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個喜劇》:擺脫原生家庭的不良影響,書寫自己的人生劇本

《半個喜劇》:擺脫原生家庭的不良影響,書寫自己的人生劇本

前言

今天二刷了電影《半個喜劇》,內心頗有一番新的觸動。很多人都說這部影片,講述的是幾個年輕人之間的愛情糾葛,可是在他們愛情糾葛的背後,隱藏著的是各自原生家庭以及被原生家庭影響的不同性格、脾氣及價值觀。

在影片中的每個人身上,我們都能看到自己的身影。孫同的懦弱、鄭多多的囂張跋扈、莫默的固執,他們每個人身上都揹負著“父母情感勒索”、“愛人期待”、“朋友妥協”。影片中的一幕幕,似乎都曾在我們每個人生命中出現過。

誠然,從我們出生那一刻起,原生家庭就已經將我們的性格、命運規劃好,這種規劃或許我們從來沒有注意,因為這是一種潛移默化的影響,它通過對我們脾氣、秉性及價值觀的塑造,讓我們不經意間被“推著走”:選擇什麼樣的人生,與什麼人結婚、跟誰做朋友、找什麼樣的工作......

美國著名的治療大師薩提亞在《深度解析原生家庭》中曾說:

“一個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而這種關係有可能影響他的一生。”

深以為然。每個人成年後,本應該有自己的人生主動權,可是長期被原生家庭的潛移默化的影響,讓我們在不經意間就繼承了父母的脾氣、秉性,養成了與原生家庭相適應的脾氣秉性,繼而做出相應的行為。

《半個喜劇》:擺脫原生家庭的不良影響,書寫自己的人生劇本

很多人看完電影后,熱淚盈眶,為孫同的遭遇而同情、為莫默的情感而惋惜,更為鄭多多的人生感到悲哀。可是這些都是他們每個人的選擇,細細品味後,發現這些選擇想要傳達的遠不止朋友之情、愛情糾葛,因為影片中所有悲痛的產生,其實源於每一個人的原生家庭。

對於一個人來說,不同的原生家庭帶來的影響是不同的,能夠擁有一個良好的原生家庭,是一個人最幸運的事,因為這樣的家庭能夠讓他們變得輕鬆、幸福,讓他們能夠選擇自己的人生。

一、原生家庭的種類有哪些?

圍繞“愛情、親情、友情”的電影《半個喜劇》,在一系列悲痛情節下,讓我們不得不去反思每個人原生家庭所帶來的影響。從電影回到現實,我們更應該從自身去反思故事背後的罪魁禍首,那就是與他們成長、人生有著千絲萬縷關係的原生家庭。

影片中的每一個人,都在做著不同的選擇,也都承擔著選擇後的結果,雖然一切在最終都已經塵埃落定,可是電影背後的“原生家庭”才是我們所要思考的。在那樣的家庭中,我們身不由己:

《半個喜劇》:擺脫原生家庭的不良影響,書寫自己的人生劇本

①擁有“完美主義型”原生家庭的孫同:自己的一切父母說了算,讓他不知不覺中做許多自己不願意做的事、愛著自己不願意愛的人。

孫同,是小地方出來的孩子。小時候,母親就嚴格要求他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就算是自己喜歡的事情,也不得不因為母親的意見而放棄。

母親給他灌輸的思想,是隱忍,是不斷地往上爬,只要是一切不利於人生的事,都不會讓他去做。在這種家庭下成長的孩子,是父母眼中

“完美的孩子”,擁有著典型“高壓”環境下成長出來的“強迫性人格”

面對母親的要求,孫同從來都是妥協、接受、順從,慢慢地他已經忘記了:

“自己究竟是誰?”

“為了什麼而活著?”

“想要的生活是什麼樣的?”

