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戰協定不是投降書,為何中國稱打贏朝鮮戰爭?

1953年7月27日,隨著《朝鮮停戰協定》的簽訂,歷時3年的朝鮮戰爭落下帷幕。戰後雙方對戰爭結果口徑卻大不相同,美國宣稱他們沒有輸掉朝鮮戰爭,而中國卻稱打贏了這場戰爭。是非公道,自有人心,到底誰說的是真的呢,可以從下面幾個方面得出答案。

一、雙方國力之強弱

美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一躍成為世界頭號強國,其工業生產能力和經濟發達水平首屈一指。1950年時,美國的鋼鐵產量達到了8772萬噸、原油產量2.6億噸、發電量3880億度;國內生產總值(GDP)為14559.16億美元,排名世界第一,人均GDP為1582美元,美國國民生活水平在世界上也處於較高水平,普通家庭基本都擁有小汽車、冰箱、電視機、電烤箱這些日常家用電器。而1949年才成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在成立後的第一年即1950年大陸鋼鐵產量僅為61萬噸、原油產量20萬噸、發電量45億度;國內生產總值為1896.18億美元,人均GDP更是低的可憐,為178元人民幣,國民生活水平根本談不上,基本還處在溫飽線上掙扎的狀態。

停戰協定不是投降書,為何中國稱打贏朝鮮戰爭?

從數據對比上可以看出,當時的中國大陸和美國國力存在著幾十上百倍的差距,戰爭打的是什麼,打的就是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換句話說,綜合國力是決定一場戰爭勝負的關鍵。

二、雙方軍事裝備之優劣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就已經擁有了原子彈,到1950年時,擁有的原子彈的數量達到了300枚。二戰結束後,美國空軍擁有世界上數量最多的性能先進的作戰戰機,包括P40\P38\P51\F4F\F3U等各型戰鬥機和B17\B24\B25\B29系列轟炸機;

停戰協定不是投降書,為何中國稱打贏朝鮮戰爭?

美空軍飛機庫

美海軍則擁有世界上最龐大的海軍艦隊,各種大型戰列艦30餘艘,航空母艦40餘艘及數千架艦載飛機,其他輕型水面艦船更是數不勝數,這還不包括潛艇。

停戰協定不是投降書,為何中國稱打贏朝鮮戰爭?

美海軍艦隊

到陸軍則不用說了,基本是機械化部隊,暢通無阻的話,一日可以奔馳數百公里。重型武器像坦克、大炮這些,性能先進、口徑之大,在當時世界上都是數一數二的先進武器,數量也是多的驚人,這些武器整師整團的配備美陸軍部隊,毫不誇張的說,美軍的一個團火力能抵得上志願軍一個師的火力都綽綽有餘,並且自動武器居多。

停戰協定不是投降書,為何中國稱打贏朝鮮戰爭?

美大口徑自動武器

反觀志願軍方面,空軍、海軍在戰爭初期幾乎沒有,後期也只有少量的空軍對朝鮮北部重要的軍事設施、交通、工業重鎮等進行有限制的防禦,有限制的防禦還稍顯吃力,根本不能參加前線作戰。志願軍的地面部隊的武器裝備就有點寒酸了,這些武器都是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繳獲以及部分蘇聯援助而來,也有自主仿製生產的這些裝備種類繁多,型號各異,簡直是五花八門,有美製的、蘇制的、日製的、德制的、捷克制、加拿大制的等等,輕武器有漢陽造、三八大蓋、春田式步槍、M1加蘭德、波波沙衝鋒槍等等,光步槍口徑就從6.5mm到11.43mm就多達13種,各種槍械型號更是多達幾十種,這也給作戰中的後勤供應帶來了極大的不便,雖然,志願軍根據不同的武器制式細分為美械部隊、蘇械部隊以及日械部隊等,還是從根本上沒有解決問題。這些二戰中使用的裝備性能也許在二戰中不能算得上落後,但是在過了好幾年時間的世界軍事裝備中,只能退居其次。更重要的是我志願軍非自動武器佔比較大,火力較美軍落後的不止一個檔次。機械化更是連想都不敢想,只能依靠腿。

停戰協定不是投降書,為何中國稱打贏朝鮮戰爭?

很多人都知道,當時志願軍對付美軍坦克很多時候都是用人衝上去用炸藥炸掉坦克,反坦克武器少的可憐,只有拿命去堵槍眼。這一窘迫事實也道出了志願軍戰場上的心酸。

三、雙方後勤保障能力之充足與否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戰爭中後勤保障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直接關係到一場戰爭的勝負。美軍的保障能力之高從二戰中就能看得出來,首先其國內生產能力較高,不但是軍用物資,食品這些也是較為豐富的。尤其在朝鮮戰場上能突出其後勤保障之特點,在佔據了海空軍的絕對優勢下,他們的後勤保障更是無所不及,空運、海運、陸運各種方式都能保障其物資按時按量到達指定地點,前線從來沒有因為彈藥和食物、藥物等物資短缺而影響戰鬥,打起仗來,從來不考慮彈藥的損耗,只要進攻志願軍陣地,首先就是炮火準備,各口徑的火炮、海軍艦炮成噸成噸的往志願軍陣地上傾瀉。

停戰協定不是投降書,為何中國稱打贏朝鮮戰爭?

