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歡喜 劉靜這種“潤物細無聲”的溝通,蘊含著無比強大的力量

劉靜這種“潤物細無聲”的溝通,蘊含著無比強大的力量。

小歡喜 劉靜這種“潤物細無聲”的溝通,蘊含著無比強大的力量

看到英子和劉靜這和諧的畫面了吧!

在劉靜面前的英子,放鬆、快樂,就像是跟自己的閨蜜聊天一樣。

跟在自己媽媽宋倩面前完全不一樣。

雖然英子很愛媽媽,但是在媽媽面前總是緊張、害怕自己做了媽媽不喜歡的事情,儘自己最大的能力去討好媽媽。

但我個人的想法覺得,她們母女相處的,像上下級。英子對媽媽總是又敬又怕。

而英子和劉靜的相處,就是妥妥的閨蜜呀!

很多媽媽告訴我,“我要跟自己的女兒做閨蜜!!”

結果卻是事與願違。媽媽們不僅沒跟女兒成為閨蜜,甚至連朋友的談不上,還有一小部分的母女好像用“敵人”來描述更恰當。

不知道家長們到英子和劉靜的相處模式,羨慕了沒。

今天我們就好好剖析下,劉靜的溝通究竟有怎樣的魔力。

小歡喜 劉靜這種“潤物細無聲”的溝通,蘊含著無比強大的力量

英子快樂的跟劉靜分享著“髒髒包”和“海鹽奶茶”。

劉靜開心的接著這些話題,雖然這些話題跟她的生活相距很遠。

但她完全沒有覺得,這是不務正業或是對此漠不關心。而是嘗試找到共同點。

雖然吃了一臉的黑,劉靜還是開心地回應著“好像是整人的,但是還挺好吃的”

相對於宋倩連油條都不給英子買,不讓英子吃。

英子當然會跟劉靜更有共同語言。

其實孩子並不是拒接跟家長交流,而是家長把交流的門堵死了。

如果孩子給你分享了她喜歡的食物。你是帶著興趣嘗一嘗,還是一口回絕“吃這沒營養,少吃點。”英子跟劉靜科普劉慈欣,告訴她,學校裡很流行《三體》《流浪地球》。

劉靜雖然不是很清楚,但是她卻知道兒子喜歡看《流浪地球》。

看過劇的家長們應該知道,劉靜夫妻二人幾年都沒有陪過孩子。當他們發現跟孩子之間的隔閡越來越嚴重時,並沒有強迫孩子改變,而是改變自己。他們專門去體驗兒子喜歡的賽車。

而在這段劇情中,劉靜清楚的知道兒子喜歡看《流浪地球》。儘管她連劉慈欣都不太熟悉。

家長們,當你們發現自己跟孩子有隔閡,無法順利溝通時。或許可以效仿一下劉靜和季勝利,好好的去了解孩子喜歡什麼,為什麼喜歡。

而不是在孩子嘗試跟你們溝通時,只是敷衍,或是拒絕。粗暴地告訴孩子“沒有營養”,“對學習不好”

小歡喜 劉靜這種“潤物細無聲”的溝通,蘊含著無比強大的力量

劉靜的應和,讓英子打開了自己的話匣子。開始向劉靜表達自己的夢想,安利自己的偶像。

我看這段的時候,留意到英子的臉上熠熠地發光,比任何時候都有光彩!

小歡喜 劉靜這種“潤物細無聲”的溝通,蘊含著無比強大的力量

劉靜並不覺得現在是高三,就不能去憧憬夢想。或是必須把時間全部放在分數上。

而是真摯的回應了英子的表達“英子,你是真的喜歡天文”“你把阿姨都迷著了。”家長們,想想看。

如果孩子們積極的跟你們分享著自己的一切,你們都給予這樣的支持與鼓勵,怎麼可能不跟孩子成為無話不談朋友呢!

小歡喜 劉靜這種“潤物細無聲”的溝通,蘊含著無比強大的力量

當英子想起了媽媽,就又進入了戰戰兢兢的狀態。

她因為想學天文,想考南京大學。但卻完全不敢告訴媽媽!之所以能夠成為閨蜜,就是因為無話不談。

什麼都不敢說的母女,果然只是“塑料姐妹花”。

如果沒有看過劇,有些家長可能會覺得,劉靜之於英子,畢竟不是媽媽,所以能夠以朋友的身份給予支持。

如果是自己的孩子,難道她能不提成績、不提學習嗎?那麼,接下來。

我們就分析下,劉靜是如何跟孩子溝通“墊底”的問題。

小歡喜 劉靜這種“潤物細無聲”的溝通,蘊含著無比強大的力量

在跟兒子面前,劉靜主動提起了兒子考試成績不好的事情。

但請大家注意,說到的時候,都沒有任何指責和批評。

只是很平靜的問兒子,你為什麼沒有告訴我們呢?是不敢說嗎?