在他的人生裡,聽到的最多的話是“你必須”、“你應該”,而不是“你想要”、“你願意”,慢慢地他習慣了對母親言聽計從。只要是違背母親意願的,孫同從來都不會做,哪怕他心裡再不願意、再不喜歡,最後都會妥協。

孫同的人生,就像是被套上了一個枷鎖,無論他怎麼掙脫,都會有一把鎖重新將他鎖住。每當他想要反抗,想要拒絕,可是母親總是以愛之名,苦口婆心地說著“為你好”的理由,讓他不得不妥協。

在這樣的原生家庭中,孫同變得懦弱、沒有主見。無論發生什麼,都會詢問母親的意見,只要母親不同意,他都很難再堅持下去。親情面前如此、友情面前如此,而愛情面前,亦是如此,面對自己喜歡的人,他都要斟酌再三,完全分不清自己到底在乎的是什麼。

如果他能夠活得有主見一些,不活在“情感勒索”中;如果他的母親都能多聽聽他內心的想法,那麼他的人生會無比自在,至少不會如此悲哀。

《半個喜劇》:擺脫原生家庭的不良影響,書寫自己的人生劇本

②擁有“過度溺愛型”原生家庭的鄭度多:父母一味地順著孩子的心意,讓他去做明知不可為的事情,導致他以自我為中心。

鄭多多,家庭富裕,生活在物質豐富的家庭中,又是家中的獨生子女,這樣的孩子是家中的寶貝。

從電影中我們能看出,鄭多多從小便不受家中的管束、為所欲為,在學校欺負同齡人、在社會上欺負女孩子,吃喝玩樂,樣樣精通,完全沒有一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

從小被溺愛長大的他,人性自私、且極有手段,他眼中的世界是“只要自己想要,就必須要得到”,如果得不到,那麼就通過另類的方式去“搶”,這是“溺愛型”孩子典型的“以自我為中心”。

不過,被溺愛的孩子,內心往往是空洞的,他們喜歡用憤怒控制他人。就像鄭多多,一直有目的地控制著孫同那樣,雖然他內心把孫同當做朋友,可是他不允許孫同比他好。他們的思考方式是另類的,內心常常有這樣的想法:

第一是“擁有類”問題:

“得不到的,就要搶。”

第二是“獲得類”問題:

“我得不到的,你也別想得到。”

可是長期被溺愛的生活環境,讓他從未察覺自己的所做所為是錯誤的,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他們做著的惡自己並不知道,因為他沒有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這一切皆是因為原生家庭從未教育過他。

《半個喜劇》:擺脫原生家庭的不良影響,書寫自己的人生劇本

③擁有“疏離自由型”原生家庭的莫默:父母“放養式”育兒,給足她自由、主見的權利,卻也造成了她固執、倔強的性格。

你也許會覺得,莫默這樣的人,在劇中算是結局比較好的的人,畢竟她擁有一個幸福的家庭、得到了一個完美的愛情。

可是,在此之前,我們要想到的是,她曾經在鄭多多那裡“吃過的虧”。在這個感情的世界裡,每個人都有分辨是非的能力,因為他人的三言兩語便輕信於人,是自由的太狠,是太不受約束了。

有時候,我們不能過分地被規則困住,可是也不能全然不守規則,在還沒有了解一個人的情況下,就因為自己的判斷,選擇不去懷疑,這是一種“不撞南牆不回頭”不固執。

雖然她的母親,從小就給了她足夠的自由,讓她變得有主見,可是這樣的方式可能會讓她變得過分固執、倔強,只要是自己認定的事,就不會輕易去改變。

無論是愛情還是友情、親情,只要自己認準了,誰勸也不行,這樣的人,在社會上遲早會吃虧,而且只有吃了虧以後,她們才能學會如何保護自己。

這是生活在疏離自由型原生家庭中的人最突出的表現,當自己受到了自由的苦之後,才學會如何控制自由,而於莫默而言,因為被愛傷害過,所以她才學會了更好地愛一個人。

《半個喜劇》:擺脫原生家庭的不良影響,書寫自己的人生劇本

這三種原生家庭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形式,身為父母總是覺得只要給孩子足夠的物質生活、更好的未來,就是對孩子好,殊不知在不良的原生家庭裡,他們的一生早已註定。

二、不良原生家庭帶給孩子的影響

生活在“情感勒索”下的孫同,面對母親的控制,他沒辦法去掙脫,所以在遇到自己愛的人是,他習慣性地去控制他、替他做決定,這是原生家庭帶給他的“同款性格”。

就像《原生家庭重生指南》一書中所說:

