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极在清朝皇帝里面能力至少排前三,但是为什么感觉没啥存在感?

智汇者88


皇太极,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第八子,清初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后金、蒙古大汗,清朝第二位君主。皇太极前后在位17年,在位期间,实行了满汉一体,保护了汉人,减轻农民负担,发展生产,增强兵力,不断对明朝作战,为下阶段清王朝迅速扩展入主中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民族问题上,皇太极一方面赐予汉人奴隶土地以充实生产,一方面借藏传佛教拉拢蒙古各部,以增强综合国力,皇太极在位期间,发展生产,增强兵力,不断对明朝作战,为下阶段清王朝迅速扩展入主中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可是为何这样的皇太极还是没啥存在感呢?今天就让我们来分析分析吧。

一方面: 皇太极所处的地位很尴尬。

清朝的三祖一宗,分别是清太祖努尔哈赤、清世祖顺治帝、清圣祖康熙帝,还有清太宗皇太极。其中清太宗皇太极地位最尴尬,他的父亲,还有他的儿子和孙子都是祖,唯独他只是太宗。本来按照礼制来说,皇太极被上为太宗庙号是没问题的。但是,主要当时历史环境很是复杂,所以显得皇太极多少有些憋屈,而且皇太极的儿子和孙子都称祖了,这么一对比,显得他更是尴尬了。


另一方面: 因为皇太极在位17年的时间,已经为清朝打下了入关的牢固基础,使清朝有了入关的实力。

结果在明朝灭亡前夕的1643年8月份,皇太极却猝死于盛京皇宫之中。第二年他的儿子顺治帝在摄政王多尔衮的帮助下,开始入关夺取天下,并且迁都于北京,正式使清朝从割据政权过渡成为全国性政权,使清朝进入一个全新的历史时期,所以顺治帝死后,被上为“世祖”庙号。

这对于皇太极来说就很是可惜了,如果他活到明朝灭亡,并且率领清军入关的话,使清朝从割据政权成为全国性政权,那么他肯定就不仅仅只是“太宗”庙号了,而是“祖”的庙号了。可是,他没享受到就早早去世了。


这样一来,世人对他的印象就少了。 皇太极的能力远远超过努尔哈赤,尤其是战略大局观,但就是因为时机不对而无法使他的能力得到无限的释放。

图: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唯恋无名


因为皇太极的在位的时间不长,他的主要成就是设离间计把大清的主要敌人袁崇焕除掉了。主要原因是前有父亲努尔哈赤的巨大光芒照耀下;后有弟弟多尔衮的传奇人生影响,在清朝几百年的历史上,皇太极就像天空中的流星,拖着光芒一闪而过。下面简单的介绍一下事情的经过:

努尔哈赤在攻打宁远城的时候,被宁远城的大炮炸成重伤。他回到沈阳后,伤势加重,他驰骋草原一生所向无敌,没有想到栽在小小的宁远城下。他是又气又恨是急火攻心,没有几天,就死了。

努尔哈赤生前最喜欢他的第14个儿子多尔衮,因为他的性格最像父亲。努尔哈赤临死的时候曾指定多尔衮为自己的继承人,但由于当时多尔衮年轻太小,而手握重兵的皇太极得到多数将领们的支持,所以多尔衮没有登上了皇帝的宝座。

努尔哈赤死后的第二年,皇太极亲自率领大军攻打宁远城,但是攻打多日是损兵折将,宁远城是岿然不动。皇太极知道宁远城防守严密,自己不是袁崇焕的对手,于是决定绕过宁远城,率领近二十万大军攻打河北,直逼北京城。

袁崇焕听说皇太极绕过宁远城,去攻打北京了。于是率领大将祖大寿和何可纲等将领前去阻击,但是晚了一步,皇太极的军队已经到达北京郊外。崇祯皇帝听说后金军来打北京城,吓得是惶恐不安,听说袁崇焕率领大军来救援后,终于松了一口气,下旨命令袁崇焕统领全部援军。

这时魏忠贤的余党在朝廷上和北京城的大街小巷里散布谣言,说袁崇焕和后金军互相勾结,把抗金名将毛文龙杀了,以前还私自和皇太极议和,还把后金军领到北京来,想威胁朝廷和后金军议和。

崇祯皇帝有点才能,但是生性多疑,这种话听多了,心里就没有底了。开使怀疑袁崇焕了。皇太极在北京城里的探子,打听到这个消息,就偷偷溜出北京城,把这个消息报告给皇太极。于是皇太极就精心策划了一条离间崇祯皇帝和袁崇焕的计谋。

当时后金军俘虏了两个明朝的太监,把他们关在军营里。晚上的时候,皇太极让看守他们的士兵悄悄地说皇太极和袁崇焕有勾结的话,故意让两个太监听到。然后故意放松了警惕,让那两个太监偷偷的跑了。那两个太监以为听到了重大的情报,气喘吁吁地跑回皇宫向崇祯皇帝汇报这个消息。崇祯皇帝听说后金军果然是袁崇焕引来的,是大发脾气,下令袁崇焕火速进宫。袁崇焕不明真像,赶紧进宫面见皇帝。崇祯皇帝下令把他抓了起来关进大牢。

崇祯三年八月,袁崇焕被押送刑场处死。袁崇焕死后,皇太极是终于松了一口气。他也开始处理内部的事情,皇太极虽然从多尔衮手上抢到了大汗的位置,但他对多尔衮很好。多尔衮和他同母兄弟阿济格、多铎三人都能征善战,为后金军立下汗马功劳,他们逐步的控制了八旗中的正白旗和镶白旗。

