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土地節約集約水平逐年提升 土地消耗率7年下降近四成

廣州土地節約集約水平逐年提升 土地消耗率7年下降近四成

■海珠溼地。 謝惠強/攝

迎第51個世界地球日,廣州開展一週“雲科普”活動

今天是第51個“世界地球日”,自然資源部發布了今年地球日的主題——“珍愛地球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旨在喚起人類愛護共同的地球、保護家園的環保意識。自4月20日起,廣州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通過別開生面的網絡課程、互動有趣的線上答題等形式,開展為期一週的線上“雲科普”宣傳教育活動。

值得關注的是,記者從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獲悉,近年來廣州土地節約集約水平逐年提升,每增加1億元GDP新增建設用地面積,從2011年的13.67公頃減少到2018年的8.29公頃。換言之,廣州土地消耗率7年下降近四成。

■新快報記者 沈逸雲 通訊員 穗規資宣

亮點一:空間規劃

編制規劃建立全域空間管控體系

建設區域-組團-社區三級生態廊道

按照自然資源部在廣州市開展市級國土空間規劃先行先試相關部署,廣州市組織編制了《廣州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18-2035年)》,該規劃經修改完善,目前部、省正在審查。規劃將把握廣州“山水城田海”良好自然本底,強化底線意識,嚴格管護自然生態網絡,優化國土空間保護開發格局。

具體來看,規劃強調優先劃定生態保護紅線,應劃盡劃永久基本農田,統籌劃定城鎮開發邊界,建立全域空間管控體系。同時,以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和國土空間開發適宜性評價結果為基礎,合理確定生態、農業、城鎮空間。

此外,廣州還將依託山水林田湖海自然資源,構建以重要自然資源分佈區域為主體、水系與廊道為紐帶、重點生態公園為節點、通山達海的生態空間網絡,系統保育市域九大生態片區,建設區域-組團-社區三級生態廊道。

亮點二:節約用地

近兩年出讓軌道交通用地14宗

實施“地鐵+物業”開發模式

隨著城市深入發展,節約集約用地成為高質量發展的“重頭戲”之一。在這方面,廣州一直堅持最嚴格的節約用地制度,全面落實建設用地“增存掛鉤”工作機制,逐年提升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水平,在近年來交出了不少亮眼的“成績單”。

其中,令人關注的是,廣州市土地消耗率在7年內下降了39.4%。據統計,廣州每增加1億元GDP所新增的建設用地面積,從2011年的13.67公頃減少到2018年的8.29公頃。這意味著廣州這些年土地節約集約水平有了顯著提高,為城市發展爭取了更多空間。

而在2018年,廣州土地節約集約利用綜合指數排名全省第二位、全國第四位,建設用地地均GDP在全國僅有的3個建設用地地均GDP 高於1000萬元/公頃的城市中排名第二位。其中,南沙區在激勵措施“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成效好、閒置土地少且用地需求量較大”方面獲得2018年度國務院督察激勵,獎勵2500畝用地計劃指標。

值得一提的是,近兩年廣州市成功出讓軌道交通用地14宗,用地面積188.87公頃,建築面積484.85萬平方米。利用軌道交通存量的車輛段、停車場及站點設施用地進行綜合開發,實施“地鐵+物業”開發模式,合理利用地下、地上空間,打造軌道交通運輸功能與城市綜合服務功能有機銜接的一體化建設項目。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此舉措既盤活了歷史存量用地,又優化了城市功能佈局,增強軌道交通可持續發展能力,促進了土地資源的節約集約利用。

亮點三:地質災害

治理442處隱患點避免損失逾3億元

地質災害調查數據可隨時隨地查看

地處粵中低山與珠江三角洲之間的過渡地帶,加之常年雨水充沛、人類活動強烈,廣州地質災害隱患分佈點多面廣,且具有隱蔽性、突發性和破壞性強。據統計,2016至今,全市共發生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突發性地質災害463宗;截至2019年12月31日,全市在冊地質災害隱患點為556處。

在加強地質災害防治方面,廣州擬定未來三年行動方案,並建立了地質災害防治技術支撐體系,市、區地質災害防治部門及技術支撐單位均配備了專業技術人員和必要的搶險調查設備,保證了災情第一時間得到有效處置。

2016年以來,廣州各級自然資源部門對各種途徑報來的疑似地質災害進行了及時有效的應急處置。截至今年3月,共接報疑似地質災害1057宗,出動應急調查5000餘人次,災情險情得到有效處置,全市未發生造成人員傷亡的地質災害。

同時,廣州還健全完善地質災害群測群防體系,推進地質災害專業監測及預警預報。廣州目前已落實7處重大隱患點的自動化監測工作,實現實時監控。此外,廣州1∶5萬地質災害詳細調查工作已完成花都、白雲、荔灣、海珠、天河、越秀六區的調查工作,預計2022年年底前全面完成剩餘五區調查工作。

記者瞭解到,在大力推進地質災害綜合治理上,自2016年以來,全市共治理了442處隱患點,解除8419名群眾安全威脅,避免經濟損失約3.17億元。開發構建和充分利用地質成果共享平臺——“地質隨身行”手機應用程序,實現地質成果數據實時共享與查閱,以及地質災害調查數據的採集、監測和查詢等功能一體化,大幅度提高野外作業效率。

亮點四:耕地保護

全市耕地保有量192.41萬畝

生豬養殖用地取消15畝上限

在2019年開展的全省2018年度耕地保護責任目標考核中,廣州市耕地保有量為192.41萬畝,對比目標任務超額34.58萬畝,實際劃定基本農田面積為135.17萬畝,比目標任務增劃0.87萬畝,超額完成2018年度耕地保護責任目標的相關任務,在考核中獲一等獎。

與此同時,廣州按照不低於原永久基本農田整備區實際劃定面積的數量劃定永久基本農田儲備區。2019年12月,全市各區永久基本農田儲備區實際劃定1.67萬畝,全部通過省級質檢。

在建立健全設施農業用地管理制度上,去年廣州印發無土栽培、有土栽培、水產養殖、畜禽養殖四個門類的《廣州市設施農用地正負面清單》,細化農業用地分類,按三種情形(原地類、設施農用地、建設用地)分類管理。

而為應對非洲豬瘟、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穩定生豬生產,穩定豬肉供給,落實省《關於進一步做好生豬養殖用地保障工作的通知》,廣州通過取消生豬養殖設施農用地附屬設施用地15畝上限規定、允許建設多層建築、一定條件下允許提前用地等多項措施,重點保障生豬養殖設施項目用地。

鏈接

人類與自然是什麼關係?快來線上聽課吧!

為了讓市民尤其是中小學生更好地瞭解珍愛地球、保護自然的重要性,廣州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邀請了華南師範大學地理科學學院博士、副教授郭程軒,以《從敬畏自然、保護地球的角度看待人類健康》為主題,生動闡述了“人類與自然的關係,很大程度上就是健康與環境的關係”這一觀點,引導市民正確認識人與自然的關係,呼籲大家珍愛地球保護自然。相關講課視頻將在該局的網站和微信公眾號進行播放。

與此同時,該局還將舉辦線上答題活動,在互動區選出回答質量高的30名網友,送出宣傳活動紀念品。“這次活動通過網絡課程、線上答題互動等‘雲科普’形式增強了學生的環保意識和時代使命感。我們也呼籲,家長要從我做起,言傳身教,讓保護環境成為每個孩子的自覺行動。”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工作人員表示,這是近年來廣州市首次將“世界地球日”主題宣傳主場活動轉為線上,算是一次創新嘗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