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2020年基建投資了多少錢?

手機用戶55696123336


3月23日,中國銀行研究院發佈2020年第10期《宏觀觀察》,主題為《新冠疫情影響下中國“新基建”發展方向與政策建議》。

文章認為,新冠肺炎疫情對中國和全球經濟都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影響。未來,以5G為代表的“新基建”投資因兼顧短期拉動經濟和中長期釋放經濟增長潛力的作用,成為點亮中國經濟未來的新希望。中國銀行研究院測算,2020年“新基建”七大重點領域投資總規模約為1.2萬億元。

緣何啟動“新基建”?

對於啟動“新基建”的緣由,中國銀行研究院博士後研究員葉銀丹分析了兩大主要原因:一是經濟下行壓力疊加疫情短期衝擊,需要新老基建投資齊發力穩增長;二是“新基建”投資不僅關乎短期經濟增長,更是未來創新驅動型發展的基礎。

總體來看,疫情對全年經濟增速的負面影響不可避免。因此,逆週期調控政策需加大力度穩增長和保就業。投資作為宏觀逆週期調控最重要的抓手,在當前形勢下,其託底經濟的作用將更加突出。基建投資在當下被賦予經濟起動機和助推器的重任。“新基建”投資既能對經濟增長形成有力支撐,又能為創新驅動注入強勁動力。

同時,“新基建”是中國經濟新舊動能轉換的內在要求和未來創新驅動型發展的基礎,前瞻性佈局至關重要。“新基建”投資需求並非疫情催生,疫情只是加快了“新基建”的進程。早在2018年末,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就對未來創新驅動型發展所需要的新型基礎設施建設謀劃佈局,提出要“加快5G商用步伐,加強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物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新基建”一詞由此誕生。

2020年年初,疫情衝擊之下,以基建投資為抓手的逆週期調控呼聲強烈,“新基建”進程提速,主要發力領域包括:5G基建、特高壓、城際高速鐵路和城際軌道交通、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和工業互聯網。

3月4日,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會議進一步指出,“要加大公共衛生服務、應急物資保障領域投入,加快5G網絡、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進度”。從短期看,“新基建”投資有望在助推經濟增長中發揮重要作用。從長遠來看,抓住5G等“新基建”的歷史性機遇對於激發投資活力、優化產業結構和提高經濟增長潛力,從而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

“新基建”新在哪兒?

葉銀丹分析,“新基建”的“新”可從四方面來看;

一是新的投資領域。該研究認為,廣義的“新基建”不應只包含上述5G等七大重點領域,而應包含與中國經濟轉型升級方向相一致的領域,至少包括以下三大方面。第一,與科技創新和經濟高質量發展相關領域,例如5G基站及相關設備、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大數據中心等基礎設施領域。第二,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相關的補短板領域,例如此次疫情暴露出來的應急物資保障及相關設施領域,公共衛生服務等基礎設施領域;汙水處理、空氣治理、自然環境修復、新能源汽車充電樁等環保相關基礎設施領域;教育、醫療、養老等社會保障相關基礎設施領域等。第三,與新型城鎮化相關領域,例如提高都市圈、城市群經濟輻射能力和人員流動水平,提高城市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的相關基礎設施領域,包括城際高鐵和城市軌道交通、智慧交通、智慧城市大腦、智能城市安防等。

二是新的投資區域。基礎設施建設最終服務於人口和產業,因此基建投資佈局區域需緊密結合未來人口流動和產業發展趨勢。未來,新增的城鎮化人口將更多聚集在城市群和都市圈,從而帶來軌道交通、城際鐵路、5G等通信基礎設施、教育、醫療等諸多方面的資源壓力。因此,城市群和都市圈將成為未來“新基建”投資的重點區域,從而擴大城市群和都市圈的承載能力和經濟輻射能力。而對於人口流出地區,則要避免大規模基建投入造成資源的明顯浪費。

三是新的投資主體與融資模式。“新基建”需要以改革的辦法來提高基建投資效率。投資主體方面,要進一步放開基建領域的市場準入,擴大投資主體範圍,積極吸引民間資本參與,提高投資效率。融資模式方面,“新基建”自帶科技基因,應積極吸引有實力的高技術企業參與投資,並積極探索高技術企業技術入股等投資模式。