我們對比一下童文潔跟方一凡談蹲班的溝通狀態。

童文潔一上來就是興師問罪和指責。怒氣衝衝的告訴方一凡,蹲班的事情。

方一凡直接就進入了對抗的狀態,回答說“我不要蹲班”。

在那篇文章中,我也提到了。家長對孩子的指責,會讓孩子直接進入對抗狀態。

小歡喜 劉靜這種“潤物細無聲”的溝通,蘊含著無比強大的力量

於是季楊楊說出了自己真實的想法,不帶任何負擔。面對兒子的成績問題,劉靜沒有怪罪孩子,而是先從自己身上找原因。說是因為自己從未問過孩子關於學習上的事情。

家長們面對孩子的狀況和錯誤時,是不是僅是指責孩子的問題了呢?

那麼各位指責的過程中,有沒有想過孩子出現錯誤的起因,究竟是什麼呢?

這就好比發現房子著火,在滅火之後,我們一定要去排查起火的原因。是由於易燃物造成的嗎?如果不排查,就會有再次失火的風險。

而很多家長在親子教育中,一般只滅火,不排查原因。所以出現家長掏心掏肺的去講道理,而孩子依舊我行我素!

小歡喜 劉靜這種“潤物細無聲”的溝通,蘊含著無比強大的力量

劉靜問兒子,你想學什麼專業。兒子回覆的很直接,沒想過。成績差,想也沒用。

劉靜聽到後,不僅沒否定,還肯定地支持了他。並且鄭重的告訴兒子,希望他一生快樂。

孩子得到了這種支持,不僅不會進入對抗,反而會放下之前所有的顧慮。

所以劉靜講的道理,他也會認真去考慮。

我們要明白,人的大腦一般到25歲才會成熟。家長希望孩可以更理智、更懂事,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孩子本身想法稚嫩、不成熟,也是正常的。

在衝突對抗中,要避免跟孩子進入對立狀態,直接對孩子進行否認。而是要嘗試進入孩子的視角去理解孩子。

就像劉靜一樣,清楚地知道兒子為什麼喜歡賽車,並且對此全力支持。

接下來需要解決衝突,劉靜知道高考的重要性,而兒子不以為然。所以在認可之後,她開始闡述自己的觀點。並提出有效論據。

“即便你要去舅舅那裡工作,那裡的工程師也都是踏踏實實學出來的。”

在已經被支持被理解的情況下,季楊楊已經進入了劉靜的邏輯中去。

當他進入了劉靜的邏輯,就可以理解“高開必須考”論點。

小歡喜 劉靜這種“潤物細無聲”的溝通,蘊含著無比強大的力量

季勝利這段話,跟童文潔“給媽媽考個文憑”的言論完全形成了對比。

季勝利告訴兒子“高考是為自己,不是為父母!”

季勝利為了講明白,應對高考確實是辛苦的,分享了自己高考的經歷。

這是個很棒的方法。孩子吸收知識除了課本上、課堂上。更能從家長分享的經歷中吸收營養。家長的每一次分享,孩子都會有所收穫,成長右腦。

很多時候,家長們希望孩子更懂事。與其講道理不如講講自己曾的經歷。孩子會從這些分享中,重新整合自己的大腦,最終實現大腦的成長。

季勝利在說到復讀時,劉靜直接就打斷了。並且給了兒子一個非常肯定的評價“我相信楊楊一定考得上。”這種肯定就給了兒子一個信心。

相信大家還記得,童文潔對兒子“吊兒郎當”的評價吧。這種評價多了,孩子就會信了。這就叫做“身份認同”。你給了孩子一個正面評價,孩子就會接收到一個正面的身份認同。你給了孩子一個負面的評價,孩子就會接收到一個負面的身份認同。你給了孩子怎樣的評價,孩子就會成為怎樣一個人。

所以劉靜的肯定,會讓季楊楊改變面對學習的態度。所以當劉靜告訴兒子,需要先定個目標,然後再去努力時。

季楊楊自己開始找解決方案了,他告訴父母,自己分析過,是物理沒有發揮好。

所以劉靜當告訴兒子,可以去找宋倩補課,季楊楊完全沒有對抗。因為這個解決路徑是他自己提出來的。相反,季楊楊還感謝了媽媽的做法。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感受到,劉靜這種“潤物細無聲”的溝通,蘊含著無比強大的力量。雖然沒有大聲吼叫或是指責、抱怨。但孩子卻全盤接受了,不僅沒有跟孩子形成對立,反而一家三口形成了統一戰線,這應該是很多家長所期待的局面吧!相信讀到這裡,家長們大概就能理解了,劉靜的溝通究竟有怎樣的魔法。

更多親子教育諮詢請關注微信公眾號【datongdabai】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