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2020年基建投资了多少钱?

手机用户55696123336


3月23日,中国银行研究院发布2020年第10期《宏观观察》,主题为《新冠疫情影响下中国“新基建”发展方向与政策建议》。

文章认为,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和全球经济都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影响。未来,以5G为代表的“新基建”投资因兼顾短期拉动经济和中长期释放经济增长潜力的作用,成为点亮中国经济未来的新希望。中国银行研究院测算,2020年“新基建”七大重点领域投资总规模约为1.2万亿元。

缘何启动“新基建”?

对于启动“新基建”的缘由,中国银行研究院博士后研究员叶银丹分析了两大主要原因:一是经济下行压力叠加疫情短期冲击,需要新老基建投资齐发力稳增长;二是“新基建”投资不仅关乎短期经济增长,更是未来创新驱动型发展的基础。

总体来看,疫情对全年经济增速的负面影响不可避免。因此,逆周期调控政策需加大力度稳增长和保就业。投资作为宏观逆周期调控最重要的抓手,在当前形势下,其托底经济的作用将更加突出。基建投资在当下被赋予经济起动机和助推器的重任。“新基建”投资既能对经济增长形成有力支撑,又能为创新驱动注入强劲动力。

同时,“新基建”是中国经济新旧动能转换的内在要求和未来创新驱动型发展的基础,前瞻性布局至关重要。“新基建”投资需求并非疫情催生,疫情只是加快了“新基建”的进程。早在2018年末,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对未来创新驱动型发展所需要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谋划布局,提出要“加快5G商用步伐,加强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基建”一词由此诞生。

2020年年初,疫情冲击之下,以基建投资为抓手的逆周期调控呼声强烈,“新基建”进程提速,主要发力领域包括:5G基建、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和工业互联网。

3月4日,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进一步指出,“要加大公共卫生服务、应急物资保障领域投入,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从短期看,“新基建”投资有望在助推经济增长中发挥重要作用。从长远来看,抓住5G等“新基建”的历史性机遇对于激发投资活力、优化产业结构和提高经济增长潜力,从而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新基建”新在哪儿?

叶银丹分析,“新基建”的“新”可从四方面来看;

一是新的投资领域。该研究认为,广义的“新基建”不应只包含上述5G等七大重点领域,而应包含与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方向相一致的领域,至少包括以下三大方面。第一,与科技创新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相关领域,例如5G基站及相关设备、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等基础设施领域。第二,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关的补短板领域,例如此次疫情暴露出来的应急物资保障及相关设施领域,公共卫生服务等基础设施领域;污水处理、空气治理、自然环境修复、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等环保相关基础设施领域;教育、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相关基础设施领域等。第三,与新型城镇化相关领域,例如提高都市圈、城市群经济辐射能力和人员流动水平,提高城市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的相关基础设施领域,包括城际高铁和城市轨道交通、智慧交通、智慧城市大脑、智能城市安防等。

二是新的投资区域。基础设施建设最终服务于人口和产业,因此基建投资布局区域需紧密结合未来人口流动和产业发展趋势。未来,新增的城镇化人口将更多聚集在城市群和都市圈,从而带来轨道交通、城际铁路、5G等通信基础设施、教育、医疗等诸多方面的资源压力。因此,城市群和都市圈将成为未来“新基建”投资的重点区域,从而扩大城市群和都市圈的承载能力和经济辐射能力。而对于人口流出地区,则要避免大规模基建投入造成资源的明显浪费。

三是新的投资主体与融资模式。“新基建”需要以改革的办法来提高基建投资效率。投资主体方面,要进一步放开基建领域的市场准入,扩大投资主体范围,积极吸引民间资本参与,提高投资效率。融资模式方面,“新基建”自带科技基因,应积极吸引有实力的高技术企业参与投资,并积极探索高技术企业技术入股等投资模式。