海上運輸物資

美軍後勤部隊首先把大量物資從後方通過海上運輸到朝鮮半島,再由碼頭運往各個指定地點。補給、轉移採用海上運輸的優點是運輸量大,一次能補充或轉移美軍大量的軍需物資。

停戰協定不是投降書,為何中國稱打贏朝鮮戰爭?

空中運輸物資

美軍後勤部隊也採用空中運輸的方式為部隊提供物資保障,空中補給的優點是較為快速,運用靈活,有直接運輸和空中投送這些方式給戰場連續不斷的輸入各種急需物資。

停戰協定不是投降書,為何中國稱打贏朝鮮戰爭?

美軍感恩節吃火雞

不得不提的是,朝鮮戰場上美軍的伙食真的是不錯,美軍後勤部隊為軍隊準備了各種型號的口糧、套餐,這些套餐都是根據人體對各種營養物質的不同攝入量,科學配方而成。前線的美國大兵平時基本都能吃到罐頭、麵包加咖啡,也有牛奶,當然還有鼎鼎大名的可口可樂了,感恩節還能吃到熱氣騰騰的火雞。每個美國大兵的口袋裡都帶有巧克力、糖果、口香糖,還有各式各類的餅乾這些小零食。

志願軍的後勤保障就沒有那麼完整了,第一次戰役結束後,彭總根據前線情況向中央報告要建立後勤保障部隊,到1951年,志願軍後勤部隊才算真正建立,從體系的完善程度上說,和美軍早已成熟並且經過二戰洗禮的後勤保障部隊完全不能相提並論。

在屢次與志願軍的交戰中,一個美國士兵發現每次志願軍進攻,他們的彈藥只夠打一個星期的,俗稱"星期攻勢"。新中國剛剛成立1年,國內軍工廠生產能力不足而且生產水平落後,生產的武器數量和質量遠遠不能滿足朝鮮戰場前線的需要,蘇聯援助的裝備也是分批次的送到前線,而由於當時蘇聯對這場戰爭沒有準備,前期的很多武器裝備還是從蘇聯士兵手裡拿出直接送到朝鮮戰場志願軍手裡的。朝鮮的冬天是非常寒冷的,很多志願軍士兵還穿著單衣在作戰,因凍死凍傷的志願軍非戰鬥減員的數量是非常大的,不但如此,藥物、食物的短缺也是致命的要害。志願軍戰士在前線不能生火做飯,怕引來美軍飛機的轟炸,只能吃備好的乾糧。由於國內物資不豐富,而且供應也較為緊張,全國人民只有勒緊褲帶,節衣縮食的保障前線,周總理甚至在全國發出號召給前線志願軍戰士炒麵。就這樣朝鮮戰場上志願軍戰士才能勉強吃到炒麵、土豆和著雪。為何志願軍在朝鮮戰場不就地補給呢?朝鮮人民都餓死了好多了,更沒有多餘的糧食給志願軍戰士。

停戰協定不是投降書,為何中國稱打贏朝鮮戰爭?

後方人民為志願軍戰士炒麵

當時志願軍的後勤方式也比較落後,只能靠陸上運輸,即便如此,運輸路線還受到了美空軍的極力封鎖。送到志願軍戰士手裡的物資仍然不多,大部分在運輸的途中被美軍飛機炸燬。運輸的鐵路、公路、橋樑被炸斷,美軍飛機白天全天在空中盤旋,看到志願軍運輸隊就打,有時候連地上一隻狗跑都要打上一梭子。

停戰協定不是投降書,為何中國稱打贏朝鮮戰爭?

美軍空中封鎖

儘管如此,志願軍戰士仍然不屈不撓,鐵路、公路、橋樑炸斷了就修、炸斷了就修,在黑夜裡也不停的往前線運輸物資。很多不能用汽車運輸的地方,只能採用人工肩挑背扛,運輸的效率大大的降低,而且遇到美軍對志願軍物資的封鎖,更是雪上加霜。很多志願軍戰士在戰鬥開始的時候只能分到幾顆子彈、幾個手雷。

四、雙方戰鬥意志之高低

都知道美國號稱是人權主義國家,美國大兵打起仗來也十分惜命。美軍打仗就是靠火力,火力輪番轟炸,敵陣地上看不到一絲生氣後,步兵跟在坦克後面再上去割韭菜。平時以大炮、坦克、飛機為依託習慣了的美國大兵,離開這些裝備就彷彿打不來仗了一樣,顯得無所適從,美軍連隊成建制地向志願軍投降的情況屢見不鮮。

穿著單衣、拿著步槍、有時候連保證生存的食物都吃不到的志願軍士兵們,在沒有飛機坦克的掩護下,在朝鮮冰天雪地裡跟美軍較量,絲毫不落下風,靠的是什麼?我覺得是戰鬥意志,殲敵之決心。這方面,中國志願軍佔明顯優勢。

從上述四個方面分析,從以美國為代表的聯合國軍9月15日在仁川登陸,僅用一個多月就把朝鮮人民軍從釜山趕到了朝中邊境的鴨綠江邊開始,應朝鮮方面的請求,中國志願軍入朝作戰,直到把以美軍為首的聯合國軍打退到原來"三八線"以南, 並牢牢的守住,使得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不得不在停戰簽訂上簽字來看,中國宣稱打贏了這場戰爭是有根據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