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终身以兴复汉室为己任,但汉室值不值得兴复?

花非花夜非叶


以汉献帝为代表的汉室已经腐朽不堪犹如缓缓坠落的夕阳,已然没有“复”的意义,但以蜀汉政权为代表的汉室,却是犹如冉冉升起的初阳,正在“兴”起,诸葛亮以“兴”这样的汉室为己任,没有值不值得,只有愿不愿意,历史最终证明,诸葛亮为了蜀汉政权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汉献帝刘协)影视形象

汉献帝代表的东汉朝廷已经彻底腐败,亟待破而后立。

东汉末年的朝廷已经腐败不堪,必须连根拔起,给予注入新鲜血液,才能起死回生,换言之,汉室江山已经完了,到了改朝换代的时候了,然而天下诸侯都不敢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只能慢慢的耗着,等待一个愣头青来取代汉室。


诸葛亮和刘备以“复兴汉室”,笼络人心,以期角逐天下。

(诸葛亮影视形象)

东汉末年,风雨飘摇,战争四起。从董卓入京,到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汉天子的权位已经荡然无存。大汉天子只是诸侯争相争夺的棋子,就像是金庸小说中的屠龙宝刀,号令天下,莫敢不从。

面对诸侯割据的情况,诸葛亮未出山,就看清天下局势,刘备三顾茅庐之后,隆中对决定了就刘备集团的战略方针。“汉室可兴”,是最终追寻的结果,更核心的是如何夺取天下,强调了刘备如何利用“帝室之胄”的有利条件更好地发展势力。

刘备是汉室的拥护者、继承者,蜀汉政权是汉室的延续,而不是替代。

(汉昭烈帝刘备影视形象)

刘备从形式上看他一直是忠于汉室的,即便没有所谓“刘皇叔,也没有“衣带诏”事件,刘备都是忠于汉室的。他一向拥护汉献帝,在言语上一直制裁曹操,后来称汉中王、称帝,他都是以汉室的“继承人”自居,他在成都建立的政权仍称“汉”,他认为自己是汉室的延续,所以自己称帝是继位而非登基。

诸葛亮感念知遇之恩,在刘备去世后,依然贯彻先主生前的既定方针。

按传统的观点而言,刘备是汉室坚决的拥护者,也是继承者,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刘备就代表了汉室,诸葛亮选择刘备就是选择汉室。为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诸葛亮在刘备去世后,依然传承刘备生前的既定方针,辅助刘禅,并没有另起炉灶,自立为王。纵使“兴复汉室”的道路困顿难行,也应该砥砺奋进。为此诸葛亮耗尽了一生的心血,六出祁山,七擒孟获,最终死在了五丈原。


文字域


东汉末年,王朝腐朽,百姓常年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这是朝廷的责任。尤其是天下大乱、诸侯割据之时,汉室不再值得兴复,大汉百姓亟待拯救!

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与其费劲百般心机、千般努力,终得不到万分之一的回报,还不如加快速度推翻腐朽,重新建立新秩序,以期让百姓拥有安稳的生活。

古语有云“破而后立”、“置之死地而后生”。通读三国时,每每想起此事总忍不住心生感慨:为什么赤壁之战曹操败了呢?中国的统一因此推迟了70年,这漫长的时间里多少人生离死别、沙场埋骨,多少民生疾苦埋没在乱世纷争里?

诸葛亮以兴复汉室为己任,治理蜀地。演义之中人心所向,众望所归,事实真的是如此吗?真相往往让人难以接受:

政治军事方面:跟随刘备的荆襄势力,成都本土世家大族,张鲁汉中残存的士族,小小蜀地容纳三大派系的纷争。刘备所属力量并不充足,诸葛亮只得巧妙维持一个危险的平衡。刘备过世,矛盾激化,为了稳定统治,诸葛亮南征北伐,穷兵黩武,受苦的是汉室百姓,而不是汉室掌权者!

