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會提出“新基建”?“新基建”新在哪裡?

為什麼會提出“新基建”?“新基建”新在哪裡?


為什麼會提出“新基建”?“新基建”新在哪裡?

王健教授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商務研究中心主任,APEC跨境電子商務創新發展研究中心主任,

關於最近提出的“新基建”,即數字新基建建設,引起了社會各界的熱烈討論。我覺得至少從政府層面提出這個問題,而且做進一步的探討,並希望推出一些政策舉措推進數字新基建建設,我覺得這是一個好事情。畢竟中國數字化和電子商務發展已經經歷了20年時間。雖然20年的時間對人類社會發展、技術進步和創新應用是一個很短的時間,但是互聯網及其信息技術應用相比人類社會歷史上的技術創新和應用,其全社會的普及速度遠遠超過人們的想象。如今整個社會生活,以及經濟發展模式都到了全面轉型的時期。所以,從未來發展的角度看,加快搭建基於未來數字經濟和數字貿易發展的基礎設施就成為非常重要的政策導向。

實際上這次疫情雖然給我們的經濟帶來了暫時的挑戰,但是全社會基本認同的是,這次疫情反而倒逼中國企業數字化轉型,加快了中國經濟數字化的步伐。“新基建”顯然是基於5G、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應用而演化出來的基礎設施建設。因此,我們也可以稱之為“數字新基建”。這恰恰也就是“新基建”新的地方。

由此,我們認為,“數字新基建”的建設應該與傳統基礎設施的建設不同,不能用傳統的思維去搞新的數字經濟建設。數字新基建不是一個簡單的硬件設備或硬件設施的採購投入,也不是一個物理硬件的組合,它涉及到硬件,也涉及到軟件,甚至還涉及到現代信息技術服務。任何環節的不協調,或者不能匹配,都可能嚴重影響到新基建的建設以及其效果的發揮。我個人覺得“數字新基建”的建設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數字新基建的建設的確涉及到網絡的基礎設施建設。最突出的就是互聯網的5G帶寬建設,以及支撐數字化社會的大數據、雲存儲的各種基礎設施。這些基礎設施的建設,確實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長期的投資回報,而且硬件設施,以及技術方案等等還很容易落後,過時和淘汰。因此,短時間內大量過度的新基建投資,很可能產生投資的浪費。因此,數字基礎設施建設與社會經濟協調發展就非常重要。需要我們減少盲目投資,要把基礎設施建設投到關鍵環節,解決基礎設施的難點和痛點。實踐證明,隨著數字化深入發展,我們的很多資金逐步更多的投入到軟件和服務上。

第二,數字新基建更應該強調信息技術應用和網絡的整合效應。我們目前在數字經濟領域已經建立起來了很多數字基礎設施的平臺和應用。這包括各地最近幾年興起的大數據服務中心,雲服務中心和眾多的公共服務平臺。這方面的投資不少,但效果並不突出。這需要有效整合,讓現有的基礎設施發揮極大作用,並在此基礎上升級改造現有的數字基礎設施。數字化基礎設施作用的發揮要依靠不同部門不同領域的相互協調,而我們在部門和領域之間還存在著很多數據流動的阻塞點,往往不同部門之間都是相互格割據。因此,數字新基礎設施建設就是要消除這種相互割據的局面。

第三,數字新基礎設施應該具有普惠效應。既然是基礎設施,他就應該是一個數字經濟的底層的技術構架支撐,這個底層構架支撐應該能夠讓更多的企業,甚至個人能夠優惠方便地獲得相關的服務,並能夠據此獲得發展。因此在數字基礎設施的服務提供,以及價格方面應該有所控制和協調。要讓這個基礎設施都能夠惠及全社會。由於數字基礎設施部分具有數據資產性質,其投資巨大,但成本固定,邊際收益遞增的特點,當然這也會引發新模式新業態,因此定價機制也與傳統基礎設施有很大不同,可以產生普惠效應。

第四,發揮數字新基礎設施的生態效應。中國的數字化和電子商務發展過程當中,面對個別企業或者是面對消費者層面的信息技術和網絡應用已經很成熟。例如在B2C電子商務方面,中國已經發展到了引領世界的前列。但是B2B電子商務以及產業互聯網的電子商務應用仍然還很落後。原因就是我們在新數字基礎設施服務體系當中軟環境的關鍵環節並沒有能夠跟上時代的步伐。這包括結算方式,稅務制度以及會計記賬系統的彼此銜接;還包括企業的管理制度、行為習慣、經營觀念等更重要的人文環境因素;甚至還包括行業和國家層面的數字經濟規則和法律等。這些基礎底層的環境因素實際上都是我們企業數字化生存發展的生態體系中的短板。希望數字新基礎設施的建設能夠彌補上數字生態體系當中的短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