四是新的配套政策与制度保障要求。“新基建”大多属于高新技术产业,因而在政策和配套制度保障方面有新需求。财政政策方面,需要加大研发支出加计扣除力度,推广高新技术企业低税率政策等,以激发企业创新活力。货币政策方面,在增加低息融资、专项贷款的基础上,还需加快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并在高技术企业并购、上市、发债等方面予以更多支持。

“新基建”重点领域投资潜力估算

该研究梳理了七大“新基建”重点领域的当前发展基本情况和未来发展目标规划,由此估算出2020年七大“新基建”重点领域投资规模约为1.2万亿元,占2019年基建投资总额的7%左右。其中5G基站及相关设备投资约为2500亿-3000亿元,特高压相关投资(含电网信息化等)约为800亿-1000亿元,新能源汽车充电桩投资约为200亿-300亿元,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和工业互联网相关投资分别约为600亿-800亿元、300亿元和500亿-1000亿元,城际高速与城市轨道交通相关投资约为6000亿-6500亿元。

中国银行研究院认为,未来在政策继续将“新基建”重点领域作为主要发力点的情况下,“新基建”相关投资增速可能达到两位数,部分细分领域增速甚至更高;“新基建”投资占比也将从当前的7%左右,逐步提高至15%-20%左右,“新基建”投资对于“老基建”投资的替代作用也将进一步增强。


期货小秘书


首先,需要明确楼主提出问题中“基建”的概念。\r“基建”是传统基建?还是新基建。\r

一、说说传统基建\r

中泰证券研究所给出了预测,在20万亿左右。整体还是和下半年的GDP挂钩。

1.我们看看经济环境:

受疫情影响,国内一季度GDP同比-6.8%的负增长;二季度受海外疫情蔓延,出口冲击国内经济,也不会有一个明显转好的态势;那么,保就业、稳信心、就看下半年。

2.国家政策导向:

疫情对经济冲击+经济稳增长的基调+降准降息提高赤字+发行特别国债、地方政府专项债+引导贷款利率下行+执行层面加快审批等一系列政策的颁布和指导,加大基建投资基调明确。

3.可期待板块:\r1)旧改政策力度大,拉动建材家居家电上千亿市场。\r2)交通水利、市政占广义基建77%,是拉动主要动力。\r3)环保占比小但政策支持力度高,值得期待。\r\r

二、说说新基建\r

政策加码,但规模较小,东北证券给出了预测,预计2020年全年投资规模3万亿元左右。

1、\t定义:“新基建“最早在2018年底提出, 2020年4月正式官宣。“新基建“主要包括三大领域:

[玫瑰]1)信息基础设施: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卫星互联、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数据中心、智能计算中心等。

[玫瑰]2)融合基础设施:智能交通基础设施、智慧能源基础设施等。

[玫瑰]3)创新基础设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教基础设施、产业技术创新基础设施等。

2、\t背景:\r1,新基建能够为社会生产和居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r2,当今社会已迈入数字化、智能化的数字经济时代;\r3,数据成为驱动新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r4,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及习惯发生深刻改变;\r贸易战告诉我们要科技兴国;\r5,大大说今年是百年变局,个别领域中国有望实现弯道超车。

3、\t发展优势:\r1)\t新基建更注重引入民间资本,政府财政压力较轻;\r2)\t新基建与PPP模式更契合,提高经营管理效率;\r3)\t能为中国科技进步、经济发展提供新动能;\r4)\t能够满足新的需求,长期带动消费增长。

4、可期待板块:\r1)工业互联网:受益于5G基站建设及下游带动。\r2)人工智能、大数据中心:受益于流量爆发和物联网。\r3)特高压、新能源充电桩:受益于“七交五直“12项工程及新能源汽车消费。\r4)轨道交通。

欢迎一起学习探讨。


科技股的那些事儿


工业经济时代,人和物的流动构成经济发展的基础,经济活动建立在以“铁公机”(铁路、公路、机场)为代表的传统基础设施之上,交通枢纽地区具有比较优势;而在数字经济时代,数据的流通成为关键,以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为代表的新型基础设施也跃迁为新的地区竞争力。