“我們每個人都是自己家庭的複製品。”

聽上去是不是有些後怕?我們從小就知道人就像是葉子上的紋路,是獨一無二的,可是這句話卻打破了這個認知,它告訴我們即便我們的外貌、身高等外在是獨一無二的,可是我們的人生、生活卻可能是家庭的複製品。

《半個喜劇》:擺脫原生家庭的不良影響,書寫自己的人生劇本

所以說不良的原生家庭與一個人的一生有著密切的關係,那麼,它究竟影響著一個人的哪些方面呢?

1、原生家庭影響著一個人的愛情觀

在影片中,無論是花花公子鄭多多,還是深情悲劇男孫同,亦或是愛得熱烈的莫默,他們都深深地陷入在不同的愛情糾葛裡。即便是自己認定的愛情,卻也無法做出正確的選擇。

鄭多多對待自己的愛情,永遠是一副“無所謂”的樣子,而孫同卻是“猶豫不決”,莫默便是“認定了不放手”,他們每個人都有自己不同的愛情觀,當我們以觀眾的視角去看待他們時,會發現每個人對愛情的理解都不夠透徹。

生活中,很多人同他們一樣,不同程度地受著“愛情”的困擾,當我們與他們接觸久了,才發現原來這一切都源於他們不良的原生家庭。

在沒有足夠愛的原生家庭中,成長的人,長大後很容易陷入到愛的缺席中,因為對愛不夠理解,所以常常不能樹立正確、合適的愛情觀。

《半個喜劇》:擺脫原生家庭的不良影響,書寫自己的人生劇本

2、原生家庭影響一個人的脾氣秉性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常常會發現,有些人非常容易生氣,一言不合就破口罵人,甚至會情緒失控。即便是一句無關緊要的話,都有可能成為他們憤怒的導火索。

後來與他們接觸久了,才發現原來一切都有根源,因為他的家庭裡常常會出現爭吵、憤怒、情緒失控,以至於他們也受到影響,情緒起伏很大。

俗話說:“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

我想說的就是在這種不良原生家庭生長下的情況,父母的情緒是孩子情緒養成的最直接力量,“什麼樣的父母,就有什麼樣的孩子”,這句話一點也不假。

原生家庭影響著一個人的脾氣、秉性,讓他們在無形中便形成了與父母、家人等親近之人相近的脾氣秉性。

3、原生家庭影響著一個人的價值觀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常常會發現,有很多教育世家、醫學世家等等,他們基本上是連續幾代都是同一種職業,這是因為有些孩子受父母職業的影響,也選擇了相同的人生。

準確地來說,因為孩子對父母有一種天生的崇拜感,所以他們會把父母的行為當成自己未來的理想。比如父母做生意貪圖小便宜,那麼他的孩子很有可能就會覺得貪圖便宜是好事;比如有些人喜歡撒謊,也有可能是因為他們的父母喜歡撒謊;比如有些人想當科學家,那是因為他們家有人成為了科學家......這些都是因為原生家庭的一些價值觀,會隨著一個人的成長被繼承下來,慢慢地成為一個人的價值觀。

對父母來說,要想孩子擁有一個良好的價值觀,首先自己要懂得如何給他們樹立一個良好的價值觀。

《半個喜劇》:擺脫原生家庭的不良影響,書寫自己的人生劇本

在現實生活中,有很多人因為不良的原生家庭,而誤了自己的一生,讓自己走上了不歸路。所以,擁有一個好的原生家庭,是一個人一生最幸運的事,因為在好的原生家庭裡,他們能夠擁有一個良好的脾氣秉性,樹立一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愛情觀。

三、勇敢擺脫不良原生家庭的影響,實現自我救贖,才能書寫自己的人生

在《半個喜劇》中的那三對原生家庭裡,不同的人擁有不同的人生,可是他們的選擇帶給他們的是不同的結局。對於我們來說,在瞭解了原生家庭的影響後,學會如何擺脫原生家庭的不同影響,才是要研究的課題。

因為現實生活中,已經深受不良原生家庭影響的人,只有勇敢地擺脫不良原生家庭的影響,才有可能重新擁有一個美好的人生,才能活出獨立、幸福的自我。

《半個喜劇》:擺脫原生家庭的不良影響,書寫自己的人生劇本

那麼,究竟該如何擺脫不良原生家庭的影響,書寫自己的幸福人生呢?

