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會議軟件大時代,為何被Zoom的袁徵"改寫"?

美國會議軟件大時代,為何被Zoom的袁徵

撰文 | 陳世鋒

編輯 | 訂頑

近日,"互聯網女皇"Mary Meeker發佈了最新一期的《互聯網趨勢報告》。

她認為,在這場疫情中,互聯網科技、創新領域收益最大,以Zoom為代表的科技公司成為2020年疫情風口上的寵兒,而這家總部設在美國加州聖何塞的美國上市公司,創始人兼CEO為美籍華裔袁徵(Eric Yuan)。

為什麼是這個華裔袁徵引領了這輪北美互聯網創新浪潮呢?

這還要從1995年比爾蓋茨給微軟寫了一封內部信說起,在這封名為"互聯網潮汐"備忘錄的內部信中,比爾蓋茨詳盡地講述了微軟all in互聯網的原因,由此奠定了此後二十年微軟在互聯網世界中的領導地位。

比爾蓋茨這樣寫道:"我認為,未來幾年互聯網的發展將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決定整個行業的方向。""最重要的是,互聯網可以成為一個發佈內容的場所。它有足夠的用戶,它能從這些用戶所貢獻的內容的正反饋循環中獲益,獲得的用戶越多,帶來的內容就越多,反過來會帶動更多用戶的加入。"

相比美國,中國有著更多的用戶數量,不僅為互聯網創造了大量的在線場景,也為互聯網積蓄了大批IT人才。不管是搜狐、百度等老一代互聯網公司,還是如美團、大疆等新一代創新者,無不因此受益匪淺。

實際上,遠在美國硅谷的Zoom,也是在這波互聯網人才紅利催生出來的產物,其創始人袁徵是土生土長的中國人。

9次簽證,遠渡重洋

袁徵,出生于山東泰安的一個採礦工程師家庭。山東科技大學本科、中國礦業大學碩士,在國內不屬於一流院校畢業,按照既定的發展軌跡,接替老爸成為工程師理所當然。

在"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袁徵畢業後應該和無數理工男一樣,不需要有強大的資本背景,不需要強有力的人脈資源,過著以技術換錢的平凡生活。

不過,喜歡看書的袁徵並不會安於現狀:與女朋友異地戀的痛苦,能否用工具來解決?靠實體書店、郵局已經無法盡覽天下之書,如果能夠用網絡來買賣書籍就好了。

此時,袁徵尚不知道遠在美國的亞馬遜已經開始了書籍網購業務,更不會知道亞馬遜CEO貝索斯後來會成為全球首富。不過,他還是從另一個全球首富——比爾蓋茨那裡瞭解到互聯網這條信息高速公路。

1994年,袁徵去日本出差,恰好趕上比爾蓋茨在日本發佈一場"信息高速公路"的演講。不過,作為演講主體的日本人似乎並沒有因此而改變多少,而作為"旁聽生"的袁徵卻大受啟發,由此萌生了前往美國近距離接受互聯網的想法。

當時,中國的互聯網產業尚未起步。

樹立起"中國人離信息高速公路有多遠———向北1500米"廣告牌的瀛海威還沒有蹤跡,成立搜狐的張朝陽博士還在到處亂晃,自然也沒有四大門戶的輝煌。

而此時的袁徵已經混跡在中關村,與王選的學生、王志東、魏松祥和趙斌等在一起交流,組成一箇中關村漢字系統的技術小圈子。

不過,能寫代碼卻不足以讓袁徵出國,語言問題是擺在他面前的一道攔路虎。

袁徵的普通話帶有明顯的山東口音,英語更是磕磕絆絆,這為其赴美簽證營造了不小的困難。再加上,由於簽證時用的是"顧問"頭銜,就被美國那邊認為是兼職承包商,也就是臨時打工者。

因此,在兩年時間內,袁徵申請了9次簽證,前8次一直被拒,直到第九次才如願以償。

美國會議軟件大時代,為何被Zoom的袁徵

華人工程師在"硅谷"

到了美國後,住在親戚的家裡,重溫了一遍華人留學"刷盤子"的經歷,之後袁徵用代碼"敲開"了WebEx的大門,而恰好這家企業的老闆也是一箇中國人——朱敏,所以對於是否能夠使用英語交流沒有太多的要求。