今年3月中央多次提及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以来,上海、北京、浙江、成都、日照等地先后发布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行动方案;广州还聚焦数字“新基建”,率先发布《广州市加快推进数字新基建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



各地的“新基建”方案计划都以2020-2022年为周期滚动实施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行动计划,力争用三年时间取得较大成效。各地也结合当地的产业发展基础、产业支撑能力、区域承接能力和创新发展能力,纷纷从实际需求出发、因地制宜建设新型基础设施。







1、建设目标:打造“云、网、端”,改造“铁、公、机”



上海明确“新网络、新设施、新平台、新终端”四大重点领域、北京聚焦“新网络、新要素、新生态、新平台、新应用、新安全”六大方向、云南提出“新网络、新平台、新引擎、新载体”四大领域……梳理各地于三年行动方案中提出的建设目标,打造涵盖“云、网、端”全领域的基础设施、改造以“铁、公、机”为代表的基础设施可谓各地着力下好的“先手棋”。





围绕“云、网、端”,各地明确了多项任务的具体指标,为未来三年绘就建设蓝图。如浙江方案提出到2022年,浙江全省建成大型、超大型云数据中心25个左右(云),率先完成双千兆宽带网络布局(网),实现重点领域基础设施智能化水平提升20%以上(端)。



与此同时,推动交通、能源、水利、市政等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升级,也是各地的三年行动重点。如上海方案围绕“新终端”提出打造智能化“海空”枢纽设施、建设国内领先的车路协同车联网和智慧道路、加快布设新能源终端和智能电网设施。







2、投资部署: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



新型基础设施项目投资规模大、周期长,其建设首先需要解决“钱从哪儿来”的问题。



在“新基建”方案计划中,各地制定了不同的投资计划,如浙江计划三年完成新基建投资近1万亿元,并提出要奋力建设新型基础设施投资领先的标杆省份;广东已建立起数字“新基建”项目库,着重以项目拉投资;上海则明确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建立总规模1000亿元以上的“新基建”优惠利率信贷专项,要求放大财政专项资金的杠杆作用,并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加大“新基建”投入力度。





与发布三年行动方案相对应,多地也将新基建列入专项债投资清单,引导专项债支持新基建投资。其中在做好专项债券发行及项目配套融资工作的过程中,需防范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近日为打造“天下第一水司楼”而背上400多亿债务的贵州省独山县也启示“新基建”投资应避免出现超前建设、过度投资、产能过剩等问题。



因此“新基建”的推进,也需根据财力和债务情况统筹规划、循序渐进







3、赋能城市:“新基建”优化城市生产生活



“新基建”是打造智慧城市、增强地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载体。在各地“新基建”方案计划中,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新型基础设施、应用“新基建”为地方发展服务是未来三年的主旋律。



一方面,“新基建”需充分考虑结合地区特色,如上海方案提出要探索引领长三角示范区在江南水乡风貌基础上增添新型基础设施时代特色。这既需要充分利用地方的土地、资金、人才、水、电、气、网络等要素资源,也需要考虑地区承载能力,如《上海市互联网数据中心建设导则(2019)》已基于能耗考虑严禁在上海市中环以内区域新建 IDC。





另一方面,加快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也是优化超大城市治理体系的重要支撑。如北京围绕“新应用”部署了智慧政务应用、智慧城市应用、智慧民生应用、智慧产业应用以及中小企业赋能等;《重庆市新型基础设施重大项目建设行动方案(2020—2022年)》也要求项目策划需考虑加快建设“智造重镇”“智慧名城”所需。





在2020年,新型基础设施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还与“新型城镇化建设”“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一起成为当年政府扩大有效投资的重点。随着国家积极布局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基建将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带动数字经济增长,并促进数字经济相关产业升级,我国经济也将加速向以“新基建”为战略基础的数字新时代迈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