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梨的孔融,為何下場如此悽慘

讓梨的孔融,為何下場如此悽慘

提起孔融,大家都不陌生,三國時代名士,孔子後人,建安七子之一。他這輩子最長臉的事情發生在四歲,他和幾個哥哥們一起吃梨,他拿最小的吃。有人問他這是為什麼,孔融說:“我年齡最小,自然應該吃最小的梨”。這件事不脛而走,大家爭相稱讚。

實際上當時真正的情況是有待考證的,千古傳頌的是謙讓的美德,而不是孔融是否真的讓了,你想啊,一個四歲的孩子懂什麼啊,可能就是隨口一說,孔氏是大族,賓朋多,趕巧兒被人聽到傳出去了罷了。小時候隨口一說的話就被人爭相傳頌,實際上對小孩子來說並不是好事,動動嘴就名聲在外,對他性格的養成是不利的。

讓梨的孔融,為何下場如此悽慘

十歲時孔融跟隨父親到洛陽,那時李膺名氣很大,到他家去的人,都是些才智出眾、有名譽的人以及自己的親戚。孔融到他家門前,對看門的官吏說:“我是李膺的親戚。”見面後,李膺一看是一小孩兒,就問道:“你和我有什麼親戚關係?”孔融回答說:“從前我的祖先孔子曾經拜您的祖先老子為師,所以我和您是世代通好。”李膺和他的那些賓客都感到驚奇。太中大夫陳韙後來才到,別人就把孔融說的話告訴給他聽,陳韙說:“小的時候很聰明,長大了未必很有才華。”孔融說:“我猜想您小的時候一定很聰明吧。”陳韙半天說不出話來。

其實這個時候就能看出端倪了,孔融絕對不僅僅是去拜訪的,一個十歲的孩子能有什麼事,無非是藉著這個機會,出個風頭罷了,他與陳韙並沒有密切關係和對等地位,卻又針鋒相對,如果換成成年人,一定會給自己埋下禍根。如果說四歲讓梨是謙讓,十歲就是拿著梨橫著走,誰不服就一梨砸過去,為人要低調,養成爭強好勝脾性終究會吃虧的道理孔融並不知道。

讓梨的孔融,為何下場如此悽慘

要說孔融的學問,那還真不白給,家世顯赫,從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又有梨神護佑,自然開掛,作為名士,一言一行足以影響社會輿論走向,曹操作為一個傑出的政治家,肯定會看重和拉攏孔融這類人才。起初曹操跟孔融相處的不錯,倆人文學造詣都不差,共同話題自然多,不過時間一長,曹操漸漸的發現問題了,孔融這個人口無遮攔又處處與人針鋒相對,言辭比較犀利,喜歡挖苦別人,群眾基礎較差,關鍵是總跟自己唱反調。

袁術稱帝時,朝廷有個太尉叫做楊彪,他與袁術聯姻了,曹操正惱火袁術呢,就藉機遷怒於楊彪,要殺了他。孔融聽說了這件事,正義的梨神又附體了,立刻找曹操理論,引經據典說父母兄弟罪不相及,何況楊彪與袁術只是親家關係,孔融說的話句句在理,曹操一時之間也啞口無言,就饒過了楊彪。楊彪自然感激涕零,孔融周圍的一群文人小夥伴極力吹捧孔融不畏強權,有先祖之風,孔融更加得意洋洋,全然沒有感覺到危險,反而覺得自己總是能夠站在道德和理論的制高點,與領導唱反調,能夠凸顯自己的水平,於是唱反調又演變成諷刺和挖苦。

讓梨的孔融,為何下場如此悽慘

又有一次,曹操頒佈禁酒令,其實在當時禁酒令很普遍,戰爭年代,糧食要用來飽腹,可這一令法剛頒佈,就遭到了孔融的反對,孔融說:“如果禁酒可以使天下安定下來,那麼夏桀、商紂他們是因為貪戀美色而亡國,乾脆把女人也禁止了吧!”然後又說了一些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的經典事蹟,孔融作為名士,自帶流量,粉絲無數,他的言論很快就傳開了,曹操當時認為孔融也只不過是為了出風頭,所以就忍了下來,但心裡肯定不爽,領導剛制定的戰略方針,下屬就給上眼藥,還呼朋喚友的發表反動言論,這不找死嗎。