實際上,WebEx的技術骨幹和研發團隊大多數都是華人。

大約1997 年前後,WebEx創始人朱敏和妻子徐鬱清經常在中美之間往返,見了大批北大、清華、中科院、浙大的名校畢業生。這批優秀的工程師團隊集結之後,成建制地被直接輸送到美國。同時,朱敏在杭州、蘇州、合肥都開設了辦公室,與硅谷的團隊多地協作。

在無數班車行駛的硅谷101公路上,華人工程師是一個龐大的群體。

帕洛阿爾託、山景城、桑尼維爾、聖克拉拉等硅谷主要城市中,都有多個銷售中國商品為主的大華超市(99 Ranch Market),超市周邊通常會簇擁著一圈中餐館,而在其中駐足的也大多是黃皮膚黑眼睛的華人。

他們有與袁徵一樣來自於國內的大學,當然以北大、清華、復旦等名校居多,此外還有來自常青藤、斯坦福大學的華人留學生。

而來到硅谷的華人大多數都是工程、編程等技術背景,這個群體有一個共性就是邏輯性強,有務實精神,對於技術問題一絲不苟,相較於其他國家的工程師更加勤奮,畢業於國內三流本科的袁徵亦是如此。

在隨後的一些媒體採訪中,袁徵經常流露出對那一段工作的回憶:"硅谷比自己聰明的人多的是,但如果他們每天工作八小時,我可以工作10個小時,工作已經成為我的DNA"。WebEx的代碼都是袁徵和同事們夜以繼日敲出來的。

勤奮,帶來的技術上的接連進步,袁徵漸漸在辦公會議軟件領域小有名氣。

但在前老闆朱敏看來,華人工程師最大的弊病在於"拙於言詞",本來英語對話不甚流利的袁徵更是如此。正因為如此,華人工程師大多做得是十分艱辛的基礎工作,印度人在硅谷反而更能吃得開,走上高管職務的不計其數,比如微軟CEO納德拉、WebEx朱敏的合夥人蘇布拉·埃亞……

年輕時的袁徵自然不願成為籍籍無名的華人工程師的一員,為了鍛鍊語言交際能力,每逢下班袁徵總會喊其他人去踢球,在激情的運動中不斷增強自己的語言能力,並與小夥伴們加深相互之間的瞭解。

最後,袁徵終於能夠熟練的運用英語與他人交流,儘管口音中仍然帶著濃濃的中國風。

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和二十一世紀初,美國科技公司發展蓬勃並開始向全球化市場拓展,如何將資源進行最優化配置成了關鍵。所以不少企業開始將生產製造環節向大陸、東南亞、東歐進行轉移,供應鏈更是遍佈全球。

在這種行業背景下,管理、服務和技術人員之間的溝通成本開始變高,由於產品具備先進的技術以及首創的 SaaS 商業模式,Webex 的網絡視頻會議業務開始出現了高速增長。

相應的,WebEx也從最初的十幾個人的小公司慢慢壯大,成為一家上市公司。袁徵也從工程師、工程師經理、高級工程師經理,到總監、高級總監。期間,袁徵也經歷了911事件後WebEx用戶量大增、互聯網巨頭競爭等一系列故事,從中獲益匪淺。

2007年,前老闆朱敏將WebEx賣給了思科,袁徵也成為思科旗下WebEx的技術副總裁。

美國會議軟件大時代,為何被Zoom的袁徵

40個人的初創團隊與500多中國工程師

WebEx原本是依靠為了方便人們分享PDF文件等起家,隨後在技術上進行了迭代。但對於思科而言,WebEx更像是一枚與微軟較量的棋子,斥巨資收購後就放置一旁。

隨著時間的發展,有越來越多的客戶對於WebEx的產品感到不滿意,這讓袁徵感到十分苦悶。

他認為,"思科給我的薪水很不錯,但網訊就像是我的孩子。2010和2011年,客戶對我們的產品並不滿意。那段時間我很難受,於是花了大量的時間做技術研究。我也問自己,為什麼客戶滿意度不高?"