①要敢於說“不”,獲得掌控自己人生的能力。

生活中有些人,雖然不喜歡父母對自己的控制,可是他們卻享受父母對自己的保護、付出,在父母給自己包辦一切時,不僅不反對,還覺得很歡喜。這樣的人已經漸漸地習慣了被父母,覺得依賴父母、按照父母的心意而活,似乎也沒有什麼不好的。可是他們不知道的是,一旦自己想要有所改變時,就再也沒有辦法逃離、拒絕父母的一切好意。

武志紅曾說:“無法拒絕父母的孩子,都無法真正地成長。”

深以為然。一個人既然想要擺脫父母的控制,就應該要勇敢地說“不”,不僅對父母的控制說“不”,還要對父母的好意說“不”,如果說你一面享受著父母給予的好,又一面拒絕著父母的“不好”,那麼你永遠無法擺脫原生家庭帶來的影響。因為你從來沒有真正的實力去過好自己的人生,更沒有能力讓自己的人生變得獨立起來。

一個人只有敢於說“不”,敢於去改變,才有可能掌控自己的人生。

就像影片中的孫同,因為愛情,他最終堅持了自己的選擇,第一次違背母親的意願,當他邁出那一步時,他就已經獲得了自己人生的主動權,完全有能力去掌控自己的人生。

《半個喜劇》:擺脫原生家庭的不良影響,書寫自己的人生劇本

②要學會自我療愈,主動去嘗試新的人生。

現實生活中,有些人雖然知道自己深受不良原生家庭的影響,可是他們不知道該如何走出,因為長期的精神創傷,讓他們縮在自己的小世界中,品嚐著那一份份痛苦的感受,因為習慣了那種痛,所以不敢走出那個牢籠。

其實,只要你明白有些傷痛是能夠被治癒,有些創傷能夠慢慢地消失,你就有可能被治癒,而這需要你首先擁有自我療愈的能力。

羅夫·華多·愛默生曾說:“去做你害怕的事,害怕自然就會消逝。”

對於深受不良原生家庭影響的人來說,自我療愈的最好方式,就是勇敢地嘗試你所懼怕的、未知的人生,唯有如此,你才能不斷地在探索中重新發現生命的意義。

③不斷地提升自我,用實力書寫自己的人生。

在瞬息萬變的時代裡,我們每個人都是時代裡的一粒塵埃,要想不被原生家庭拖累,那麼我們就必須要不斷地夯實自己的實力,不斷地堅持自我、提升自我,讓自己不僅有足夠的勇氣走出原生家庭帶來的傷害,更有足夠的實力去治癒那曾經的傷疤。

要知道世界上的每一份果實,都需要用汗水和實力去摘得,而幸福的人生,又是那樣得來不易,自然需要你付出更多的努力,而這就需要你靠實力去獲得。一旦你想要的人生和你的能力不匹配,那麼就算你擁有了它,卻也無法長久。

“路是要靠自己去走,才能越走越寬。”

既然,想要一個好的人生,那就需要不斷地去探索、不斷地提升自己,只有自己的境界高了,想要的人生才能藉著實力,在自己的人生和中熠熠發光。

《半個喜劇》:擺脫原生家庭的不良影響,書寫自己的人生劇本

或許,我們曾經受到不良原生家庭的影響,變成了一個“偽完美”的人,但是我們同樣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藉著堅持自我的實力,書寫屬於自己的人生劇本。

活在當下,如果你真得想要擺脫不良原生家庭帶來的影響,那麼就一定要懂得及時止損,並嘗試去改變自己的人生軌跡,讓自己擁有自己人生的掌控權。唯有如此,你才能勇敢地活出自己,才能擁有自己的幸福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