曹操北討烏桓,孔融嘲笑曹操,讓曹操把當年偷盜蘇武羊群的小賊也一併懲治了,意思是你這麼牛逼,你咋不上天呢,你咋不跟太陽肩並肩呢;曹操攻陷鄴城,兒子曹丕跟老爹一個德性,喜歡有夫之婦,把袁紹的二兒媳婦甄宓給娶了,孔融又修書譏諷曹操:“武王伐紂,把妲己賞賜給弟弟周公。”沒這事啊,曹操想不明白,孔融就說:就是按今天的事情看,當初應該是那樣的,曹操這才明白,孔融在諷刺他;官渡之戰之前,孔融還散佈袁紹是不可戰勝的論調。以上種種,曹可忍,操都不能忍,可曹操畢竟是領導,考慮影響,還是忍了下來,不過心中已經有一萬匹草泥馬跑過了。

讓梨的孔融,為何下場如此悽慘

孔融有個學生叫禰衡,曾經喝酒跟孔融相互吹捧,禰衡說孔融是“仲尼不死”,孔融說禰衡是“顏回復生”,這在當時是很大不敬的話,雖是酒後狂語,卻也反映了這倆貨真的是無所忌諱,放蕩的沒邊兒,後來也成為了孔融的罪狀之一。禰衡看不起曹操,一次宴席上當著眾賓客以及曹操的面,光著身子一絲不掛,一邊擊鼓一邊歷數曹操罪行,就不知道當時孔融是怎麼想了,是感覺鴨梨很大,還是欣慰衣缽得傳,總之曹操心裡肯定想:操,你的手下咋出現了這麼兩個極品師徒,沒一個是好東西!

在作死的路上,孔融一直猛踩與領導唱反調的油門,加速狂奔。他提出遵照古時京師的體制,千里以內,不得封建諸侯,這個時候曹操已經封了武平侯,尷尬不,這明擺著想讓曹操走啊?一次次的唱反調,讓曹操對孔融積怨越來越深,其實曹操也明白了,他與孔融尿不到一個壺裡的根本原因是道不同,曹操想挾天子令諸侯,孔融是忠於漢室,曹操覺得,還是送他到千里之外吧。

讓梨的孔融,為何下場如此悽慘

於是曹操任命郗慮為御史大夫,御史大夫其實說白了,就是找茬小能手,專業雞蛋裡挑骨頭,曹操的安排顯而易見,就是要幹掉孔融,郗慮明白領導提拔他的目的,而且郗慮因為孔融經常輕視侮辱他而懷恨在心,於是千方百計的蒐集證據,要不說郗慮能成大事,還真被他找到幾條。

孔融為自己言行買單的時候來了,第一條就是不忠,孔融有過“有天下者,何必卯金刀!”的言論,卯金刀就是繁體的劉字,意思就是當皇帝的不一定要姓劉啊,這當作孔融謀反的證據;第二條是不敬,就是上文中提到的師徒二人相互吹捧,不敬先賢;第三條就是不孝,在饑荒的時候,孔融對別人說,父親不值得孝順,孩子不過是其一時情慾的產物,對於母親,孔融認為,母親和兒子沒有什麼關係,就像是裝在瓦罐裡的東西,倒出來雙方就毫無關係了,這種言論放在現在也夠槍斃五分鐘了。

不忠,不孝,不敬聖賢,曹操以蔑視國法,招合徒眾,欲圖不軌,謗訕朝廷,不遵超儀等莫須有罪名處死孔融,並株連全家。估計孔融臨死時還在納悶:操,友誼的小船兒怎麼說翻就翻!


分享到:


相關文章: