有積極意義。

723年,張九齡升遷為中書舍人。但由於他跟張說交往甚密,後來張說遭貶,受到牽連的張九齡也被調任出京。731年,玄宗任命張九齡為秘書少監,井兼任集賢院學士,後又官至中書侍郎。733年,張九齡拜相。玄宗執政前期,安祿山奉命征伐吳和契丹,結果慘敗而歸。張九齡準備軍法處死安祿山,被玄宗攔了下來。後來,安祿山發動叛亂。玄宗逃到蜀地避難時,回想當年聽張九齡的話,也不至於落到如此境地。

詩人宰相張九齡

賢明正直,敢於力諫

張九齡做宰相時,武惠妃是後宮中獲得恩寵最多的妃子,她的親生骨肉壽王李瑁也是玄宗最疼情的一個黃子。奸臣李林甫千方百計向武武惠妃表明自己對壽王的忠誠,因此,時常在玄宗面前褒揚李林甫。沒過多久,李林甫就被擢升為黃門侍郎。這是僅低於侍中的副宰相級別的官職。

734年初夏,李林甫再次受到提拔,跟裴耀卿、張九齡等同朝為相。在所有的幸相中,李林甫最擅長逢迎拍馬,最能討得宗的喜歡。736年秋天,玄宗居住在東都洛陽。按照原計劃,應該在次年早春起程返回西京長安,但由於洛陽宮內時有異兆發生,玄宗便與眾宰相商討提前返回長安。

裴耀卿和張九齡都覺得當時正處於秋收時節,回西京一路所過之處的地方官府難免要抽調人手安排接駕事宜,這樣恐怕會耽誤了各地的秋收,所以他們向唐玄宗建議多留一個月,待各地秋收完畢,再起程西去。

詩人宰相張九齡

李林甫知道玄宗歸心似箭,便在離開前藉故遲走一步,待裴耀卿和張九齡走遠了,才對玄宗說:“東西兩宮都是皇家的宮苑,陛下理應可以自由往來,又何必等待什麼時機呢?就算是耽誤了秋收,也可以明年用免徵沿途郡縣賦稅的方式進行補償。陛下放心,我現在就去通告群臣安排行程。”

玄宗聽了以後非常開心,立即命李林甫全權負責安排起程事宜。於是,第二天,玄宗就帶著文武百官動身西行了。李林甫的這一舉動使得龍心大悅,同時,也使玄宗開始對張九齡心生不滿。

當年,玄宗打算拜李林甫為相時,曾經問過張九齡的看法。張九齡說:“封侯拜相都關係到社稷的興衰。陛下有意拜李林甫為相,我卻擔心他以後會成為國家的禍害。”玄宗沒有把張九齡的話放在心上,執意將李林甫提升為宰相。因為當時學識淵博的張九齡深受玄宗的賞識,所以,儘管李林甫心裡痛恨張九齡,表面上卻依然百般奉承討好。

詩人宰相張九齡

後來,執政十幾年的玄宗開始腐朽放蕩的酒色生活.疏於朝政。張九齡事無鉅細,對玄宗的每一個疏忽都直言不諱的指出來,誰有願意經常被人指手畫腳呢?而李林甫相反,他會順著玄宗的心意說話,且是不是的找機會詆譭張九齡。

不久,玄宗打算封范陽節度使張守珪為相,提拔朔方節度使牛仙客為尚書。張九齡堅決不同意玄宗的這個提議,致使玄宗非常生氣。李林甫藉機搬弄是非,於是,736年,玄宗改張九齡為尚書右丞相,有癮談何牛仙客,惹得玄宗大怒把張九齡貶降為荊州長史。於是,朝中大權落入李林甫的手中,唐朝由此開始走向衰敗。

張九齡任職宰相期間,耿直賢明,從不趨炎附勢,敢於犯顏直諫。他提出並施行了一系列利國利民的舉措,如:張九齡認為人民是國家之本,應鼓勵農耕,避免戰禍;他主張任用官吏應該選擇賢能的有識之士,而不應該任用浮華於世、言過其實的吹噓者;張九齡還清醒地認識到地方官吏的重要性,規定沒有在地方任過職的人不能擔當“侍郎”和“列卿”等朝中要職;他還提出複用府兵制,以加強朝廷對軍權的掌控。張九齡所提出的這些方針和政策,緩和了各種矛盾,加強了中央集權,延續了開元盛世的年景。

作為一代明相,張九齡目光遠大,性格忠直,有“曲江風度”的美譽,為後世的楷模。作為代文豪,張九齡在唐詩上承襲陳子昂、領啟孟浩然和李白,開創了山水田園流派,其“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的千古名句流傳至今。不得不讓人家敬佩。

詩人宰相張九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