皇太极死后,多尔衮想按照努尔哈赤的遗言让自己继位,但是皇太极的长子豪格势力也很大,双方是僵持不下。多尔衮看反对他的人很多,就退了一步。就挑选了皇太极年幼的小儿子福临为帝。福临就是顺治帝。多尔衮立了福临,自任摄政王,控制了朝政。





隐者司马


如果说清朝能入关一统天下,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大一统王朝,清朝皇帝中就单单以武建功的皇帝来说,个人认为首推就应该是清太宗皇太极,清初开国时皇太极的条件远比康乾之时要难的多。

首先,没有皇太极就没有“清”朝,很多人认为清朝的开国皇帝是太祖努尔哈赤,其实确切的说清朝的开国皇帝应该是皇太极,1636年(明崇祯九年,清天聪十年,崇德元年),皇太极称帝,改族名女真为满洲,改国号为大清,亦称清朝。努尔哈赤建国号为金,但称汗未称帝。皇太极称帝建立清朝后,给努尔哈赤上的谥号“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

皇帝”(加尊),谥号为”武“,并且为他编撰《大清太祖武皇帝实录》,所以清太祖努尔哈赤是清朝的奠基者,皇太极才是清朝的缔造者。

其次,在武功方面,努尔哈赤统一建州女真,起兵反明。皇太极则是南至山海关,西征察哈尔,喀尔喀蒙古,“丁丑下城”东降朝鲜。顺治(主要是多尔衮,多铎,豪格,勒克德浑等)西进川陕,南下湖广闽粤。才成就了康熙平定三番,收复台湾,击败葛尔丹平定蒙古诸部,赶走阿拉布坦的势力恢复对西藏的统治,从而奠定了清朝的版图。

所以清太宗皇太极对于清朝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承上启下的作用。

皇太极积极南下亲征并发动的大凌河之战,己巳之变围攻北京城,松锦杏塔决战,济南之战等,使清军占领了除宁远外的明朝关外全部城镇,但他最终没有贸然进攻山海关。所以终皇太极一生,清军不曾通过山海关(都是绕过),但没有皇太极尽占辽东之土,也就不可能有后来的清军入关。

而且皇太极影响下,明将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洪承畴、祖大寿、沈志祥等归降清廷,成为日后清军南下的“得力干将”。

在清朝以为国本的八旗制度方面,皇太极采用策略,先后废了阿敏和莽古尔泰,以“服从命令”的济尔哈朗代替阿敏掌镶蓝旗,莽古尔泰(暴毙)同母弟德格勒领正蓝旗,德格勒又离奇暴毙。之后皇太极“坐实了”莽古济姐弟三人谋反案,正式吞并了正蓝旗。

为了巩固地位,皇太极在崇德二年找机会把多尔衮和多铎的两白旗混编,以多尔衮为正白旗旗主,多铎为镶白旗旗主。皇太极将自己和豪格统辖的两黄旗和无主的正蓝旗的人员全部打散混编,重新划分为三个旗,分别授予正黄旗、镶黄旗和正蓝旗的旗帜(旗变人不变)。皇太极亲自统辖两黄旗,将新编的正蓝旗授予豪格,这样“

后金国大汗”皇太极一脉实际控制了八旗中的三旗,形成入关后清朝皇帝一统上三旗的雏形。在多尔衮去世后,顺治帝把他的正白旗正式归由皇帝管辖,成为两黄和正白三旗的统领,从而保证皇帝的旗权对八旗内部保持绝对的优势。

最后,在文治上提出“以武功戡乱,以文教佐太平”,改变太祖努尔哈赤屠杀文人的政策,并于举行考试,规定贝勒大臣子弟年十五以下,八岁以上,俱令读书。设立值文馆,翻译汉语著作,极力学习汉族文化。并且丈量土地,将“各处余地”归公,发给民户耕种,鼓励农业生产。

另外,清朝所有皇帝里边真正亲自上阵杀敌的或者说亲手上战场杀过人的皇帝,除了太祖努尔哈赤外,就只有清太宗皇太极和宣宗旻宁了(当皇子时鸟枪毙敌)。皇太极亲自上战场就比较多了,自幼随父征战,萨尔浒大战中“屡屡与敌生死相搏”。当上大汗后在大凌河战役时,见到锦州明军七千人正在追击先前侦查的清军劳萨等部,几乎快把他们赶进了小凌河。皇太极见此情形,皇太极带着多铎率亲随护军二百人,冲入明营,将明军击溃,手刃数人。

所以没有皇太极可以说清朝就没有日后入关鼎力中原从而统一天下的基础。在那个甲申年(1644年)天下风云激变的入关“前一夜”,皇太极猝然去世。如果他率领清军入关并迁都北京,他的存在感可能就高了,他的“名气”很可能类似明太祖洪武皇帝成为一统天下之君。当然这可能也少不了李自成和吴三桂的“帮忙”。

也许他会放弃八王议政,共举新君的方式,把皇位传给长子豪格(羽翼丰满了)或者其他皇子,而不是在父死子继派和兄终弟及派(多尔衮)的妥协下拥立福临为帝,那清朝的历史就要彻底改写了。

不是明粉儿清粉儿,仅谈论历史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