四是新的配套政策與制度保障要求。“新基建”大多屬於高新技術產業,因而在政策和配套制度保障方面有新需求。財政政策方面,需要加大研發支出加計扣除力度,推廣高新技術企業低稅率政策等,以激發企業創新活力。貨幣政策方面,在增加低息融資、專項貸款的基礎上,還需加快推進多層次資本市場建設,並在高技術企業併購、上市、發債等方面予以更多支持。

“新基建”重點領域投資潛力估算

該研究梳理了七大“新基建”重點領域的當前發展基本情況和未來發展目標規劃,由此估算出2020年七大“新基建”重點領域投資規模約為1.2萬億元,佔2019年基建投資總額的7%左右。其中5G基站及相關設備投資約為2500億-3000億元,特高壓相關投資(含電網信息化等)約為800億-1000億元,新能源汽車充電樁投資約為200億-300億元,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和工業互聯網相關投資分別約為600億-800億元、300億元和500億-1000億元,城際高速與城市軌道交通相關投資約為6000億-6500億元。

中國銀行研究院認為,未來在政策繼續將“新基建”重點領域作為主要發力點的情況下,“新基建”相關投資增速可能達到兩位數,部分細分領域增速甚至更高;“新基建”投資佔比也將從當前的7%左右,逐步提高至15%-20%左右,“新基建”投資對於“老基建”投資的替代作用也將進一步增強。


期貨小秘書


首先,需要明確樓主提出問題中“基建”的概念。\r“基建”是傳統基建?還是新基建。\r

一、說說傳統基建\r

中泰證券研究所給出了預測,在20萬億左右。整體還是和下半年的GDP掛鉤。

1.我們看看經濟環境:

受疫情影響,國內一季度GDP同比-6.8%的負增長;二季度受海外疫情蔓延,出口衝擊國內經濟,也不會有一個明顯轉好的態勢;那麼,保就業、穩信心、就看下半年。

2.國家政策導向:

疫情對經濟衝擊+經濟穩增長的基調+降準降息提高赤字+發行特別國債、地方政府專項債+引導貸款利率下行+執行層面加快審批等一系列政策的頒佈和指導,加大基建投資基調明確。

3.可期待板塊:\r1)舊改政策力度大,拉動建材家居家電上千億市場。\r2)交通水利、市政佔廣義基建77%,是拉動主要動力。\r3)環保佔比小但政策支持力度高,值得期待。\r\r

二、說說新基建\r

政策加碼,但規模較小,東北證券給出了預測,預計2020年全年投資規模3萬億元左右。

1、\t定義:“新基建“最早在2018年底提出, 2020年4月正式官宣。“新基建“主要包括三大領域:

[玫瑰]1)信息基礎設施:5G、物聯網、工業互聯網、衛星互聯、人工智能、雲計算、區塊鏈、數據中心、智能計算中心等。

[玫瑰]2)融合基礎設施:智能交通基礎設施、智慧能源基礎設施等。

[玫瑰]3)創新基礎設施: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科教基礎設施、產業技術創新基礎設施等。

2、\t背景:\r1,新基建能夠為社會生產和居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務的。\r2,當今社會已邁入數字化、智能化的數字經濟時代;\r3,數據成為驅動新經濟發展的關鍵要素;\r4,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及習慣發生深刻改變;\r貿易戰告訴我們要科技興國;\r5,大大說今年是百年變局,個別領域中國有望實現彎道超車。

3、\t發展優勢:\r1)\t新基建更注重引入民間資本,政府財政壓力較輕;\r2)\t新基建與PPP模式更契合,提高經營管理效率;\r3)\t能為中國科技進步、經濟發展提供新動能;\r4)\t能夠滿足新的需求,長期帶動消費增長。

4、可期待板塊:\r1)工業互聯網:受益於5G基站建設及下游帶動。\r2)人工智能、大數據中心:受益於流量爆發和物聯網。\r3)特高壓、新能源充電樁:受益於“七交五直“12項工程及新能源汽車消費。\r4)軌道交通。

歡迎一起學習探討。


科技股的那些事兒


工業經濟時代,人和物的流動構成經濟發展的基礎,經濟活動建立在以“鐵公機”(鐵路、公路、機場)為代表的傳統基礎設施之上,交通樞紐地區具有比較優勢;而在數字經濟時代,數據的流通成為關鍵,以信息基礎設施、融合基礎設施、創新基礎設施為代表的新型基礎設施也躍遷為新的地區競爭力。