經過調研後袁徵發現,"WebEX不是為互聯網設計的,所以需要重寫代碼,然而思科公司不願意。"在此情況下,袁徵甩開思科單幹的意願越來越強烈。

2011年,他終於選擇了離開。不過,他並非一個人,有40多個同事隨他一起創業。

美國會議軟件大時代,為何被Zoom的袁徵

和袁徵前後離職的還有思科前發展部負責人舒曼(Dan Scheinman),舒曼雖然不看好袁徵要做的業務,因為辦公會議已經是思科、微軟等互聯網巨頭的天下。

但袁徵認為,"市場雖然擁擠,但潛力巨大。如果我們的產品做得比別人的都好,那我們就贏了。"舒曼也十分相信袁徵的能力,沒怎麼猶豫,就拿出25萬美元給袁徵作為創業啟動資金。

據說,原來一開始公司的名字叫Saasbee,在舒曼的建議下才改名為Zoom。

給袁徵送錢的還有前老闆朱敏,或許是因為袁徵選擇的創業方向與思科WebEx有所重合,這筆錢是由朱敏的夫人徐鬱清提供的。而原來WebEx的印度創始人蘇布拉伊亞(Subrah Iyar)也基於信任,給了袁徵300萬美元天使投資。

有了資金,以及一個40多人的初創團隊,到了2012年8月,Zoom就發佈了第一個版本。

起初,Zoom面對的主要是C端用戶。由於Zoom兼容各種電腦終端和移動設備,網絡連接穩定,音頻和視頻質量很高,參會者無需下載任何軟件,甚至不需要登陸,只要主持人註冊賬號即可……很快打動了第一批嚐鮮者。

轉向B端並擴大源於一個偶然的機會。

大約2012年11月,斯坦福在為自己的在線學習平臺尋找一套方案。他們試過很多方案後發現Zoom的質量更好。

並且,由於Zoom具有高品質、易用性,可以讓200人同時接入,免費模式和產品形態非常符合教育行業以及SMB企業對靈活性的訴求,即使後期prime的小團隊推出的$14.99/每月的版本依然具有價格優勢,這顯然為使用者拉低了使用門檻。

很快,2013年,參加Zoom會議的人數為300萬;

2014年,參加Zoom會議的人數為3000萬;

2015年,參加Zoom會議的人數增長到了1億;

……

2018年,Zoom上市,當年即扭虧為盈。

有人說袁徵加持了幸運光環,但在其背後,實則蘊藏著這個濃眉大眼東方人的處世哲學與商業智慧。

從創立Zoom至今,袁徵一共離開過美國8次,其中6次都是中國。在此期間,袁徵得到了楊志遠、李嘉誠、紅杉資本等的注資,客戶數量也大幅度增加,而袁徵與他們商談的場景卻幾乎都是借道Zoom來完成。

他們的交流通常是這樣:"Eric(袁徵的英文名),我們會成為你非常重要的顧客,你一定要來拜訪我們。"袁徵總是說:"好啊,我會去,我們先用Zoom聊一下吧。"通常這樣就夠了。只有在IPO路演時,袁徵才心不甘情不願的參加了一次投資人晚宴。

除了自己身體力行推廣Zoom外,袁徵對員工首先的要求是:"及時響應客戶需求,通過諮詢的方式來構建我們的服務,即讓產品開發團隊與客戶一起探討可能達成的方向和結果。假設某個需求有很多客戶都提到了,那麼我們會努力實現它。"

因而,在招聘員工時,袁徵最喜歡提的問題是"最近讀了什麼書?"如果應聘者回答"因為工作繁重的原因,最近沒有看書",通常會被袁徵pass掉。

在袁徵的信條中,不斷學習新知識是每一個人必備的能力,這的確很中國人。這種情形也會經常出現在與兒子的日常交流中,袁徵要求兒子在每次期末考試中要拿雙A,而在美國出生的兒子已經有自己的想法。

美國會議軟件大時代,為何被Zoom的袁徵

不過,在遠隔著一個太平洋的中國,袁徵很容易找到他想要的員工。

從2016年算起,在此前的10年中,中國培養出6000萬大學生和450萬研究生,2017屆全國高校畢業生約為795萬人,留學歸國人員數量也大幅提升,中國的高端人才儲備量已達美國的數倍。Zoom在中國的多個研發中心擁有500多名員工,佔其員工總數的約30%。

而根據Glassdoor的數據,中國的入門級軟件工程師平均年薪約為34,350美元,約為美國同行業從業者的三分之一(如聖何塞平均年薪110,000美元)。

有分析機構認為,Zoom之所以能夠盈利完全是因為有一個"黑眼睛黃皮膚"的中國創始人,能夠從中國這個IT高級技工的"世界工廠"獲得源源不斷的"廉價勞動力",這才是Zoom生存下來的奧秘。

站在中國龐大"工程師紅利"的肩膀上,袁徵繼續改寫著北美會議辦公軟件的歷史。

那麼,在中國人口紅利、工程師紅利、應用場景廣泛的基礎上,中國會議辦公軟件乃至產業互聯網會不會突飛猛進呢?時間會給與我們肯定的答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