经济民生方面:(在从前的帖子上晴空曾过详细分析,这里简单叙述。)

刘备入主成都,因为兵器钱粮短缺,率先铸造劣质五铢钱币“直百钱”(举例,银行发行万元纸币,市场的百元大钞迅速一钱不值),瞬间造成民间市场经济的巨大通货膨胀,从民间搜刮钱财无数,充实自己的口袋,这一点比“与民争利”严重百倍。书上写得好听,实际上成都汉室百姓苦不堪言,上位者腰包鼓起来了。

文化教育方面:青黄不接,以至于“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

汉室的大旗高高挂起,心怀汉室从者云集。私以为亟待拯救兴复的不是汉室,而是大汉战火中的千万百姓。

诸葛亮以兴复汉室为己任,以天下为棋,阴谋阳谋层出不穷,文臣武将轮番上场,这是他们的抱负,他们展现自己的绝佳平台,因为那句话“学成文武艺,卖与帝王家。”

事实上诸葛亮只为刘备鞠躬尽瘁报了知遇之恩,对于如同蝼蚁般的大汉子民有何等大功?一些发明,能够巧匠亦能做。作为汉室丞相事必躬亲,积劳而死,虽然声名远播青史留名,弱点和不足亦是值得思考。

与之相比,曹操一统天下的决心日月昭昭,虽也用过一些铁血手段,不能掩盖其治下的百姓生活安稳;虽然挟天子以令诸侯,然而真正心系民生疾苦。



晴空莽莽


任何一个政治集团都要有个政治纲领,有一个政治目标。这样的话,才能够占领道义的制高点,能够吸引天下的有志之士投身自己,取得天下。否则的话,这个集团就沦落为一个割据的军阀,最终会失败。


这在楚汉之争的时候表现得很明显。当时刘邦出师讨伐项羽,这时就有人向刘邦献策,说要打败项羽,就要“明其为贼”,这样才能够打败他。于是刘邦为义帝发丧,将项羽的罪行公告天下,这使得刘邦占据了道义的制高点,所有对项羽不满的人都投奔了刘邦。这使得项羽空前孤立,虽然在战争初期项羽还凭借着军事优势占据主动,但很快就强弱易势,最终失败了。

刘备想要夺取天下,他也是有着自己的榜样的,他的榜样就是刘邦和刘秀。他和诸葛亮谈论《隆中对》的时候,诸葛亮规划的两路北伐计划,其实一路是刘邦的道路,一路是刘秀的道路。刘备对此心领神会,当然对于刘邦的占据道义的制高点这个策略要加以运用。


刘备其实出身草莽,他并没有什么可以依靠的势力。他唯一可以用来包装自己的就是汉室宗亲的身份。因为,他只有从这上面做文章,才能为自己的集团争取道义上的名分。他采取了刘邦的策略,直接指出了曹操的不臣之心。他指出曹操名为汉相实为汉贼的面目,提出了自己的政治口号就是兴复汉室。这样,刘备的集团才能够立足,而且还能够得到当时的一些对汉室还抱有忠义之心的人士的支持。

不过,在当时汉室的威信早已经扫地了。东汉末年的朝廷腐败,董卓时期开始的战争,百姓流离失所,百不存一。最后连汉献帝都沦落到四处流浪的地步,百官连饭都吃不上,甚至有饿死的。这样的汉室,还有几个人会看得上它。


当时有点实力的军事集团,都怀着野心。袁术首先称帝,袁绍的手下也劝他自立,曹操的手下也是向他说天命,还有一群人为他晋位魏公加九锡而奔走。至于说江东孙权的谋士鲁肃说得更是直接,他认为汉室不可复兴,这也是当时很多人的看法。

但是,刘备只有汉室宗亲的政治资本,所以他只有依靠这个政治资本去生存、发展。不管当时的环境如何,他也只能依靠兴复汉室的旗号奋斗下去。在这个旗号下,也团结了一批和他志同道合的人员,至于说兴复的是汉献帝的汉室,还是刘备自己的汉室,这就另说了。


刘备既然为自己的集团设立了兴复汉室的政治纲领,那么诸葛亮在接过了蜀汉的政权,也就把这个政治纲领接了过来。诸葛亮在兴复汉室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提出了“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的口号。在这个政治口号的感召下,他团结了蜀汉的各个势力的人员,把他们拧成一股绳,投入到北伐的事业中去。

虽然蜀汉国小民弱,但是在诸葛亮的治理下,蜀汉是在三个国家中,治理得最好的国家,也是最团结的国家。而且,诸葛亮对强大的曹魏发动了连续的北伐,使得曹魏坚持防御不敢迎战,这也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迹。


所以说,无论当时的汉室江山,人心向背如何,刘备集团只能以兴复汉室为自己的政治纲领。尤其是曹魏篡汉之后,刘备集团的纲领就更加明确了。诸葛亮继承了刘备留下的政治纲领,为了兴复汉室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后人留下了一段光辉的篇章。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