今年3月中央多次提及加快“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以來,上海、北京、浙江、成都、日照等地先後發佈推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三年行動方案;廣州還聚焦數字“新基建”,率先發布《廣州市加快推進數字新基建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0—2022年)》。



各地的“新基建”方案計劃都以2020-2022年為週期滾動實施新型基礎設施建設行動計劃,力爭用三年時間取得較大成效。各地也結合當地的產業發展基礎、產業支撐能力、區域承接能力和創新發展能力,紛紛從實際需求出發、因地制宜建設新型基礎設施。







1、建設目標:打造“雲、網、端”,改造“鐵、公、機”



上海明確“新網絡、新設施、新平臺、新終端”四大重點領域、北京聚焦“新網絡、新要素、新生態、新平臺、新應用、新安全”六大方向、雲南提出“新網絡、新平臺、新引擎、新載體”四大領域……梳理各地於三年行動方案中提出的建設目標,打造涵蓋“雲、網、端”全領域的基礎設施、改造以“鐵、公、機”為代表的基礎設施可謂各地著力下好的“先手棋”。





圍繞“雲、網、端”,各地明確了多項任務的具體指標,為未來三年繪就建設藍圖。如浙江方案提出到2022年,浙江全省建成大型、超大型雲數據中心25個左右(雲),率先完成雙千兆寬帶網絡佈局(網),實現重點領域基礎設施智能化水平提升20%以上(端)。



與此同時,推動交通、能源、水利、市政等傳統基礎設施數字化升級,也是各地的三年行動重點。如上海方案圍繞“新終端”提出打造智能化“海空”樞紐設施、建設國內領先的車路協同車聯網和智慧道路、加快佈設新能源終端和智能電網設施。







2、投資部署:建立多元化投資機制



新型基礎設施項目投資規模大、週期長,其建設首先需要解決“錢從哪兒來”的問題。



在“新基建”方案計劃中,各地制定了不同的投資計劃,如浙江計劃三年完成新基建投資近1萬億元,並提出要奮力建設新型基礎設施投資領先的標杆省份;廣東已建立起數字“新基建”項目庫,著重以項目拉投資;上海則明確支持銀行業金融機構建立總規模1000億元以上的“新基建”優惠利率信貸專項,要求放大財政專項資金的槓桿作用,並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加大“新基建”投入力度。





與發佈三年行動方案相對應,多地也將新基建列入專項債投資清單,引導專項債支持新基建投資。其中在做好專項債券發行及項目配套融資工作的過程中,需防範化解地方政府隱性債務風險。近日為打造“天下第一水司樓”而背上400多億債務的貴州省獨山縣也啟示“新基建”投資應避免出現超前建設、過度投資、產能過剩等問題。



因此“新基建”的推進,也需根據財力和債務情況統籌規劃、循序漸進







3、賦能城市:“新基建”優化城市生產生活



“新基建”是打造智慧城市、增強地區核心競爭力的重要載體。在各地“新基建”方案計劃中,建設具有地方特色的新型基礎設施、應用“新基建”為地方發展服務是未來三年的主旋律。



一方面,“新基建”需充分考慮結合地區特色,如上海方案提出要探索引領長三角示範區在江南水鄉風貌基礎上增添新型基礎設施時代特色。這既需要充分利用地方的土地、資金、人才、水、電、氣、網絡等要素資源,也需要考慮地區承載能力,如《上海市互聯網數據中心建設導則(2019)》已基於能耗考慮嚴禁在上海市中環以內區域新建 IDC。





另一方面,加快推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也是優化超大城市治理體系的重要支撐。如北京圍繞“新應用”部署了智慧政務應用、智慧城市應用、智慧民生應用、智慧產業應用以及中小企業賦能等;《重慶市新型基礎設施重大項目建設行動方案(2020—2022年)》也要求項目策劃需考慮加快建設“智造重鎮”“智慧名城”所需。





在2020年,新型基礎設施被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還與“新型城鎮化建設”“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設”一起成為當年政府擴大有效投資的重點。隨著國家積極佈局加快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新基建將為數字經濟發展提供技術支撐,帶動數字經濟增長,並促進數字經濟相關產業升級,我國經濟也將加速向以“新基建”為戰略基礎的數字新時代邁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